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愛國就須支持政府」的三種理解

$
0
0

內地官方常說愛國;此地親北京人士,如梁愛詩等,也紛紛附和,常說愛國,視之為對港人尤其香港從政者的當然規範,而他們所講的「愛國」,常意含愛黨或支持政府,彷彿將國與政府或黨當做可以互換之語。現時港人對此有兩種反應:

一、嚴分愛國與愛黨

依此,港人多年追求民主,甚至憧憬內地脫離專制,亦算是愛國表現。此所以民主黨主席劉慧卿亦形容自己「愛國愛港到爆炸」[1]。

二、力拒「愛國」

覺得還是算了吧,倒不如在用詞上退讓。內地反覆強調的「愛國」,不過愛黨而已,「愛國」一詞已遭內地官方騎劫,港人不應再自稱愛國,免得與愛黨相混。倡議者以資深政論家李怡為代表(其具體說法見後文)。

然則當內地官員或本地親北京人士每以愛國為言,說愛國就不會反黨或反對中央政府,我們該如何看待?

筆者且用一個我們耳熟能詳而又性質相同的史例,分析我們對此可以如何理解與應對:

當趙高指著鹿,說:「馬也。」趙高的同夥攀附他,也將鹿說成「馬」。撇開後果而言,原則上我們可以三種不同的方式看待其說法。

方案一:仍沿用「鹿」、「馬」的原義理解,而視指鹿為馬之語為錯誤述句。

可能做法:釐清鹿與馬的生物學界線,藉以明辨該動物是何類屬,憑此推翻趙夥說法。

方案二:視趙夥的「馬」另有定義──用來指稱鹿;在此特殊定義下,該語仍為正確述句。

可能做法:我們依趙夥定義自行辨識其口中「馬」的意思,但或加以指出此語言問題,斥其用詞失當。

方案三:視「馬」已有新定義──用來指稱鹿;在此新定義下,該語為正確述句。

可能做法:我們依趙夥定義自行辨識其口中「馬」的意思之餘,更進一步,自己也接受「馬」這個新定義。

現在,對「愛國」一詞,我們亦須作同樣取捨。「國」原指領土、人民、政府的綜合體[2];而國人之中,平民為多,為政者寡,政府的職責又在事民,自然以人民為主,政府居次。傳統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六韜.文韜.文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國家(社稷)與統治者區別甚明,顯然不以統治者為國。但正如李怡先生指出:「實際上,今天講誰愛國誰不愛國,不就等於愛黨的同義詞嗎?」[3]那我們應以上述三個方案中的哪一個對待這怪異說法?李怡先生以及網上不少反「愛國」論者如逆嘶亭[4]等倡議方案三,接受用「國」指黨,這是他們一直反對民主派以愛國為言的原因之一[5]。李怡先生曾舉例:「作家白樺說:『你愛這個國家,但國家愛你嗎?』講的國家就是黨。筆者曾在所謂愛國學校讀書,體認愛國學校就是愛黨學校。」[6]謂「國家就等同於黨」[7],中國政府已「獨攬愛國解釋權」[8]。然筆者以為有甚強的理由摒棄方案三,拒絕稱黨為「國」,而應選用方案一或方案二對待該類說法,視之為錯誤述句,又或正確述句但用詞錯誤。分析如下:

一、部分情況屬判斷問題而非語言問題

當內地官員或親北京輿論說「愛國就須支持中央政府,反對一黨專政就不愛國」,不一定就是將國與黨或政府等同了,其意思可以是,支持黨或政府是愛國的表現,因為支持黨或政府是支持國家的最佳(或唯一)途徑,最合乎國家利益,然則這是判斷問題,而非語意問題了──到底怎樣對待黨或政府及其政策,才是對國家最有助益的做法?此中只有途徑與目標的偶然關係。例如本年六月三日,明報記者訪問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與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對愛國的理解[9]。當劉慧卿稱「我維護中國利益,我只是不維護共產黨利益。」曾鈺成回應:「是否有一個抽象的中國利益呢?(曾鈺成似乎不知道,中國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國的實際利益。)」這就涉及事實判斷的問題而非語意問題了──究竟中國利益何在?是與黨的利益密不可分嗎?怎樣做才對中國有實質利益?假設事實情況是,支持中共政權或支持其若干政策對中國有害而無利,則當有人說愛國就須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大可指出這是個錯誤判斷──而非視之為用詞問題,只改變了「愛國」一詞的用法;正如當有人以為敷牛油可治燙傷,我們會視之為判斷錯誤,而非扭曲了「燙傷」一詞的定義一樣。

二、部分情況屬語言問題而非判斷問題

然而內地官員、輿論,以及建制派不少說法,卻顯然是混淆了「國」與「黨」或「政府」的語意,以「國」一詞稱呼黨或政府,而不只是對如何助益中國有不同判斷。比方說,鄧小平曾言:「愛國者的標準是……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10]這裡,「行使主權」的顯然是政府而非國家,所謂「國家」指的就是政府所為;又如近日《環球時報》抨擊香港人就政改公投的社論,在香港反響甚大,當中寫到「就算香港反對派有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國家』就甚麼都順著他們了?」「『國家』也決不會在涉及主權問題上讓步。」[11]審文意,亦不過用「國家」稱呼政府,這就是用詞問題而非事實判斷的問題了。然則當涉及的是語言問題而非事實判斷問題的時候,在方案二和方案三之間──即只辨識其用詞方式抑進而接受或採用其用詞方式的兩個選項之間,我們還是有理由棄用方案三的。理由有二:

沿用「國」原定義的理由

一、港人整體尚未以「國」為黨

以「中國」一詞指稱黨或政府的,多是內地官員或親北京的政治人物。固然香港人亦間或有這樣的說法──譬如2002年中文大學學生會因葉劉淑儀力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而贈她一面「精忠報國」錦旗[12],竟將葉劉淑儀力推苛法的效忠政府之舉,扭曲成效忠於國(這顯然是語言問題而非事實判斷問題,因為以學生會的立場,那種斲喪人權的惡法亦該對中國無益),然而這在港人之間並非普遍稱呼,港人一般還不至於在用語上將二者相混。例如今年六月十一日,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就曾說「愛國不等於愛黨」[13],而這個明分黨、國的說法,多少也是為了迎合港人普遍的用詞方式。又比如說,即使是曾鈺成,本月十二日回應內地新公佈的白皮書有關法官須愛國的說法,謂法官「在判案時只要是完全依法辦事,維護司法的獨立性,本身就已經是愛國愛港的表現了。……(若)法官判案前要想想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北京想我怎判,我認為這並不是愛國的表現。」此語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在香港,即使是建制派中人,亦未必以「國」稱黨;二、這說法對愛國是否就須遵從黨的意旨,作判斷問題而非用詞問題處理,例示了「愛國是否就須愛黨」不必牽涉用詞問題,這情況下就更毋須更動「國」的定義了,否則就是混淆了問題的性質。

既然在此地以「國」稱黨並非主流,那我們就毋須跟隨異地又或此地特殊族群的用詞方式了──正如內地十多億人名不副實地以「菜單」稱呼電腦的選項列,可香港人──用內地電腦的港人可能除外──只以「菜單」稱呼食肆菜牌上的選項列,電腦的還是仍稱「選單」。稱呼電腦選項列為「菜單」既非此地主流,我們就毋須改稱電腦選項列為「菜單」了。

二、以「國」稱黨或政府易招語言混亂

趙夥以「馬」稱鹿,我們若依隨趙夥的定義,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若鹿和馬都稱「馬」,當我們說起「馬」時,語帶歧義,豈不易生混亂?若我們依照「國」已等於「黨」的用詞方式,那當我要說中國歷史悠久,我該怎樣說呢?內地維穩用錢如水,符合黨的利益,若我說成符合國的利益,這是否易招自己和他人語言混亂,以致思想混亂呢?還是倡揚「國已等於黨」者會提議,為了避免這種語言混亂,遇上「中國歷史悠久」或「中國的利益」時就用上方案二,明分黨、國,僅遇上「愛國」時就用上方案三,接受以國稱黨,但這樣用詞是否很不一貫,「國」字用法一時一樣而仍見混亂呢?

更且,設使他朝特區政府以及建制派無賴地持續用上「香港」一詞稱呼香港政府,又或以「本土」稱呼本地政府、以「悍衛本土」指稱悍衛本地政府(考慮到他們現時日漸惡化的說話方式,這並非天方夜譚。)那我們又要改變自己一貫用詞方式,棄說悍衛本土或本土優先了?還是當政府說悍衛本土就須悍衛本地政府,愛香港就要愛香港政府時,我們就以方案一批評其說話失實或以方案二批評其用詞錯誤,而只當他們說愛國時我們就退回方案三依從他們愛國就是愛黨或政府的說法,那樣豈非極不一貫,用詞方式一塌糊塗?

基於以上理由,我們實在不應跟隨內地官員或親北京人士說法,以「國」稱黨或政府,又或以愛黨演繹一切愛國之說,否則我們難以用詞一貫,易陷於語言混亂以至思想混亂。況且這樣用詞並非港人現時主流,沒必要跟隨內地或建制派的奇怪用詞方式而改變自己的一貫說法。當他們說支持黨或政府才可能是愛國表現,我們大可指出這是錯誤判斷;當他們以「國」稱呼黨或政府,我們大可指出他們用詞失當。這才是最有利思路清晰的嚴謹說法。

[1] 見〈特首要愛國,定義各自演繹〉,載《明報新聞網》,2014年6月3日。(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277&News=885d8190bb7315e4eaeb519221731687eadcc513323874c78aea)

[2]見各國簽訂的〈蒙特維多公約〉。

[3]李怡〈抗爭精神凝聚記念六四最大公約數〉,載《蘋果日報》「蘋論」專欄,2014年5月31日。

[4] 如逆嘶亭〈不可愛的不要愛〉,載《輔仁網》,2013年5月31日。(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05/31/40047)

[5] 其他原因包括「愛國就須犧牲港人利益」等,或於另文再論。

[6]李怡〈守護心智,避免愛國主義侵入〉,載《蘋果日報》「蘋論」專欄,2013年5月29日。

[7] 同上。

[8]李怡〈抗爭精神凝聚記念六四最大公約數〉,載《蘋果日報》「蘋論」專欄,2014年5月31日。

[9] 〈特首要愛國,定義各自演繹〉,載《明報新聞網》,2014年6月3日。(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277&News=885d8190bb7315e4eaeb519221731687eadcc513323874c78aea)

[10] 「愛國者治港,鄧小平:愛國愛港三標準」,載《文匯報》「香港專題」,2014年6月16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6/16/HS1406160018.htm)

[11] 「社評: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沒十三億人多」,載《環球網》「評論」,2014年6月23日。

[12] 見中文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二屆中大學生會幹事通訊〉。(http://issuu.com/chanchingyeeangel/docs/cusu/18)

[13] 見〈林鄭:愛國不等於愛黨〉,載《新浪香港新聞》,原載於《太陽報》,2014年6月12日。(http://www2.news.sina.com.hk/news/20131206/-2-3134536/1.html)


政改諮詢報告出爐 梁國雄:須全面啟動佔中及五區公投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今日發表「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辦法公眾諮詢報告」,報告扭曲民意,指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及「提名委員會擁有實質提名權」,變相否決「公民提名」。多名泛民主派議員在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交代報告的內務委員會上發言批評及抗議。社民連主席梁國雄在被逐離會議廳後表示,必須全面啟動和平佔中、五區辭職公投及開展不合作運動。

另看〈政改報告:2017否決公民提名、2016保留功能組別

林鄭月娥宣讀報告後,梁國雄拿出膠錘衝出主席台前,諷刺政府「一錘定音」否決真普選,他高叫「我要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被主席林健鋒趕離會議廳。梁國雄在會外批評林鄭月娥漠視市民意見,用 「不少意見」、「有些意見」代表支持真普選的人,相反表示「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及「提名委員會擁有實質提名權」。他指現在只有和平佔中及五區辭職公投才可反映民意,兩者需全面啟動。

梁國雄:全面不合作運動

梁國雄又呼籲港人要準備就緖,進行全面公民不合作運動,例如集體向中資銀行提款、港人少交稅十元、放售中資股票、罷課罷考, 向全世界表示對中共的不服從。

10550923_713888961981478_2124988228798459947_n

陳偉業:全力支持提早佔中

人民力量陳偉業同樣因在會上抗議,大喊「假諮詢、假報告」被趕出會議廳。陳偉業怒轟林鄭月娥做「假諮詢、假報告」,報告全無提及市民要求的2016年立法會全面直選及廢除功能組別,批評政府是玩弄民意,「鳥籠民主」。他又指若有團體提早佔中,人民力量會全面支持。陳偉業認為佔中為最有效手段去對抗假普選,呼籲港人不要再啞忍。

人民力量另一位議員陳志全亦因手持鳥籠走向林鄭月娥,高叫「不要鳥籠選舉」,隨被趕離會議廳。

郭榮鏗:斷章取義大律師公會的意見

多位泛民議員亦在會上批評報告,公民黨郭榮鏗表示大律師公會早前已發聲明,要求政府不要將公會意見「斷章取義」是有先見之明。報告最終只提到法律界認為公民提名不合法,卻沒有提及法律界對篩選也有意見,質疑政府如何對得起香港人。林鄭月娥指報告和郭議員的看法沒有太大差別,希望各界不要帶有成見。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亦指報告沒有斷章取義。

梁耀忠:仲傾黎做咩?

街工梁耀忠指泛民願意和政府傾,「但傾黎仲做咩?」,政府的報告在諮詢前後的框架完全一樣,質疑「有商有量係咪一個騙局?」。梁耀忠又批評政府將廢除功能組別的意見定為「少數意見」,「係咪俾個鳥籠我地傾?」。

工黨何秀蘭指民主派已經作出妥協,因此提出了三軌方案,問政府可否和中央如實反映作出妥協。林鄭月娥輕輕帶過,指政府會繼續溝通,但任何方案都需要符合《基本法》。

李卓人:大門仍未關上

泛民主派議員在會後亦會見記者,李卓人指政府不尊重民意,不過他指林鄭月娥現時仍未敢說出最終方案內容,可見「真普選道門未關」,但不知道人大會否於8月底關上這道門,認為現時必須凝聚民意。

張超雄:林鄭月娥威脅香港人

何秀蘭指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充斥保皇黨,只由提委會提名即等於中央欽點,剝奪市民選擇權利。張超雄則指林鄭月娥今天是威脅香港人,聲稱如2017年的政改方案不能通過,就不能談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辦法,又指林鄭月娥搬出2007年人大釋法,指2017年普選要「一鋪過,唔要就咩都冇」。張超雄認為報告激化社會矛盾,對泛民與政府溝通造成負面影響。

記者:黃俊邦、歐陽聯發、楊梓勤、劉軒

政改諮詢

窮人口袋掏錢「合法」?公屋加租情理不合!

$
0
0

(作者按︰本文載於2014年7月14日《信報》A19《窮人口袋掏錢「合法」? 公屋加租情理不合》)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7月4日根據《房屋條例》,將於今年9月起公屋全面加租10%,事件引起公屋居民及社會爭議,房委會以居民收入上升、房委會赤字為由而堅決加租,並反對寬免租金。居民卻反映百物騰貴,要求凍租;立法會亦通過議案,要求寬免一個月租金,並檢討公屋租金調整機制。筆者認為,在現時貧窮問題嚴重、通脹劇烈的情況下加租,無疑是漠視民情;而公屋凍租或租金寬免的財政負擔亦是有限,政府更應重視公屋藏富於民的社會功能。

《房屋條例》及收入調查的爭議

房委會的加租理據,主要根據2011年和2013 年的公屋住戶收入調查,在兩段期間各自抽選24000住戶,發現平均月入於兩年間由15473 元上升至18455 元,上升19.27%;而房委會根據2007 年修訂的《房屋條例》,在收入上升0.1%以上的情況時啟動加租,增加幅度為收入升幅或10%,兩者以較小者為準,因此決定加租10%,所加租金由28至387元不等,平均加租154元,繼2010 年加租4.68%、2012 年加租10%,至今次累積加租幅度已高達26.7%。

《房屋條例》於2007年修訂前設有「租金封頂」機制,在舊有條例中,於更改租金的釐定後,公屋整體租金與收入比例中位數不得超過10%,例如2003年第二季,有關水平已達14.2%,立法會議員曾要求房委會減租,可是房委會卻只以凍租方式處理。而「租金封頂」於2007 年修訂為「加租封頂」機制,當年反對聲音甚大,可惜立法會以28票贊成對23票反對,在建制派護航下獲得通過,令現時公屋居民失卻「租金不超過收入10%」的保障。

此外,房委會表示,在今次加租後,租金佔收入比例為9.18%,似乎比10%為低。不過,我們必須留意,房委會的抽樣調查是剔除所謂「非代表性租戶」,以2013年為例,房委會剔除728個「富戶」、466個「其他高收入的非一般收入租戶」、5000個「綜援戶」,他們分佔3.1%、2.0%、21.3%;明顯地,有關調查剔除較大比例的低收入住戶,令調查結果的收入比整體為高,因此其租金佔收入比例才會低於10%。

收入升開支增無法藏富於民

事實上,2007年《房屋條例》的修訂,無疑是抹煞公屋作為藏富於民的功用。過去數十年,公共房屋在香港擔當的扶貧功能和角色,相信無人否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近年也多番對外聲稱,大部分房委會成員及官員當年也在公屋長大;房委會的理念,也是「協助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入住能力可以負擔的居所」,可是《房屋條例》的修訂,竟然刪去「租金封頂」的條文,而今天的加租邏輯卻是「住戶收入增加,租金便應增加」。

不過,為何「收入上升,就要增加租金開支」?那還有多少空間可讓基層藉儲蓄而得以脫貧?

近年基層的收入的確有所增加,但近年同樣加風四起,電費加、港鐵加、九巴加……,政府同樣以「機制」為名縱容加價,令百物騰貴,反映開支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由2010 的100.7 升至2013年115.1,升幅達14.3%。至於針對基層開支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部分項目的升幅更令人側目,例如鹹水魚於四年內升幅超過四成、鮮果超過三成、牛肉更是六成(詳見【表1】),這些基層生活之苦,房委會並沒有考慮。

表1︰2010至2013年各類消息物價指數變化

2

香港貧窮問題嚴重已不是新聞,根據政府的《2012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以入息中位數50%作為貧窮線,全港有54 萬個貧窮戶,即131 萬人活於貧窮線之下,當中53.5% 居於公共租住房屋,即近29萬戶(約72萬人),這些住戶收入低微,房委會是次加租將令這72萬窮人的生活百上加斤。而且,單以收入量度貧窮,是忽略基層開支增加的角度;家庭收入高於貧窮線,並不代表他們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樂施會今年6月公布「基本生活開支與貧窮線研究」,計算購買均衡營養食物的開支作為基本生活的指標,發現「基本生活開支線」高於政府訂立的貧窮線,尤以1人住戶為甚,成人的基本生活線為7344 元,貧窮線則為3800 元,相差93.3%。即是政府以收入計算的貧窮線,是低估香港的貧窮情況,亦即是次加租所影響的實際人數,比72萬窮人更多。

富人在窮人口袋掏錢

有說加租金額有限,一個月不過是28至387元。的確,對中產而言,只是少吃一頓晚飯而已,但是對不少基層家庭而言,加租可說是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更或不止一根,而是一束,令他們的生活壓力接近爆煲。

事實上,房委會表示2014 至15 年度的財政赤字預算為17 億元,上調租金10% 後則減至9 億元,若提供一個月租金寬免則為21億元,即加租收入約為8億元,提供租金寬免則約為12億元;以億計的金額,對一個家庭而言當然是天文數字,但現時房委會擁有600多億元財政儲備,即使保守預算,到2017至18年亦有近300億元儲備。

房委會多番強調每年興建公屋的開支約為200 億元,卻未有指出加租收入只佔現時房委會儲蓄大約1%。此外,現時房屋開支只佔政府經常開支0.1%,即使未來房委會興建公屋時面對財政困難,於必要時,政府也可增加房屋開支提供協助。

租援失效盡快檢討

雖然房委會表示有需要的住戶可以申請租金援助計劃,但申請租援的行政手續複雜,而且申領資格嚴苛,以一般非長者戶為例,入息須低於輪候冊入息限額的50%,方能申請減租50%(詳見【表2】);但如果入息如此低微,住戶已合資格申請低收入綜援以解決生活困難,以2012 年為例,一個三人家庭,入息須低於8530 元才能申請減租50%(詳見【表3】);根據扶貧委員會2013 年1 月的文件指出,入息低於9488 元便可申領低收入綜援。難怪現時只有1.21 萬戶接受租援,佔公屋戶不足2%,房委會實在有必要盡快檢討,援助基層住戶,以解他們燃眉之急。

房委會今次雖然合法地根據《房屋條例》決議加租,但加租無疑是加劇香港的貧窮問題,而且漠視基層生活處境,在擁有龐大儲備時,仍然堅持加租更拒絕提供租金寬免,實在是不合情,也不合理。房委會理應撤銷加租決議,並檢討租金機制,即使加租,亦應提供租金寬免,以合民情。

表2︰公屋租金援助計劃資申請資格
3

表3︰公屋租金援助計劃與低收入綜援收入限額比較
4

(編按:作者提供主題圖片)

陳紹銘
影子長策會

佔領中環:學生表示發起罷課 展示了鬥爭前路

$
0
0

全港學生大罷課可以強化群眾力量,反對政府的偽政改方案

抵抗 社會主義行動

最近幾星期,香港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主運動兩邊陣型之間的鬥爭愈加尖銳。學聯代表提出在八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當中很可能會否決公民提名)後發動罷課。這意見該當受到熱烈歡迎。此外,和平佔中三子之一的朱耀明牧師甚至提出了罷工,都是極之重要的發展。不論這些言論背後有多少認真的成分,單單是公開提出罷工罷課作為鬥爭的可能武器,已經是前進了一大步,也展示了民主鬥爭要勝利所需的運動模式。

北京的白皮書、79萬在公投支持公民提名、七一50萬人遊行、警察於七一後佔中預演拘捕511人,可見反政府的鬥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層次。政府最近發表政改公眾「諮詢」報告,不敢猛烈攻擊公民提名,反映了政府懼於民情反彈而促發大規模群眾運動。

可惜,和平佔中的領導層並沒有呼應形勢的急變。戴耀廷最近向前線警務人員發表公開信,讚揚其於七月二日佔中預演行動中「克制的專業態度」,根本完全脫離現實。就連溫和泛民的陳方安生也都批評了警察的行動。戴耀廷應該收回信件,否則只會助長親北京組織更肆無忌憚地抹黑示威者「暴力」。

如何組織罷課罷工?

社會主義行動的支持者一直在民主運動的場合中提出罷課罷工,包括於和平佔中的商討日。在本週之前,我們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廣泛響應,甚至有工會領袖曾指出政治罷工「不切實際」。社義行動一直強調,我們完全支持佔領行動,並認為不應繼續拖延,否則有機會讓中共獨裁者先聲奪人。然而,我們認為單靠佔領並不足以打倒中共,而罷課罷工是比佔領更有效的鬥爭手段。學生罷課可以作為起始,並以啟發香港工人罷工作為目標。

當然,純粹宣佈罷課以威脅政府與切實組織罷課是兩碼子的事。和平佔中領袖似乎天真地將宣佈罷工罷課當為談判的把戲。現在需要開始為罷課作準備功夫,尤其是透過學聯,以民主的手法進行組織。組織方式應當走群眾路線,即在每間院校建立罷課委員會,並組織群眾大會向學生解釋議題,從而爭取大部分人活躍參與。

罷課需要是集體而主動的,而非個人自發式的行動,或者消極的走堂,也不應是學院單方面以行政手段決定罷課,而忽略了普通學生的積極參與。如此才能建立紮實而具代表性的罷課運動。這也是一個從台灣太陽花運動得到的重要教訓,當時有超過80所大學參與行動。

隨著中央發表白皮書等強硬舉動,民怨不斷升溫,佔中三子和溫和泛民領袖們正面對巨大的群眾壓力,因而迫使他們有些人的言辭愈趨激進,也許朱耀明牧師發表罷工的言論也是同樣道理。溫和泛民的領導感到自己正失去運動的主導權。剛在五月份,佔中三子才威脅會退出運動領導層,等同表示要結束運動。但如果今天他們再這樣做,恐怕會讓其他的勢力走進來,在「和平佔中」單位缺席下先行佔領。因此,不但是中共與港府,連資產階級反對派都正在群眾的情緒上騎虎難下。

學聯以及其他真心希望鬥爭向前走的組織實在不能浪費半點時間,要立即為開學時發動罷課作準備功夫。為達到目的,關鍵就是要在校園裡切實建立罷課委員會。社義行動及其支持者未來將會全力為此奮鬥。

  • 為九月開學後發動全港大罷課作準備功夫
  • Delay no more!立即啟動佔領中環,向政府施壓。
  • 由下而上建立罷課委員會與民主的鬥爭組織
  • 廢除提名委員會,要求公民提名與真正民主,絕不妥協!

政改報告:2017否決公民提名、2016保留功能組別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今日到立法會出席內務委員會,正式發表「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辦法公眾諮詢報告」,並啟動政改「五部曲」,由行政長官向人大提交報告。報告內容扭曲民意,指「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亦認同提名權只授予「提名委員會」,提委會擁實質提名權,不可被直接或間接地削弱,報告完全無視80萬人公投及51萬人上街的清楚訴求。

另看〈政改諮詢報告出爐 梁國雄:須全面啟動佔中及五區公投

報告又指無須就2016立法會選舉修改《基本法》,報告指「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由於成功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乃普選立法會目標的先決條件,目前應集中精力處理好普選行政長官的辦法。」這意味新一屆立法會仍將保留功能組別產生半數議員、分組點票等不民主機制。林鄭月娥在回答議員上提問時,再次明確表示2016年立法會選舉無需要廢除功能組別。

林鄭月娥在會上提出四點結論,分別是兩個「普遍認同」及兩個「主流意見認同」。該四個段落在報告書全文如下:

5.04 香港社會普遍殷切期望於2017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並普遍認同於2017年成功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對香港未來施政、經濟和社會民生,以至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有正面作用。

5.05 香港社會普遍認同普選行政長官必須嚴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進行。

5.06 主流意見亦認同行政長官人選須「愛國愛港」,而《基本法》現有的相關條文已充分反映這要求。

5.07 主流意見認同《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已明確規定提名權只授予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擁有實質提名權,其提名權不可被直接或間接地削弱或繞過。較多意見亦認同提名委員會應參照選舉委員會四大界別同比例組成,以符合「廣泛代表性」的要求。

報告提出兩個市民「普遍認同」的是「於2017年要落實普選」及行政長官選舉須符合《基本法》及人大決定。至於兩個「主流意見認同」則是報告指「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候選人要「愛國愛港」,以及提名權只授予提名委員會,提委會須由四大界別組成。報告明顯扭曲民意,否決「公民提名」。

報告書這幾個段落其實已經「一錘定音」,林鄭月娥亦在會上表示「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並強調如果有人堅持難以執行的方案,堅持己見不肯委協,只會政改停滯不前,令港人「大失所望」。

林鄭月娥連「國際標準」亦予以否決,林鄭月娥在回答民建聯蔣麗芸的提問時指,即使在聯合國公約下都要考慮每個地方的「特色」,而且公約的意義是「國家層面的選舉」,香港的情況不能「相提並論」,意味政府將無視任何「國際標準」。

記者:黃俊邦、劉軒、歐陽聯發

學民追擊林鄭譚志源 派成績表諷語言偽術滿分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昨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正式發表「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辦法公眾諮詢報告」,報告內容引起各界爭議,強調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又稱「主流意見」認同特首要「愛國愛港」、支持提委會提名。學民思潮今早到廣播道等待出席電台節目的林鄭月娥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向他們派發「成績表」,諷刺二人漠視民意,希望他們就政改與學生直接對話。兩人只表示如有合適的時間及機會,便會與學生對話。

batch_10551809_10154347051325153_1863010530_n

語言偽術5** 聆聽民意不合格

學民召集人黃之鋒及發言人周庭準備了兩張道具文憑試成績表給林鄭月娥及譚志源。成績表上有,兩人在中文閱讀科(閱讀中央旨意)、語言偽術及體育(搬龍門)得到5**最高分;數學(遊行統計學)、中文寫作(政改諮詢報告)及聆聽(民意)是U,表示他們在這幾方面並不合格。黃之鋒表示根據成績表,他們沒有資格入讀大學或副學士,只能重讀,奉勸他們「重讀時要三思而後行,到底要繼續聽從中央旨意,或是保住聲譽表達港人的意見」。

周庭表示昨日的政改諮詢報告令人失望,她認為是偽造民意,把參與公投的七十多萬人歸納為「一些意見」是踐踏民意,所以今天希望與林鄭月娥直接對話,問她「報告中的主流意見是中央的主流意見或是香港人的主流意見?」

batch_10475394_10154347051315153_780515026_n
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圖左)接過成績單。

迴避問題 賀學民文憑試獲佳績

林鄭月娥並沒有接道具成績表,只接收了請願信,沒有回答質問,卻祝賀學民成員在文憑試獲得不錯的成績。被問及如何回應七十萬人公投的民意時,林鄭月娥只回應諮詢期亦收了十多萬份的意見書。譚志源接過道具成績表,並表示七十多萬民意是重要的聲音,他會向中央反映意見。

周庭對林鄭的回應感到失望,認為她只是重覆昨日於立法會的話,希望他們能接收及尊重學生的聲音。

林鄭:不量化 因想納所有意見

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林鄭月娥解釋「普遍」、「主流意見」、「較多意見」及「一些意見」的定義。她表示「普遍」是指社會上沒有爭議,例如是港人期望2017年有普選等,「主流意見」及「較多意見」則是過半數人的意見。她表示沒有以數字量化意見,因為議題複雜,希望歸納所有意見。她又表示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是政治倫理亦是主流意見。

有市民打電話到節目表達意見,直斥報告「不盡不實」,林鄭認為這說法不太公平,因為報告只是反映意見,並沒有任何立場。她預期政改到下一階段,難免會出現激烈的行動。

編輯:劉軒

公投兩字是一種政治避諱?

$
0
0

圖:新華網

近日,澳門公投鬧得沸沸揚揚。當澳門的「三個小團體」發起公投,讓市民對是否普選行政長官表態時,澳門特區政府發出嚴正聲明指公投「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不具備任何的法律基礎,是非法的,也是無效的。」

吊詭的是,公投是否非法在香港並沒有惹來太大爭議,因為這樣的公投在過2012年選香港特首時做過,「6.22民間全民投票」也順利結束。當然,香港舉辦機構用的字眼是「民間全民投票」而非公投,但將「民間全民投票」與公投劃上等號的是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其對「6.22」的回應亦是今次澳門政府對公投的回應。然而,假設「民間全民投票」真的如國務院所言是公投,從結果上,香港舉辦方以及參與的人並沒有因為所謂的「非法」而被執法機關拘捕。可見,公投活動並不是如官方所言是非法的。那麼,官方所謂的「非法」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觀乎官方以及反對公投一方的理據,主要有兩點,一是由於澳門屬地方行政區,政府權力來自基本法,而基本法上沒有列明可行使公投;二是基於公權力與私法權利之別,也即是如某報章文稿所言,對私權利,法律無禁止便可為,對公權力則是法律有授權才可為,然後便指出公投是一項行使公權力的行為。因此,任何若無授權的公權行,官方、民間均不得行使。

這可以理解為,市民不能隨便冒認警員,因為警察的搜身、拘留、甚至能夠適當使用武力都是有法律的授權,故一般市民自稱警員,然後搜查別人財物或搜身,便有可能觸犯《刑法典》的職務之僭越罪。

的確,澳門特區政府可能真的不能行使公投行為,主要原因是無任何法律條文授權,換句話來說,沒有法律規定的行為便不屬於政府的公權行為。如今,有不少學者、社會人士以沒有法律規定的公投也視作公權力來判定公投非法,筆者不禁要問,公投何時成為了公權行為?因為成為公權行為的話,一定要有法律列明才對。否則,這就是將管政府的原則強加到市民身上,也即是市民所有行為都要有法律授權才可為。另外,誰規定公投一定要具有法律含意?沒有法律效力的民意表達就不可以叫公投?

顯然,如果有關理據用來告誡政府不可自創公投制度,理由十分充分,但以此來推論民間公投非法,明顯在邏輯上犯駁,亦有偷換概念之嫌。事實上,那“三個小團體”直認舉辦的公投結果並沒有法律約束力,也沒有說要澳門政府建立一個公投制度,政府無必要過於緊張,弄得澳門公投成為國際新聞。我們可指責那“三個小團體”用公投兩字有嘩眾取寵之意味,政府只是指出公投無法律效力以及不會承認便可,何需為此出動非法這個威嚇武器?當然,相信政府不會這麼糊塗,如此,不禁令人擔心其背後隱藏的含意。

唐朝韓愈有一文《辯諱》,因當時的著名詩人李賀因父親的名字犯諱而不能參加科考,故撰文批判避諱成了限制人們言行的精神桎梏。當政府不看其具體操作,而是單憑字眼便說非法的話,按此邏輯,早前「五‧二七」,有組織以「包圍立法會」為名發起集會時,亦應該指其非法。否則,公投兩字猶如政治避諱,將桎梏強加在澳門市民言行之上。


張超雄助理葉榮被困升降台1小時 批港鐵無障礙設施不足

$
0
0

(圖片取自葉榮Facebook專頁

(獨媒特約報導)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的助理葉榮需以輪椅出入,他於昨天(7月16日)早上約10時於金鐘地鐵站D出口使用輪椅升降台,但升降台於上升期間突然「跳掣」停頓,卡在中途被困1小時。葉榮指出升降台危險而且日久失修,港鐵的無障礙設施一直都不完善,建議於每個車站安裝升降機及增加人手。港鐵回應指有進行定期檢查,對葉榮提出的意見不作評論。

港鐵職員於事故後曾嘗試重新啟動系統,但仍無反應,要通知消防員及救護員到場。原本近10名消防員預備把整部輪椅連人抬離現場,但葉榮連同輪椅重逾500磅,而當時港鐵職員亦表示維修人員很快就會到場,所以放棄行動。約11時40分,維修人員到達進行維修,最後葉榮安全離開。

建議以升降機取代 增加人手助輪椅人士登車

葉榮表示希望港鐵能在每一個車站安裝升降機,輪椅升降台只靠齒輪及鏈帶運作,很容易失控,而且有250公斤的負重限制,不是每名輪椅人士都能使用。他亦表示港鐵應定期維修輪椅升降台,是次意外明顯是因為升降台日久失修,所以港鐵必須加強維修服務。

葉榮指港鐵的無障礙設施並不完善,例如輪椅人士登上列車時,因為月台及車廂之間有空隙,需職員協助放置活動摺板。他亦表示現時每一列車只能接載一名輪椅使用者,很不方便。他曾向港鐵反映意見,當時港鐵指出這是基於安全理由,亦是因為列車停站時間有限,每次只可安排一位輪椅人士使用活動摺板。他認為港鐵的回應是迴避人手不足的問題。

港鐵:有定期檢查 升降台符合標準

港鐵回覆,指該升降台曾於上星期由機電工程署註冊承辦商奧的斯電梯進行例行檢查,事故後亦安排承辦商檢查,發現事發時升降台啟動了安全裝置,但未知啟動原因。港鐵表示每一至兩個星期會檢查各站的輪椅升降台。當問及升降台的安全性時,港鐵只回覆升降台符合機電工程署的標準;至於葉榮建議於每站設升降機及增加人手,港鐵表示不評論個別人士的意見。

編輯:劉軒

機三跑是2000億大白象!

$
0
0

原題為《香港機場的「三跑」,是進一大步,還是倒退一大步?》,題為編輯所擬。

「希斯路機場位於倫敦東南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每年進出旅客超過6900萬人次。英國政府去年9月宣布,計劃擴建希斯路機場,增建第三條跑道。市長約翰遜形容,計劃將使倫敦倒退一大步。」——2013年4月28日星島日報

很多人仍然以為香港國際機場起第三條跑道(簡稱三跑),是一個城市進步象徵,又認為香港一些保育團體甚麼基建都反對是阻礙香港發展,令人煩厭。不少人經常掛在口邊一句「白海豚重要還是香港經濟發展重要?」毫無邏輯地認為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發展絆腳石。

其實反對三跑工程理由實在太多,保育白海豚只是其中之一。就以全球最繁忙機場之一的倫敦希斯路機場為例,它亦只有兩條跑道,擴建三跑便沒有白海豚保育問題,可是單是因為三跑帶來的噪音及空氣污染,已遭到倫敦市民極大反對,連市長也上街抗議,當中還有機場效率及其他代替方案等都是爭議熱點。這是當地公民意識較高及公民關心自己居住環境水平的表現,希斯路機場的三跑計劃因而押後。假如希斯路機場還加上類似白海豚的保育問題,那麼可能在提出擴建跑道的計劃構想階段已經觸礁。

假如沒有白海豚 三跑便應該起嗎?

在香港,假如沒有了白海豚的保育問題,似乎便沒有很多人去了解及討論三跑的利弊,任由機管局這些龐大而不受市民監管的架構發放有利自己的資訊來影響輿論。三跑的費用現已估計上2000億!大部份香港人都不知道在大陸軍方的「空牆」管制下,三跑的效益實在有限。大部份香港人也不知道機管局發放出來的跑道飽和問題,正如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所指出,只是數字遊戲。

另外,最近機場發展關注網絡調查了2010至2012年100萬班機,更揭露了機管局濫用細機、胡亂開闢內地三、四線城市航線,甚至有航班飛去梅縣,將香港國際機場淪為中港直通巴式的運輸站,大大浪費了跑道資源。機管局這種大小通吃,效益成疑的管理方法,難怪會令才只起了十幾年的機場「飽和」。

不久之前,香港才在極大爭議中通過「高鐵」工程,這估計又要花費過千億公帑的玩意,原意便是接通內地高鐵系統,以達到連接內地各城市的高速運輸基建。因此,將來高鐵建成後,香港機場往內地城市的航班需求理應大減,否則超級昂貴的「高鐵」概念便不能合理化。此外,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由市區往來珠海機場和澳門機場,與往來赤鱲角機場的時間差別已經大大縮減。再建三跑,等於抵消了這些未來基建的部份效益。

更重要的是,大部份香港人從沒有想過,地域性航空運輸發展理應從整個珠三角地域格局作出發點,不是任由機管局一眾高層從自己的功績作出發點。機管局只要稍動腦筋,改善現有兩條跑道的升降效率,定位於一個真正的國際機場,減少一些無謂的航線,便足可以應付未來發展所需。更應該做的事,便是與鄰近的深圳機場、澳門機場、珠海機場做好互補的航線分工分流,不要好大喜功,為競爭而競爭,將無效益、低效益的航線都盡收於一個赤鱲角機場,令自己無限膨脹,榨取所有。

一條不中用的三跑 犧牲了香港民生福祉

三跑所要花費的2000億,因數目過於龐大,大部份香港人都沒有一個概念是多少錢。2000億足可解決更加多香港其他更迫切的民生問題:全民退保基金也是只需500億!餘款還可以令關乎數以百萬人的醫療、社福、教育、改善環境等等問題,都可以得到大大改善!整個社會累積的怨氣及紛爭也應該可以大大消減。這2000億,是一龐大的天文數字,如何運用得宜,香港人應有更大話事權,而不是由機管局從單一利益角度出發而決定。

近年同時起步及準備申請撥款的多項大型基建所需公帑,合共居然達至7000億!香港政府庫房縱然水浸,如此大花,也會有被掏空的一天。這些工程幾乎同期進行,不單令原本昂貴的基建資源成本扯得更昂貴,本地也沒有足夠的基建人力資源去應付如此龐大的工程,現在基建工人已經有不足情況,基建可以製造工人就業機會的說法早已成為無意義的廢話。如果到時要大量輸入外勞,又可能造成另一些社會問題。聰明的方法,當然便是有序地將各大基建工程的施工時間表分散。擱置機場三跑,讓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完成,再視乎當時內外地區經濟狀況審時度勢提出討論,才是最有經濟效益的做法。

環評轉移三跑爭議點 令中華白海豚成磨心

可是,大部份香港人連第一步取得足夠資料及討論三跑利弊的時間也沒有。當機管局自己做的環評報告一出,大家的爭議聚焦便被轉移了。因為現在唯一可以推翻三跑的理據,似乎也只能落在保育中華白海豚的議題上,而不是讓大家討論上述更基本的成本與效益的議題,只因為機管局控制了話語權。市民在此之前缺乏資訊及其他渠道反對。現在大家只能拿白海豚來作磨心,靠一個漏洞百出環評機制去抗衡這個大白象工程。

好吧,假如中華白海豚能夠讓香港人省回2000億冤枉錢,那麼牠們便真的是香港人的吉祥物了。我們就談談三跑與中華白海豚吧。

中華白海豚早已被列為國際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近危物種,也是一級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又被譽為「海中大熊貓」,更是標誌香港回歸中國的吉祥物,香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成員,有責任保護本地具保育價值的生物,香港人保護中華白海豚根本就是無可推卸的責任,無可爭議。多年來的各項發展,早已令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大減,由2003年的158條急跌至2013年的62條,在10年間數量大跌6成。現在正正是要加強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關鍵時候。

環評報告中,承認了三跑工程昨影響了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卻不知憑何理據說影響是「可接受」。又引述長期不在港作研究的兩位外地專家,說受影響的中華白海豚在工程後會回來的說法。這些專家都是機管局出錢請的,其身份基本上已存有利益衝突的嫌疑,公信力自然要打折扣,這也是香港環評制度可笑之弊病。反而這兩位專家的門生洪家耀博士長期在香港研究白海豚,幾乎每天都出海為研究白海豚而奮鬥,他才是全世界最清楚香港中華白海豚現狀的專家,他本著專業態度,迫不得已也要與他的師父師公唱反調,質疑「白海豚回歸論」。而且海外專家引用的90年代例子數據薄弱而且年份過時,大嶼山西北水域當年的情況與現時差天拱地,根本不能作比較。事實上,整個珠江口水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目正在日漸縮減。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指,今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面臨滅絕危機,與海洋工程令海洋生態惡化、航道日趨繁忙不無關係。香港白海豚如因棲地被毀,牠們可覓得合適棲地的機會已大不如前。

此外,環評報告中採取的「緩解措施」實在可笑,其中最重要的竟然是一個未知將來能否真正落實的海岸公園承諾,而且是在三跑工程完成後(最快到2023年)才會成立。200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已經令原本在那裡水域的白海豚消失,現在三跑涉及水域的白海豚又被迫走,要待2023年才希望牠們不會死掉而且會游回來棲息。而在這多年的施工期間,環評報告只是建議了一些減慢工程船航速等無關宏旨的「緩解措施」外,竟然完全沒有估計白海豚被放逐期間的去向、覓食問題、繁殖與孕育問題、與其他族群白海豚的競爭問題等基本生態問題,完全是空白。換言之,白海豚能否承受棲地損失而生存至海岸公園成立,環評報告是完全靠估,毫無依據。難怪一向較為溫和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亦對環評報告深表憤怒,質疑機管局對保育海豚毫無決心和誠意。

這種「先破壞、後保育」會令海岸公園失去其作為補償生態損失的功用。其實,只要稍為變通一下,先在白海豚最有機會流走的水域設立一個臨時保護區,例如大嶼山西南水域(當然最好由本地專家協助研究找出一個合適地點),吸引白海豚熟習一下保護區水域。當三跑施工時,受影響的白海豚自然會遷移到保護區水域,白海豚才有機會捱至海岸公園自成立,而不是要牠們痛失家園後,還要面對各種威脅,自生自滅。如此「先保育、後破壞」,雖然也未知會否成功,但起碼顯出保育的決心和誠意,民間環團責任是保育,而不是盲目反對合理的發展。至於三跑是否屬於「合理的發展」,那便又要由本文前述的各種角度來審視了。

你寧可別人讚你的樣子漂亮,還是你的衣服漂亮?

最後,我想起有人在其報章專欄說「美國副總統拜登就話過處身香港機場之內,令佢感到紐約舊機場係過時第三世界產物。」這也許反映不少香港人的一種自豪心態:「我們的香港機場真捧,所以要保持優勢」。換個角度,其實只是一種虛榮心作崇。難道我們因為討人一句讚美便要付鈔給機管局去外國奪獎嗎?況且要遊客讚美,只要將客運大樓「打造」得美輪美奐便可,遊客不會感受多一條跑道的宏偉。如果要別人讚美,何不向外宣傳香港這大都會之中,竟然還有一群美麗的中華白海豚以香港為家,相信美國副總統拜登知道或觀賞過後,他更會讚嘆不已。中華白海豚等自然生態就像一個地方的天然樣貌,可以是平凡,可以是清秀;三跑等硬件設施,就像是人工衣服,可以是實用,也可以豪華。若要人讚美,你寧可別人讚你的樣子漂亮,還是你的衣服漂亮?

7月19日前向環保署反映你的意見

不是那回事——記屯門安定邨

$
0
0

「希望在明天」,「生命無take two,前路由我創」——諸如此類廣告標語植入我這輩人腦內,廣告裡那幾個戴著眼鏡、雙手交疊於腦後、大字形躺在雨中球場笑著的少年身影仍栩栩如生。憂鬱是個「不正確」、「不好」的東西,孩子常被灌輸「正面」的字眼 :希望、選擇、創造。然而許多事身不由己——非指人力所不能及,而是指我們從來不是那些能作出選擇、左右大局的「人力」之二——其中一項便是我們小區的未來。

之於一般蟻民如我,領匯的運作與裁決神秘過魔術的竅門 : 黑箱中一對大手躲避眾人目光,彷彿只在萬籟俱寂的晚間才活動,於是我們一覺醒來,驚覺物是人非,嚷著「哪家店之前還在的,現在怎麼不在呢」,那邊又有人發現新大陸似地大叫 : 噢,你說不見了的店開在這裡了。

為什麼拆這間舖?為什麼是這一間能重開而不是那一間? 為什麼要在屋邨商場開一間賣洋酒的店?為什麼天天有學生光顧、立足幾十年的文具店被淘汰,而不是那間門可羅雀的連鎖鞋店?

商舖之去留、東主與領匯的角力與協議、商場的格局與空間的切割,出奇地——卻又時常被認為是合理——從來不是社區中居住了十年或幾十年的用家——即是市民——所能關心,大權在握的那堆手照樣躲在看不見的箱子裡扯著暗線。新開的安定商場大而無當,煞白一片,燈光比舞台射燈更要刺眼密集,似在塑造燈火通明、光鮮亮麗的形象,可是一大片仍未認領的空間與顧客零落的連鎖新商店,使這臺戲露出馬腳了。

幾年前,整個安定的商店都因領匯翻新工程而臨時結業,包括安定商場及鄰近的地下美食廣場,就只有寄身於商場對面、定祥樓的二三樓的小店未受波及。這一年多,好些店於原區重開,位置稍有更動。一般街坊起初曾安心,以為店舖會重開就好了,不會消失不見就好了。可隨著它們陸續回歸,服務、價格、品質均不如前,結果老店歸來無助修補人情,只有令人尷尬的落差被放上臺面,撕裂了本來情份,除了大嘆今時不同往日、無病呻吟外,也別無他法。

就由麵檔談起。它在安定商場旁邊有美食廣場之前,已在區內冬菇亭營業,其後與兩間酒家、粥檔、街市共處於美食廣場。我倉促撈起一些片段 : 人生第一碗吃的魚蛋粉就是在那裡吃的 ; 小學時放學了,穿著深棕色的小女童軍制服跟同伴去吃牛腩河,因這麵檔靠近一間酒家的魚缸,地板長年水跡處處,我穿著黑鞋、扶著桌緣步步踏地,回頭看,只見地板清晰刻著污黑的鞋印,令我不免心裡有些疙瘩。後來美食廣場拆了,原來的兩間酒家放過風聲出來、說會重開,至今連影也沒了,倒是粥檔跟一家茶餐廳合併、麵檔獨立出來開舖,現在跟美食廣場舊址打對面,只隔著一條闊闊的行人路。

起初聽聞麵檔重開,街坊莫不為之雀躍,開店首日就魚貫去幫襯。到頭來發覺,加價了就算,畢竟商場翻新後加租都是了然於胸的潛規則,可是炸醬麵吃兩三箸就見底,堪稱鎮店寶的牛腩堅韌過橡皮,似是用來磨牙多過進食,魚蛋吃不出鮮打魚肉的質感,還有淡腥味。吃不過兩三次,我就死活不肯再光顧,唯獨家人認真研究 :「你得挑適當時機去買,才買到煮得好吃的牛腩,比如中午去買,一般還不夠軟腍……」

我沒太多精力研究,便將期待放在安定巴士站旁的麵包店。初中冬天某個上課日,我遲了起床,早餐也來不及吃,匆匆在放積蓄的銀包拿了一張百元紙鈔,打算上學路過麵包店就去買兩個包頂肚。衝入店裡,花不上三十秒的工夫夾了兩個麵包,付款時才看見紙鈔上的三個「0」,頓時手也顫了 : 這張金色銀紙分明就是千元大鈔。站在收銀機後的四眼阿姨也愛莫能助地搖搖頭,一間屋村小店怎可能在一大早就有九百多元零錢找換給客人? 我本來想打退堂鼓,可她讓我先拿去麵包,午飯時才來還錢。她沒收過我的學生證或身份證,也沒任何憑據證明我在這店裡買了麵包而沒付錢,我更不是這間店的常客,所講的,是個「信」字。

自此這間麵包店在我心裡,就跟別的有些不一樣。直至兩年前,它因領匯的工程而被逼結業,在店外玻璃窗貼滿自製的單張,上有一塊大方包圖案,方包中繪有歌譜與改編自Today的歌詞 :「時光匆匆,轉眼已七年……」我在它結業時,才察覺原來它已開了七年,大家對時間的感覺不知何時鈍化了。

今年年頭它重開,又是一個跟麵檔差不多的故事 : 各款麵包加價了,曲奇不如以前的鬆脆,麵包的質感比以前油膩了一點,聽說以前的麵包師傅已不在這裡打工了。過去,開在定祥樓二樓商場的一間藥材舖不時用這家麵包店的新款麵包來供奉地主,比如巧克力酥皮包,但我最近路過,地主前的紅膠盤上放著一個樸素的紙杯蛋糕,而不是令人莞爾的酥皮包。

unnamed (1)

即使不過是一間連鎖快餐店如麥當勞,之於我也曾別具意義。以前的麥記開在安定商場三樓、日本城對面,店裡有個麥當勞叔叔的塑像,在孩子眼裡或許有可喜之處。我跟最好的中學朋友在那裡排過過長長的隊伍,為了幫其一中一位性格師奶的同學儲易賞錢積分,而輪流用那張卡去買餐。某次吃完午餐離開,在行回去中學的路上驚覺自己把剛剛買餐換回來的杯子遺在店裡。高考的Study leave前最後一天上課日,我與幾個現在已不常聯絡、但當時頗有交情的朋友在麥當勞裡由四五點坐到七點都不想走,編織著不切實際的夢,想像高考之後,自己要做個怎樣的人。

共享記憶的那些人或者難以再相見,而願意與我分享這些微末小事的人,大概也沒有了,唯有眼睜睜看著它日漸褪色,直至完全忘懷,再也不會感覺可惜。

這間麥記紮根多年,特定的空間、氣味、燈光、溫度,羅織這區的人幾年的生活片段,說是很重要麼? 不盡然,勉強只能說是生活中熟悉的一部分,因而我們能清晰訴說一個個私密的回憶,那刻開始,它就不再只是空降區內、與生活割裂的連鎖店,而那種連鎖店vs小店、無情vs有情的二元對立,亦於現實中模糊了。

發展商的思維是,暫時收回你有的東西,改造、翻新,然後再給回你同一樣的東西,你們就滿足吧,因為你們沒有失去什麼。可是每一間店的格局、裝潢、氣味、刻印歷史的陳舊的櫃或桌子、工作於其中的伙計,能重建出來麼? 然後建好了,還是不是那回事?

或者有人說,我們現在對這個社區如此陌生,只是因為它是嶄新的,一旦習慣了,就能有新的回憶與歸屬感。且不論我們與現在這個空洞的、冷氣比冬日寒風還要冷的商場能培養出什麼感情來,事實會是 : 若干年後,現在這些新事物會被視為老舊、不合時的產物,為了「更好的發展」與「居民的福祉」,必須推倒再翻新。感情與回憶只是電腦中龐大雜亂的數據,一隻大手按一個掣,化整為零。

「係咁嫁啦,推陳出新,天理來的,舊的唔去,新的點來?」

因此我們如同一棵棵瘦弱的豆芽苗,種在本已日益貧瘠的土地,來不及長大茁壯,根就被人粗暴抽拔,來不及品味,亦無需要感傷,等待被安置於一片新土地。

教育專業不容踐踏──駁斥梁美芬議員對通識科的無理指控

$
0
0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接受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四日的《環球時報》訪問時,毫無根據地指摘香港教師和通識科。她表示:「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內地的看法都很負面,很少有國家的概念。一個原因是通識教育科在香港中學是必修科目,許多教師在上課時,經常提及內地人權和貪污問題,對中國近十年的成就卻隻字不提」,因而建議把通識科轉為選修科。對於梁議員沒有根據的指控,本會要求她澄清報道是否屬實,如屬實者,本會對此深表遺憾,對她提出譴責,並要求她收回言論及公開道歉。

根據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的《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通識科的課程理念是「旨在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因此,通識科教師的職責乃是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有系統地提供全面的資訊,並教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

然而,梁美芬議員竟無理批評通識科教師只提及內地人權和貪污問題,而對中國近十年的成就卻隻字不提,這明顯是指摘教師的教學偏頗,缺乏專業精神!本會認為,這是對教師非常嚴重的指控,我們必須嚴正質問:她究竟有何實質的證據?!

事實上,通識科單元三的內容就是「現代中國」,當中主題一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當中要求學生探討: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甚麼影響。觀乎現時所有高中通識科的教科書,均會細緻地探討從農村改革,城市改革及至近年的中國入世,可持續發展等多元化課題,當中絕不可能出現如梁議員所說的「對中國近十年改革成就隻字不提」的情況。如果梁議員關心教育的話,不可能無視上述事實。可是,其言論錯誤百出,扭曲香港通識教育科的推行現況,刻意誤導市民尤其國內人士對通識科的理解。

梁美芬議員已經不是第一次對通識科及教師提出這些無中生有的指控。遠的不說,單在 2013 年中下旬,她屢次在報章批評通識科偏重政治議題,建議將通識科「去政治化」,包括取消必答題、檢討必考安排、甚至要求公開擬卷人的身分等。本會已就她的言論在教協報駁斥,並促其道歉。會長馮偉華先生也在明報公開撰文,指斥她抹黑教師,否定教師操守,呼籲討論必須建基於理性和事實之上。可是,梁議員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符事實的指控,本會有理由質疑,梁議員的指控不但出於其偏見,也要達致其政治目的。

梁美芬議員多次抹黑教師缺乏專業精神,更要求改變考試課程結構,我們質疑其動機是要打壓香港的通識教育科。對於梁議員發表如此不負責任的歪論,本會深表遺憾,並對她提出譴責。為捍衛教師的專業與尊嚴,本會嚴正要求她收回言論,並公開向廣大教師道歉。

政總加建高牆 不會令市民不滿消失

$
0
0

圖:本年6月20日新界東北集會,政府總部降下防火閘。

民陣就政府改建政總東翼對出空地聲明

政府總部東翼前的公民廣場於今日(7月17日)以圍板圍封,政府行政署表示將於該處加設圍欄,以「加強大樓抵禦潛在保安威脅的能力」。

民陣對政府的決定表示遺憾及強烈反對。自反國教運動起,公民廣場成為了市民向政府直接表達意見的重要空間。然而,政府一再限制市民運用該場地的自由,包括在反國教後以鐵馬包圍旗桿位置,甚至在反對東北發展規劃前期撥款的示威中封閉公民廣場,將示威者趕往添美道一帶。

政府一再限制市民使用公民廣場的權利,反映政府一直未有回應市民的訴求之餘,更要打壓市民表達意見的空間。這次公民廣場的改建,更進一步印證政府專權的思維。民陣重申,不斷加建高牆,不代表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會隨之消失。政府與其花費精神於限制市民表達意見,倒不如認真回應市民的訴求!

民陣重申,一個尊重民意的政府是無需懼怕市民,只有專權獨裁的政權才會懼怕市民的聲音,以重重枷鎖限制市民的意見。民陣要求政府撤回改建政府東翼及更改開放時間的決定,停止限制市民的表達自由。政府應直接面對民意,不要再逃避市民的聲音!

民間人權陣線
2014年7月17日

題為編輯所擬。

政府總部「中聯辦化」加劇示威警民衝突

$
0
0

自我隔離侵犯自由違反「開放政府」原則
政府總部「中聯辦化」加劇示威警民衝突

2014年7月17日

香港人權監察發表聲明,反對特區政府以加強政府總部保安的理由,增設的圍欄和相關的請願示威時限,批評這種做法是將人稱「公民廣場」的公共空間「官有化」,與政府總部原本設計的「門常開」觀念背道而馳,更違反「開放政府」的基本原則,象徵著香港集會和表達自由的倒退,因此必須盡早還原取消,並施行 便民措施。人權監察又提醒市民提防政府總部「中聯辦化」,除令請願示威活動不能順利舉行之外,更加 劇警民對峙,增添推撞和肢體衝突,徒增示威者被捕、受檢控和受刑的風險,必須阻止。

人權監察指出,新政府總部是以公帑建築和管理維修,新大樓約5米外約1000平方米的廣場空間(「公民廣場」),本是一個用以容納較多人的示威區,不容政府任意將這片公共空間「官有化」,諸多設限, 更便利政府日後任意將示威者排拒於遠離新大樓 約50米外的添美道行人路上。

人權監察批評,今年6月底有關東北發展的示威,就被迫在添美道行人路上進行,結果擠迫不堪,示威主辦者亦難以設立舞台和安裝音響,該處的樹木花圃亦將空間變得更難使用。該處又人車爭路,令示威者仰賴警方封路才能得以多點空間行使集會和表達的權利,開路前守在車道旁的警方前線人員亦要受廢氣塵土之苦,警 民在何時封路和開路等問題上爭論和衝突不休,又平添警隊的工作和不必要地介入政治爭端,除表達活動不能順利舉行之外, 更加劇警民對峙,增添推撞和肢體衝突,徒增示威者被捕、受檢控和受刑的風險,令政府總部外的示威遇到如中聯辦外一樣的 障礙和衝突,結果警民不時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人權監察又提醒市民,提防政府總部「中聯辦化」,令香港的公共空間、以及集會和表達自由進一步倒退。

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稱,這些圍欄和措施,表明政府不尊重市民和民意,漠視集會和表達自由,視市民和示威為威脅,要靠高牆和門禁阻擋和排斥民意表達活動,將自己與市民和民意隔離,反映現屆梁振英政府自我形象低落,自覺不得人心,要引入內地的「官衙圍牆主義」保護自己。

羅沃啟認為,現屆特區政府選擇在這個時候採取自我圍堵政府總部的措施,是因為越來越感到示威活動對政府的威脅,尤其是今年數以十萬市民參加六四晚會、七一遊行和全民投票,各種爭取普選的佔中行動又蓄勢待發,因此要即時引入高牆和加強門禁以自保。現屆政府求救 於高牆深院,不是尋求民意支持,反映了特區政府不是真普選產生,缺 少自由選舉的民意授命和支持,權力來源不是市民而是中央和小圈子選舉,只靠中央和中聯辦的支持上台和支撐,令政府沒有起碼 的尊嚴和認受性,已到了不但難以有效管治,連自保也感不足的地步。羅沃啟相信,如果不及早落實無篩選的真普選,特區政府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自我隔離,以及削弱 自由以自保的做法,也救不了特區政府無民意授命的致命弱點,只會令香港進一步陷入管治的危機。

保安工程


中央信得過的特首 是否「管得掂」香港?

$
0
0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總結政改諮詢,特首梁振英向人大常委提交政改報告,所謂的政改五部曲,正式拉開帷幕。

近大半年,2017特首選舉辦法,爭拗不絕,泛民堅持「真普選無篩選」,必須符合國際標準,並以佔領中環作為爭取籌碼。建制派從根本否定國際標準的存在,並發起反佔中運動全方位制衡。炮火連天,硝煙四起。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洋洋灑灑萬言白皮書,再三強調「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特區沒有剩餘權力」、「中央給多少就多少」,更可以隨時收回。

嚴詞恐嚇非但沒有把港人擊退,反而激起80萬人民間公投,51萬人七一上街,511留守者公民抗命被捕,佔中運動沒有被遏止,反而愈趨熾烈,參與者決心更大。可見將來,大大小小的抗爭,激進化將無可避免。

建制中人左派輿論不停念咒:特首要「愛國愛港」、「不能與中央對抗」、「中央要信得過」。撇開語言的迷障,這些政治口號的實質內涵是什麼?北京政府究竟在想什麼?問得白一點,共產黨究竟怕什麼?

「中央要信得過」,問題是,「信得過」是否等於「管得掂」?政治上可靠不等於「管得掂」。

三任特首都信得過吧,董建華老好人,但能力不濟,無法駕馭香港複雜的政經局面。曾蔭權公務員出身,熟悉政府運作,行政能力高,但任內仍是醜聞不絕,政績乏善足陳。至於梁振英,疑似共產黨員,應是中央最信得過的特首吧,但上任至今兩年多,那種只懂強硬到底,將所有反對者,不管建制泛民,都一律視為敵人的取態與行徑,不但因選舉而導致的建制撕裂無法復原,民間的對抗更是愈演愈烈。梁振英是否「管得掂」香港?「成績」有目共睹,答案也早已寫在牆上。

常識告訴我們,言聽計從的奴才,能力和品格都低下,這個幾乎沒有例外。 最重要是能掌握民心 建制極左派拋出的特首選舉方案,一言以蔽之:「保險系數超標」,無論前門後門,入閘出閘,都要嚴防死守,怕當選的特首,輕則「唔聽話」、「對着幹」、「起飛腳」,重則「顏色革命」、「搞港獨」。後兩者只是極度誇張的所謂理由,是中共羅織罪名打擊異己的慣技,共產黨那種要everything under control的性格,要控制一切,其實反映內心怯懦,嚴重缺乏自信,根本完全沒有安全感。

如何才可以「管得掂」香港?行政能力高超的人,香港不缺,公務員團隊大公司都可以找到,但行政能力只是做特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最重要的是,還需要看是否掌握到民心。

中央一直抱怨香港回歸17年,人心還未回歸,用管新疆西藏的方法來管香港,像香港左報和《環球時報》日日喊打喊殺,拿着槍指着你的頭問你愛國不愛國,強迫你人心回歸,效果怎樣,還要問嗎? 梁振英向中央提交政改報告,人大常委8月底將作出回應。中央政府一味強硬,用盡任何方法,誓要確保特首「信得過」,而不理能否掌握民心,是否「管得掂」香港,這將會把這個城市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明報論壇‧20140715)

《新界東北地圖》─請用數據來說服我

$
0
0

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歷時多年,從懶人包常人包、關於規劃的資訊甚多而且不斷更改。

Code for Hong Kong 自發組織程式開發人員、富規劃知識人士等關心事件的各界朋友成為公民記者去製作《新界東北地圖》,務求市民能理性關心及討論計劃。

網站提供古洞北、粉嶺北和落馬州河套區每分區基本資料,包括面積、規劃人口、土地用途分佈、公私營房屋比例等。放大每區地圖,更可以看到規劃署圖則:那些用地為房屋、教育或自然保育周途以及環評報告中提及的古洞砒霜分佈;地圖也標記了相關新聞的地點。讀者也可比較粉嶺哥爾夫球場和規劃區的大小。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爭議多年,主流傳媒焦點大多放於集會衝突,議會醜態,要真正了解發展計劃反而不容易。

從規劃署圖則、環評報告到立法會文件,資料之多,相信一些立法會議員也未能細看,更涉專業知識。眾多文件甚至有互相矛盾之處,獨看公眾資料摘要,難以持平了解發展。資訊世代,只有少數熱心人能去深究百頁計的PDF,而很多時重點卻在細節。

很多人甚至官員的取態是公眾無需知道規劃詳請,認為那是專業人仕的工作;但公眾有知情權,亦從來應參與規劃,而特別是面對議會失衡時,公眾必需有效接取資訊、充分表逹意見、以監察政府。

很多香港人,也許今天才第一次聽到政府花100億在邊界建容納2萬多大學生的大學城,抑或蓮塘口岸原來超支80億,規劃時流量假設內地來港無需簽證。不是經過這個專案,相信我們都不能了解當中細節。

我們不是專家,制度複雜更涉專業範籌,理解可能有錯;而正因如此,普通市民不是更難理解計劃發展內容?為何最基本的數據都要大廢周章辨論? 不敢說網站資料準確無誤,而我們儘量為每一點數據附上出處,更希望有人能指正錯誤,好讓公眾明白、真理也越㸤越明。

蒐集資料時我們就遇到相當困難。 政府於於2013年7月4日公佈發展修訂方案;而城市規劃委員會於11月時刊憲的計劃大綱草圖,於12月北區區議會討論[1],當中數字卻再作出修訂有所出入。(可比較討論文件及資訊摘要當中的各項土地面積) 。今年2014年2月25日立法會的討論,卻是基於去年7月的文件數字,令人摸不著頭腦。[2] 如公眾關心的資助房屋比例,立法會中文件是47.5公頃,在最新大綱草圖及書面回覆梁國雄議員時也表示為39公頃。

至於刊憲規劃圖相關資料的《法定規劃綜合網站》網站,以今天來看設計相當過時,還是為IE5.5 而設。當中地圖定位後只有JPG格式,難以再轉換處理。例如東北地圖需要古洞北、粉嶺北等的規劃邊界數據(KML/GeoJSON格式),這網站便幫助不大,而詳細資料也是PDF,應用困難。如要進一步調查土地業權資料,更需向土地註冊處查冊,涉及費用、複雜程序及私穩條例,對市民爭取透明度其實相當不利。其實規劃處都有仔細數據、座標,假若能系統地公開成開放數據(Open Data),應用現代的API 必定促進資訊更為流通。聞說新版本的網站建構中,僅望會大有進步。

最後,政府應該加強利用資訊科技,好讓公眾更容易參與發 展、與政府理性討論達至共識 。最近,台灣傳媒報導台灣政府的財政預算案網站大改板,方便公眾了解,進而參與討論。希望香港政府也能從善如流。

[1] 北區區議會文件第73/2013號

[2] 見附錄1註釋,資料來源為政府當局就2013年7月15日的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提交的文件

怎樣看中共新的反腐風暴?

$
0
0

圖為編輯所加

中共的反腐,在今年春節過後,一度出現“既往不究”的風聲,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與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案件的發展也似乎一度停滯。但是近來風暴再起,說明習近平克服了又一障礙,反腐向“縱深”推進。

這次新的反腐風暴,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黨的方面,周永康的秘書余剛、警衛談紅以及前秘書冀文林三人,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全被移交司法機關。其中冀文林是跟隨他時間最長的秘書之一,顯示他們把問題交代清楚了,周永康該是什麼問題也基本清楚了。這樣,對周的問題就可以進行處置了。從目前的資訊來看,可能把周永康案定位1949年中共建國以來最大的貪腐案件。

第二,軍隊方面,在徐才厚春節亮相後,四月一批將領透過媒體表態支持習近平。如今徐的老巢“東北軍”大批成員被清洗,而徐的愛將、前後勤部副部長谷俊山的案子在爆出大量“證據確鑿”的贓物後,也即將進入司法程序。“二炮”政委張海陽、司令魏鳳和最近在媒體表態擁護習近平,鑑於張海陽是前軍委副主席張震兒子,也就是紅二代身分,又與薄熙來過從甚密,因此這個表態具有他與習近平之間關係“和解”的意義。

第三,7月份傳出重大的反貪消息,是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拍檔賈慶林,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的拍檔郭伯雄也都出事被查。雖然消息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但是無風不起浪,何況他們的貪腐早就傳遍。這都是“新人”,表明習近平的反貪,即使到了1949年以來黨軍的最高層級周永康與徐才厚,也還沒有收手,因為從排名來看,賈慶林在周永康之前,郭伯雄在徐才厚之前。

這些反貪對象,都是江澤民的愛將,因此習近平所克服的障礙,就是江澤民。據境外媒體報導,期間4月時分,江澤民出遊揚州、深圳,但是國內媒體嚴密封鎖,至於其他退休領導人的活動卻有報導,顯示江澤民的“失勢”。

習近平憑藉什麼力量,讓江澤民“戰敗”?第一點,江澤民家族絕對不是乾淨的家族,這些老虎挖出來以後,即使沒有與江澤民有牽連,以當今中紀委的能量,還查不出江家的骯髒勾當?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紅二代之間取得了基本共識。那就是犧牲江澤民來成全習近平。最近香港明報報導,前年18大召開以前的9月初到中旬,習近平“失蹤”期間,是與眾多太子黨密會,表達他的執政想法,當然也是要取得他們的支持。由此看出,習近平所代表的權力結構,就是紅二代們。所以至今的反腐,除了薄熙來因為要“篡黨奪權”變成政治問題而要處理之外,其他的“大老虎”都不涉紅二代,包括周永康、賈慶林、徐才厚、郭伯雄,都沒有參與“建國偉業”,他們的子女只能算是“官二代”而不是“紅二代”。

即使是胡錦濤、溫家寶,套用薄熙來以前的說法,只是代“紅二代”管理國家,到時收回而已。沒有想到他們代管時,居然不顧“紅二代”的感受,大貪其污,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必須接受清算。至於“紅二代”本身的貪污,例如李鵬家族,那是他們在享用他們老爸流血換來的財產,所以是“合法”的。即使《亞洲周刊》多篇揭發他們的文章有證有據,也動不了“紅二代”、“紅三代”的一根汗毛。

現在問題在於,江澤民不也是“紅二代”嗎?有報導說,習近平等“紅二代”不承認他是,所以才會清算他的愛將。江澤民“紅二代”之說,是在鄧小平去世,他掌握大權之後才曝光的,說是他為革命犧牲的叔叔江上青是他的乾爹,因此他就混進“紅二代”的隊伍。然而此說並非江澤民以前的檔案裡有的,而是出任總書記後才出現,因為死無對證,加上江澤民的爸爸在日偽汪精衛政府手下做事,所以他的“紅二代”身分可疑。他的心腹、“紅二代”大哥曾慶紅也為他拉近與“紅二代”的距離。然而因為曾慶紅為其家族囂張的貪腐行為所累,自然也很難再為江澤民說話,何況是周永康、徐才厚他們。

當然,江澤民最後的命運如何,要看他對習近平的表現。至於其他“紅二代”的貪腐家族,目前還是平安無事,以後呢?難說。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林保華所做的評論)

原文載於此

第三條跑沒有需要興建(回應機三跑環評報告之二)

$
0
0

對於「擴建香港國際機場成爲三跑道系統」環評報告之意見
第二部份:第三條跑沒有需要興建,並有可行替代方案必須加以研究

1. 本意見書集中指出,環評報告書(下稱「本報告」)的主體「第三條跑道」(下稱「三跑」),沒有需要興建。

2. 根據有關環評報告的技術備忘錄,所有環評報告必須包括 NO GO (即工程不進行)的選項,本報告對此沒有討論,因此犯了基本性錯誤,是不合格的,環保署署長應予否決,以及不可以發出環境許可證。

3. 本報告機場管理局討論需要興建三跑的理由,單純以航空業「增長」為基礎,聲稱機場接近飽和,必須興建三跑應付。以下將根據相關數據論述,機場管理局的聲稱是片面的和誤導的,以及沒有反映自身管理赤鱲角機場的失效。

4. 首先必須指出,赤鱲角機場的設計和興建,以1992年《新機場總綱計劃》(以下簡稱《總綱計劃》)為依歸,根據預計2040年的乘客人流、貨運量和飛機升降流量來設計,為了讓機場可於1998年起運作,設計有兩條跑道、第一座Y形客運大樓、貨運設施、相關的支援設施(如地下乘客輸送線、行李運輸、海關、出入境、消防、航空及氣象設施等等),此外還有應對預計的航空業增長的布局,預留了土地,讓機場有秩序地擴充建設,包括位於機場島中央的第二座X形客運大樓,提供大量飛機泊位和登機橋,以及連接X和Y的地下乘客輸送線和額外的行李運輸能力等,即是説2040年預計流量成為了機場的設計容量。

5. 赤鱲角機場的設計容量是機場能夠處理的流量,是實在的數字,不是甚麼「預測」,六月底機管局聲稱:「林超英的數字是二十多年前的預測,已經過時」,犯了十分簡單的基礎性錯誤,情況有兩個可能,一是機管局不明白甚麼是「設計容量」,一是故意混淆視聽,令公眾不能明白機場的真相,無論如何都是令人遺憾的。

6. 以下根據機場的設計容量解說為甚麼沒有需要興建三跑,主要指出機管局聲稱的「飽和」源於該局錯誤指導和管理機場的運作,只要機管局做好本份,依《總綱計劃》有秩序地擴建赤鱲角機場和有效使用寶貴的跑道資源,機管局在環評報告中提出的人流和貨運量,都在目前雙跑道機場設計容量以內,根本不需要多一條跑道。

7. 貨運量:《總綱計劃》的設計機場貨運容量是900萬公噸,《第三條跑道工程項目簡介》列出2030年預計貨運量是890萬公噸, 2013年機場的實際貨運量是412萬公噸。2030年的預計貨運量數字比設計容量還低,目前的貨運量則不足設計容量的一半,「飽和」是很遙遠的事。

8. 客運量:《總綱計劃》的設計客運容量是8,700萬,2013年實際客運數字是5,990萬,原來只是設計容量的69%,離開飽和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9.《第三條跑道工程項目簡介》,2030年的預計乘客流量是9700萬,2013年8月1日機管局卻公開提高到10,230萬,一年之間數字相差超過500萬,反映乘客流量預測不是甚麼嚴謹的科學,輕易有500萬的上落,況且全球經濟疲乏不堪,新的金融風暴如箭在弦,過去的高增長率不可能持續,因此,機管局估計2030年乘客流量時所用的固定年增長百分率是過度樂觀的,2030年數字肯定是高估。

10. 再者,隨着中國內地開放和設施進步,到中國的訪客不像過往一定需要經過香港赤鱲角機場,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加上氣候變化和能源短缺等世界性問題,長遠對全球航空客運有負面影響。

11. 綜合而言,2030年赤鱲角機場預計乘客人流,連9700萬都是過於樂觀的,儘管如此,9700萬也只比原設計乘客容量多11%,鑑於資訊科技飛躍發展,加上近年全世界管理思維的快速發展,原設計的赤鱲角機場,包含位於機場島的第二座X形客運大樓,完全足以處理直至2030年的乘客人流,興建三跑毫無迫切性。

12. 飛機升降量:《總綱計劃》飛機升降的設計容量是38萬架次,2012年是35.2萬架次,表面看來頗為接近,飽和之說似乎有點道理,但是事情總比眼前所見複雜,只要檢查每班飛機的平均載客量,便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13. 上表顯示,近年機場航班載客量遠比《總綱計劃》設計偏低很多很多,表面上目前雙跑道機場看似接近飽和,實質上反映機管局沒有用好香港人交託給他們管理的寶貴跑道和空域資源,跑道的寶貴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香港人正在每天津貼乘坐細飛機來香港的乘客。

14. 出現這個極度浪費的現象,機管局公開辯稱細機比大機多是當今潮流,事實是過去十年多,機管局的「發展」方向有偏差,以增加航點為「業績」,結果三、四線城市數目增多,甚至連小型市鎮也不放過(註1),由於這些城市客源有限,多以細機飛航(最低載客量40人!),以致平均乘客量下降,如今赤鱲角機場已經淪為大小城市通吃的二流機場,低載客量飛機愈來愈多,造成乘客流量未到設計水平而跑道似乎飽和的怪異和不合理現象。當年香港人投資過千億港元(註2)打造的赤鱲角機場,被機管局以低效率模式運作而糟蹋。

15. 從香港整體社會作為投資方的角度看,機管局現在應做之事不是慷香港人之慨,動用二千多億去建設一條沒有必要的三跑,而是立即:

(a) 興建位於機場島中央的Y型客運大樓,抒緩眼前大量航班沒有登機橋服務的惡劣環境,防止赤鱲角機場進一步滑落二流,甚至可能是三流機場的境地;
(b) 綜合檢視航點的配置和選擇,剔走跟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定位不匹配的目的地;
(c) 提高低載客量機的着陸費,促進大型飛機使用機場的比率,提高「乘客/航班」效率。

16. 三跑要額外大幅填海,嚴重衝擊香港的地理面貎和破壞大片海面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從此約制了未來世代香港人對於開發該處海域的選擇,香港人要付上重大和不只是金錢的代價,反觀第15段的措施,成本遠低於興建三跑,只在機場島中央動工,不會增添任何對香港環境的影響,完全可以取代三跑去解決機場碰到的問題的可行方案,對香港社會有利無害。根據有關環評報告的技術備忘錄,所有環評報告必須包括研究替代方案,以上方案符合要求,環評報告完全沒有提及和作出任何研究,是重大的遺漏,因此環評報告是不合格的,不能接受,環保局不可以發出環境許可證,否則是違反法律規定的。

17. 本環評報告沒有處理 NO GO 和「替代方案」,犯了基本的原則性錯誤,是不合格的,應予否決,環保署署長不可以發出環境許可證。

18. 機管局的高層大概只以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三跑工程項目,但是環保署署長作為公職人員必須以公眾利益為依歸,因此有責任指示機管局大幅修訂環評報告,納入NO GO及以上描繪的替代方案,除了為了保障香港的青山綠水,也為了保障香港人的金錢,不會被不必要的工程浪費。

註1 見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香港航班升降量分析》,以下展示其中一個數據表

近兩萬份意見書交環保署 要求駁回機場第三跑環評

$
0
0

【新聞稿】

近兩萬份意見書交環保署 要求駁回機場第三跑環評
環團及林超英批評機管局製造「假飽和」涉多項誤導性遺漏
機場必須先改善營運發展方向出錯於港無益

環保觸覺、機場發展關注網絡、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守護大嶼聯盟及環保生態協會等多個關注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的民間團體,連日來收集公眾意見反對相關工程,已於今天下午到灣仔環保署辦事處轉交近兩萬份意見書。各團體代表聯同前天文台台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到場發言,齊聲批評環評報告錯漏百出,工程亦實無必要,要求環保署署長駁回環評報告。

林超英表示機場現有的「雙跑道系統」未被盡用,例如以每機平均載客量計算,2013年的每機192人,對比原來赤鱲角機場設計的314人,僅有6成設計效率。問題皆因機管局未有按照當年總綱藍圖,至今仍未提升航道管理系統及機場航運設備,以至現在有「假飽和」的情況。林認為機場必須先改善營運效益,將實際客貨運能力盡力提升,不可貿然提議擴建。

此外,環保觸覺與機場發展關注網絡根據2010至2012年間香港機場的航班資料,分析過百萬條數據後發現,機場出現不少「大機換細機」及「大陸三四線城市航班」。當中更有數據顯示,本港機場有航班目的地為廣東省梅州、湛江等,直通車數小時可達的地方。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稱:「香港機場是國際機場,實在不需要與大陸深圳機場爭奪大陸三四線城市的航班,否則就會淪落為『高成本、低效益』的營運模式,浪費香港人珍貴的航空資源。」

多個團體均批評機管局的環評報告不盡不實,例如極度淡化大陸空牆問題,有誤導性遺漏資料之嫌。林超英重申香港最佳的發展方法是善用現有航空資源;相反,如盲目展開工程,堅持興建第三條跑道,將實際所需的大眾健康、自然環境及社會成本計算其中後,香港整體其實得不償失。

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的環評報告正開放公眾參閱並收集意見,各團體代表及林超英均呼籲公眾人士踴躍表達反對聲音。公眾可以將意見電郵至eiaocomment@epd.gov.hk或傳真至2147-0894,截止日期為七月十九日(星期六)。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