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香港考評局2014簡介會網上投影片
教育局急辦的新學制中期檢討會中,視藝科竟然榜上有名,能夠與通識數學這些核心科目看齊,實在感覺面上沾光。由公佈到舉行檢討會,前後只有三天時間,事情來得突然又奇怪,他們是期望誰人參與?當老師們得收到消息後,紛紛急忙向學校請假,結果?被校方拒絕仍是大多數。
會議一開始,便說明所搜集的數據來自不同界別,包括大專、中學、家長及學生。除了問卷,亦有小組面談作為質性研究,說服力似乎很強,講者強調作調查的學生來自各等級的學生(包括BAND1至BAND3),但面談的方式如何?調查人員的問題如何?如何選擇有關學校?隨機抽樣?從數據中再取出樣本?一概無法得知。
會議中只集中討論三個問題:一、評賞是否應該有指定範疇;二、考評為照顧學習差異會否應該有調適;三、業界均同意放寬第一部分評賞及創作聯繫。不過在報告中佔有一定篇幅、甚具爭議的校本評核卻又未有提及。
第一點,就評賞是否應該有指定範疇,業界所持支持與反對的聲音相約(支持:43.7%;反對:41.8%)。其實如果照現有考評,考生需要就作品目測的內容,猜出作品的意思,對藝術家作品作出評賞,範圍是古今中外,考生不可能準備,縱使可以帶同資料進入試場,大家都明白,不可能馬上找到對題的作品。考評局多次強調,他們注重的是學生個人如何詮釋作品,言之成理便可。結果,藝術評賞淪為吹水題,或是看圖作文。會議期間,有老師提出多增加藝術家背景資料,或是藝術家自白,讓同學容易理解藝術情境。考評局回應指,只有四十五分鐘時間,難以實行有關建議。
其實,是否有指定範疇不是最重要,反而我們值得思考指定範疇是否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藝術。一方面,指定的範疇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或是在學習上更容易理解不同地域、時代、文化背景下所展現的藝術情境,藝術家的創作時空一定程度上影響藝術家個人的創作。範圍的出現有其好處,亦有助藝術方面的研習。但有聲音亦會批評,範疇的出現會限制學生只學習部分的知識,讓學生不能更廣闊地吸收多方面知識,對當代如此多變的藝術創作無法掌握。當然,學生可以透過多看多讀去思考作品,但古今中外藝術家有如天上繁星,兩年半時間的了解會有多少?其實如會上老師提出多增加藝術家背景資料讓學生理解,亦未嘗不是一個方法。至於時間方面,反正甲部及乙部都已經沒有關係,把甲部獨立出來,並且加時,都可能是一個方法。而且現行長達四小時馬拉松式的考試,中間連一個小休也沒有,也實在不人道。分開兩卷,獨立計分,會不會都是一個出路呢?
第二點,考評為照顧學習差異會否應該有調適。發言人指出,明白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是需要照顧學習差異,而考評本來的作用是作為篩選的工具,如何幫助分出高中低能力的學生是重要的。於是在考評的評賞中加插了一些指引問題,引導學生寫出在作品中的線條、顏色、主題、形式等。其實寫後,與沒有寫在題目上,相差無幾。其實基本描述及如何運用視覺元素,一般有心備戰的同學,早已準備好這些資料進入試場。這並非難點,評賞最大的問題在於需要在學生完全不清楚的狀態下詮釋作品的意義,並需要評價作品,是一直為人所垢病。
相信三個討論重點中,老師們最欣喜的應該是第三項,甲部評賞與乙部創作脫勾。在新高中下,乙部創作必須在完成甲部兩份作品評賞後,就所看見的創作提供連繫。同學需要或在圖像,或在創作自白上,展現前兩幅作品對同學的啟發(上圖為卷一參考示例, 2014年試題)。事實上,藝術創作是否必須與考評局所提供藝術作品示例掛勾?故此,這個改動是無疑是廢除了一個不必要的評分項目。不過,有一點比較含糊,考評局指由於評賞與創作脫勾,寫兩者如何有關的Artist Statement將會取消,取而代之改成Artist Brief/ Design Brief,但不計分數,那麼,考評局仍會看嗎?
在簡報會中令我比較失望的是一式四份的作品集問題,在期間完全沒有回應。當老師發言問及,考評局回應老師意見太多,亦太不一,所以無法回應……
在會上,講者多次提到新高中所得的結果如何受到大專界的肯定,會議期間,甚至有大專界的老師在場回應,正面評價考評。作為有評改IB課程的其中一位專家認為香港已經達到如此水準,亦提出IB課程都要做7份作品。其潛台詞,應該是4份作品不是甚麼。大家如果心水清,IB是不需要考試,7份作品不需要連繫,然後進行展覽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樣要做作品集,甚至達到200多頁,但免卻面對公開考試,最少我仍然知道可以集中精力在創作之上,而非另一半佔分的公開考試。展示作品更多元、更生動,相信大家都希望看到吧。
與友人曾經談及藝術教育及考評的問題,事實上兩者不應掛勾,正如席間台上發言老師提及,我們的藝術教育非為考評而去教,而是教學生如何觀看世界,經歷挫敗,甚至學會學習。在教授的過程中,如何與學生一同探索,讓學生學會成長,這亦是自己一向的教學宗旨,可惜的是,當學生看到在修讀的過程中需要大量付出時間,大家都紛紛被嚇退。同樣的時間落在其他科目,同學多認為會較容易取得一個合理分數,而且在大學亦會得到認可。於是,同學為了入大學的門票,紛紛投向其他學科。也許世界太功利,面對需要花大量時間,而且難度極高的考評,也實在難以吸引學生修讀,學科最終淪為夕陽學科。
修讀的學生其實有時候都覺得他們好可憐,同時要面對IES及各科的SBA,對考生的確構成不少壓力,當中所涉及已非一科之事。制度之下,為師只有勸喻凡事盡力,其實已經有交代,然後又回歸與學生作戰至每一個晚上的日子。要擺脫制度,學生可以做的,就是離開制度。反正考評與藝術學習根本可以是毫無關係,離開,也不是一件壞事。而且大專或大學面試中,想進入藝術或設計一科,修讀視藝也不是一個必然因素。不過,長久以後,藝術界的發展會變成一個如何的光景?高中我們除了選修視藝以外,還有其他途徑讓學生接觸藝術嗎?有,OLE(其他學習經歷)及APL(應用學習課程)。不過,就OLE而言,10-15%的學習時數便需要與其他五個範疇對分,藝術所佔的時數少之有少,讓學生認識有限,行內人士都會明白,學生可以在中間受到啟發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當然,好過完全沒有。就APL而言,事實上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亦只限於極少眾的同學參與…… 最終,在如此的大氣候下,藝術在將來會變成一個如何的景象呢?
以上純粹討論,不喜請隨便插,視藝教育正欠缺討論,而且有機會,很希望藝術界多關注視藝科的發展,因果關係,相輔相成。
參考連結:
考評局跟進諮詢文件:
http://334.edb.hkedcity.net/Q_Extended%20Consultation_VA_Ch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