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從耶路撒冷坐公交車到特拉維夫,身旁的一名猶太乘客跟我搭訕:「你從哪裡來?是中國人嗎?」沉吟一會,說:「我從中國來,是中國人。」接著,他滔滔不絕:「日本有不少國際品牌,汽車、手機、電器等比比皆是,近年韓國的三星、LG、現代汽車、KIA,深受以色列人歡迎,總說成功進軍國際市場。你們中國,出了甚麼品牌?」我一時語塞,竭力地想出入口以色列的國貨品牌,然後舉出幾個國產家用電器牌子,他帶有不屑地說:「這算不上甚麼品牌,屬低檔次的產品,信譽不高。就算是聯想電子產品,只不過收購IBM個人電腦(PC)業務,引入技術於中國生產。為甚麼那麼大的國家沒有自己創新的品牌,只會抄襲?」我默然不語,感覺無地自容,陷入文化苦思之中,好不容易熬過這近一小時的車程。究竟一個小國何以稱得上Startup Nation,風靡全球搞Startup?
先天不足還是後天缺乏?
香港本擁有創新的優勢,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發表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香港整體表現排名第10位,排名上更超越公認Startup Nation的以色列,成為唯一擠身首10名內的中國城市。主要原因基於香港的自由經濟市場,吸引了不少創新科技公司來港設立部門。但不能忽略,過去幾年香港一直排首10名內,2010年更排名第4,但近來卻有降級趨勢。為何政府不斷鼓吹創新科技發展下,卻不進則退,依然不成氣候,終究未能研發創新產品進軍國際市場?成為深得國際認可的Startup City?先看以色列之所以成為Startup Nation,首要條件是重視研發(R & D),引入外資及促進出口。根據不同的研究報告均指出,以色列過往研發總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近4%,居全球首位。世界銀行及「全球創新指數」兩份研究報告顯示以色列在2012年研發總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佔3.93%,僅次於佔4.36%的南韓,而中國佔1.98%。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12-2013年香港出口高科技產品的比例維持不變,佔0.73%。政府須支持研發創新科技外,更重要讓將研發的產品成為出口商品,「全球創新指數」指輸出創新知識和技術的表現中,傳播創新知識一項,以色列排名第7,而出口資訊通訊等服務更是全球之冠。相比之下,香港在傳播創新知識的方面排名第80,其中以出口高科技產品及出口資訊通訊等服務表現強差人意,分別排名第101及103。以色列2013年出口產品中,研發產品佔總出口總值15%,高科技產品主要包括:藥物、電子零件、化學產品及飛機等佔25%。最大的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英國、土耳其及中國。
衝出神州的創新科技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在2013年高科技產品佔所有商品出口總值50%,出口類別中主要是電訊設備、半導體和電腦等電子產品,大多輸出高科技技術,未見有大量研發及創新的產品,其中66%高科技產品出口至內地,中國仍然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全力實踐「背靠祖國」。然而,中國入口外國的高科技產品中,香港的產品仍屬少數,只佔中國內地入口科技產品的3.2%。反之,日本仍高居內地入口科技產品之首,佔24.7%,儘管愛國呼聲響亮,仇日情緒高漲,但日本產品仍大受內地市場歡迎。因此香港研發創新科技不應過於短視只為本土或國家服務,局限於十三億市場,更重要具全球視野,出口至世界各地。以色列能夠外銷創新科技的成功例子俯拾皆是,除了為人熟知的第一代網絡社交軟件ICQ外,還有著名的翻譯軟件Babylon,Teva更是全球最大藥廠。究竟政府在創新科技上擔當甚麼角色?
政府激發創意培訓人才過於巧立新局
以色列政府部門中沒有創新及科技局這獨立部門,跟現時香港創新科技署般隸屬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以色列創新科技研發分別經濟部門內工業貿易及勞工部之下,另一設立在科技航天部(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pace)之下。值得注意的是,研發創新科技的資金來源,竟接近一半來自國外投資者,政府撥款只佔15%,可見研發成果深得外國信賴。以色列風險投資研究中心(IVC Research Center)指出Startup成功之道,在於外資注入及政府支持,政府的參與極其量是激勵計劃、減免稅收和提供福利,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參與有:當出現市場失靈(如:壟斷)、政府作為催化劑、規定出口條件、確保市場不受政府控制、間接投資(基金)、分擔風險。值得注意是政府不會控制創新科技研發和干預投資。政府對於研究給予很大的自由度,除非該項研究危害人類安全,據聞曾有一位中國研究生來到魏茲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提出研究核武科技的計劃書,最終當然被校方拒絕。
以色列政府大力推動各大學及機構研發創新科技,致力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外貿部推出的「聰明基金」(Smart Money)計劃,正與港府對發展香港創新科技有異曲同工之妙,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凸顯其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之決心,包括: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提出設立創新及科技局;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Smart City 或譯為「智慧城市」)的可行性;推出新的「數碼21」資訊科技政策等。雖然以色列政府財力支援上遠遜於香港,僅撥出1250萬以色列幣(約2500萬港元)資助中小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其中部分款項提供予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德魯茲(Druze)和切爾克斯(Circassian)等族裔。以色列Startup關鍵在於人才培訓,設立專門研發的學術機構,如: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只辦研究院,不設本科,讓學者不必教學,可專心研究;以色列理工大學(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更被譽為第二個矽谷,不單培育當地大量人才,更吸引不少世界各地具創意的學者和留學生,集思廣益。
香港最終能否成功發展創新科技,不在於多設立一局,更重要是提供創意的空間與自由,竭力提高國際形象(至少不再墮後),吸引外資,建立創新的品牌。甚麼創新及科技局本身是中性的,但當一個民望低的政府,加上容不下大學生天馬行空的集體創作刊物,令有心研究的學者受壓,便倉促硬推創新及科技局,難免令人感到與創新的精神背道而馳。再看「聰明城市」的國際指標,需要有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個方面。而政府的功能是為市民提供管理服務、優質的生活及讓市民直接參與民主,不是藉發展「聰明城市」令東九龍的樓市再創新高。一個堪稱為「聰明城市」實在少不了「聰明」領袖與「聰明」市民,拭目以待「英明」的政府好比Startup Nation,締造「聰明城市」的奇蹟,讓創意無限的廣大市民成為真正的「聰明市民」。
圖片來源:香港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