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西港島巴士客量跌幅數字的迷思》
昨日,運輸署向中西區議會提交了一份關於西港島線通車後巴士路線重組的安排,並表列了行經西區的巴士路線的跌幅。參考《香港交通資訊網》網友提供的分析,當中數條路線的客量甚至聲稱跌了五成至七成。但這些數據究竟是可信?
距離西港島線全線通車尚有兩個月,但運輸署和巴士公司已急不及待把一月上旬,通車不足半個月的未穩定數據提交區議會,為四月才進行的重組背書,明顯是要向地區提供壓力,確保重組能順利通過。
無可置疑,不少主要服務石塘咀及堅尼地城的巴士線客量的確有明顯跌幅,但是如果細心察看,不難發現不少和西港島線通車無甚關係的巴士路線也出現了顯著了的跌幅。以下是我們對有關客量調查的分析:
1. 調查的日期
根據有關資料,眾多路線中跌幅最嚴重的是來往堅道23B(-70%) ,其次是3B(-65%) ,不過心水清的便會發現,23B的服務對象,其實和現已通車的兩個西港島線車站沒有丁點兒的關係。大家必需留意,其實有關調查中「通車後」的數據是於一月上旬採集,這個正正是中學的考試季節,這時候中學生並不是根據正常學校時間表上下課,結果「學校路線」23B明明沒有服務香港大學及堅尼地城,卻錄得了驚人的跌幅。相同情況亦應用作解讀其他有大量學生乘搭的路線,諸如3B、23、40、40M、40P等等。
2. 客量涉及的時段
這次運輸署向區議員調查的數字,只涵蓋「最繁忙半小時」的客量,但是運輸署在計算巴士減班標準時,其實還有「最繁忙一小時」及「非繁忙時間」兩個標準,不過運輸署的數字卻完全沒有披露,究竟其他時段的客量影響又是如何呢?據觀察,一些較多長者乘搭的路線(例如4, 5B)在非繁忙時間的客量跌幅比繁忙時間要少,單憑繁忙時間的客量作出減班,甚至取消的決定,會否太過武斷?
3. 調查的客流方向
一些路線,譬如新巴的18和18P,彷彿有大幅度的客量減少,但這兩條路線除了是以往西區居民前往東區的主要路線外,其相反方向亦同時亦是北角居民來往中環及灣仔上下班的主要路線,後者一向客量十分高,亦不受西港島線通車的影響,這些數字有沒有反映北角開出方向的數字呢?如果數字只反映東行的客量,西行的乘客可能因此而受害。
一些路線一直以來都是巴士公司希望開刀的目標,例如巴士公司一向都偏向希望乘客由乘搭車費較低的5B改搭車費較高的5X。根據觀察,5X線的客量下跌得5B更厲害,但是調查結果卻和觀察相反,究竟調查結果和巴士公司的取態有沒有關係?這要問問究竟誰向運輸署提供這些客量的數據。
縱然港鐵通車無可否認對巴士服務有明顯的影響,但是這次影響的卻不只是西區的路線,不少路線是和西港島線關係不大的路線 。在說服議員是否推行重組時,實在應該先交出全面及準確的數據,讓議員及市民可以按真實情況作出決定,而議員們亦應該在謹慎理解數字的意義後,才作出影響居民利益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