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事到如今,辭職公投不必了!

$
0
0

筆者雖然是長毛的支持者,但對其提出的「立法會議員辭職公投」的建議,並不贊成。據長毛所言,辭職公投的目的是市民用選票向中共宣示沒有「水分」的民意,讓佔中更理直壯。筆者認為6月近80萬人參與的電子公投已足夠代表性,充分反映香港市民要求2017年特首選舉方法必需包括公民提名。另外,2010年的「五區總辭」反應不算理想,約有58萬人投票,17.1%的總投票率亦以往低。如今次辭職公投的投票率再次偏低,恐怕只會自挫6月電子公投,7-1遊行的聲勢。

筆者擔心市民對辭職公投反應冷淡並非過慮。根據非正式統計,身邊朋友(有參與電子公投)大多不贊成再搞辭職公投。原因如下:

1. 無論怎樣建制都說有「造假」,不需遷就他們;
2. 泛民議員辭職後,政府必然趁機推出政改方案,讓其通過;
3. 現任議員辭職後,不能立即再選,但未必喜歡補上的候選人,真的不想再像2012年般「含淚投票」;
4. 不要再拖,應立即佔中… …

支持/不支持各有立場,沒有絶對對錯。可是,如要在這樣短的時間「教育」一班不想勞師動眾搞辭職公投的泛民支持者,難度絶對不低。

筆者不贊成在佔中運動發展至此再搞辭職公投,反而認為集中火力研究佔中行動。佔中三子由此至中推動的是「公民抗命」,定義上是「非法的不合作運動」。筆者認為除此以外,可加上「合法的不合作運動」。雖說「公民抗命」是是為正義,真理而戰,但真的敢豁出去的又有幾個?何不讓全港真心爭取真普選的市民,都可選擇適合自己方式參與佔中行動?有什麼比一百萬市民在中環為二千佔中「死士」大喊「加油」*的更能迫使中共承認大部分港人堅持公民提名? 有什麼比這場面更有道德感召呢?

筆者希望泛民不要再花時間商論需不需要辭職公投了,佔中行動已成形,請專心計劃這行吧!


人心若死,人民就不會相信制度

$
0
0

今年七一遊行的人數,無論警察公佈的,還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都屬03、04年後的最重大的民主遊行。從筆者的親身經驗作比較,今年的遊行人數尚未超過或接近03年的規模。由於主辦單位報稱人數為51萬,比03年為多,因此,民陣所公佈的數字已沒有參考性。單以警方公佈的數字比較,今年的參加者較去年的增加了三分之一。

遊行是普羅港人可以採取的最和平、最有效的方式爭取自身訴求。大凡政治活動有兩點特別重要:一為參加人數,二為關鍵時刻。

人數

中共行事方式並非如官媒《環球時報》所指:「只要參加遊行示威的人確認通過這種方式根本不能讓國家後退。」

事實上,中央在處理特區事務上,曾有一次跪低,那就是03年的50萬人71大遊行,事件令中央中途換了特首董建華。

五步曲

根據《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2004年的《解釋》,修改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是要走「五步曲」。第一步: 由行政長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產生辦法是否需要進行修改; 第二步: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是否可就產生辦法進行修改; 第三步: 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出修改產生辦法的議案,並經全體立法會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第四步: 行政長官同意經立法會通過的議案;以及第五步: 行政長官將有關法案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

歷史

歷史上,特區只有一次完成五步曲。為解決2012年的選舉方法,曾蔭權在2007年7月 至10月發表了《綠皮書》,進行公眾諮詢;曾蔭權在12月12日向人大報告(第一步曲);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12月29日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基本文附件21,第二步曲)——

1. 2017年行政長官可以由普選產生;2. 2012年行政長官不實行普選;3. 2012年香港立法不實行普選;4. 2012年第五屆立法會的具體產生辦法可以作出適當修改;以及5. 在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產生的議員各佔半數的比例維持不變,立法會對法案、議案的表決程序維持不變的前提下,立法會的具體產生辦法,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和附件一第七條、附件二第三條的規定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

在這裡,我們看到人大在第二步曲中,並非如其釋法的「是否可就產生辦法進行修改」,而是直接設下框架。一經設置,差不多沒有迴旋餘地。這就是五區公投和民主黨入中聯辦的原委。

當年,正在第三步曲,議會審議期間,民主黨提出所謂超級區議會方案。審其內容,其實沒有牴觸人大在31次會議的規定。但,梁愛詩等人硬是說它牴觸。民主黨進入中聯辦後,梁等人立即改口。最終,五步曲得以完成,新增了現時的區議會五席。

由此得知,第二步曲,特首上京是最重要的一步。

五步曲與三步曲

中央在白皮書等多個場合中,都清楚地使用「五步曲」的描述。但,林鄭月娥等官員在電視宣傳中則多次使用「三步曲」。究竟,目前處於那一步曲,令人迷惑。

諮詢文件

文件在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完成首輪諮詢,政府準備用2個月完成報告,它又表示在年底第二輪諮詢具體方案。

文件中表明:「我們的目標是透過這輪公眾諮詢,廣泛聽取市民、不同界別團體和人士,以及立法會就如何修改兩個產生辦法的意見,之後行政長官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如實反映在公眾諮詢期中收集到的意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予以確定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是否可進行修改。」

整份文件都沒有提及第二輪諮詢或首輪諮詢,所謂第二輪諮詢是什麼,也令人迷惑。

從文義上看,梁振英將於年底前,赴京完成第一步曲和聽取第二步曲。市民到目前還未知第一步曲的啟動時間,這是不應該的。

關鍵時刻

因此,今年七一遊行是普選的關鍵時刻,香港市民聰明地選擇了這一刻,空群而出,其訊息十分清楚——我們不要假選舉,我們不要沒有選擇的選舉。我相信,今次遊行的人數已達至03年71遊行的效果,足以讓北京三思。

錯估形勢

港奸不斷放出空氣,讓北京感到香港人要反攻大陸。習近平若因此錯估形勢,強行推出強硬方案,其後果不單是佔中的那一日,它的惡果會延續下去,令新一屆政府無法管治。因為,當人民的人心已死,人民就不會相信制度。

還街坊平民食肆—— 回應戴雲露題為「有實力何須害怕?」一文

$
0
0

(時事評論員戴雲露一篇題為〈有實力何須害怕?〉文章於7月7日刊登於《蘋果日報》論壇版,大元美食廣場關注組有感該文章不盡不實,故詳加回應。)

戴雲露「時事評論員」用球會和球隊來影響商戶和領匯,真是別樹一格。綜觀整篇文章內容,戴評論員用了近千字去形容,令人愈看愈混亂,為令大家節省時間,關注組用一句已可歸納,就是「小商戶怕打爛自己飯碗而對抗領匯」,這比「有實力何須害怕?」的標題更切合這篇文章。

大元美食廣場關注組一直堅持的理念是「保留平民食肆,還街坊選擇權」,可是戴評論員只從商戶的角色去看,而完全忽略屋邨的脈絡和街坊的需要,可見他/她是未有瞭解關注組整場社區運動的主軸,離地得緊要。文中的一句「我相信就算高檔連鎖快餐廳就算如何進駐你仍然會別樹一格,仍具競爭力」,看完真的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屋邨進駐高檔快餐廳,街坊還有選擇權嗎?高檔餐廳如翠苑的一個叉燒炒飯也要八十多元,你是要把街坊、學生和工人迫上梁山!什麼是競爭力?趕走受歡迎的平民食肆,引入到處都有的連鎖、大集團式、中高檔食肆就是提升競爭力?當所有球隊都是同一個班主,球員還有什麼選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班主的球隊,球界毫無競爭,但球迷還有什麼選擇?在旁抽水評論者很多,但不要說不負責任的話!

文章的標題「有實力何須害怕?」應該用來形容我們的平民食肆。文章最後一段寫「著名飲食雜誌米芝蓮每年亦介紹香港真正的平民餐廳,價廉物美,店舖所賣的食物越特別,越難被其他人取代,店舖的叫價能力則越高。就算店舖附近有多少間高檔連鎖快餐廳,有多少個大財團,仍然屹立不倒,財源滾滾來,還會不斷開分店呢,既然有真實力,又何須害怕呢?」,實在說得太好!大元平民食肆有市場、有特色、有實力、價錢合理、有市民支持,屹立不倒,為何要害怕?他們不是自己經營不善,是被領匯橫蠻趕走!戴評論員不覺自己前後矛盾,自打嘴巴嗎?

且看看大埔街坊及網友如何想﹕

「食咗近20年!!
雖然我10幾年前搬離大埔
我仍然會特登返上嚟食愛爾蘭」

「問題係寫既人(即時事評論員 戴雲露) 完全唔知領匯續都唔續,根本唔係商戶競爭力問題。我本身住沙田,最近特登去食左幾次,平靚正,選擇多元,根本完全揪贏超級城果邊。」

「好認真咁講,大集團個啲難食到爆,單論食物質素,而家平台啲野好食過大集團多多聲!」

「大家去樂富新街市睇下,幾grand,邊係低下街層小市民的消費! 食肆又係咁! 焗住你要在銀包攞多d錢俾食肆,然後轉手變租金俾領匯,再轉轉就俾股民! 這些叫剝削。」

Siu Yuen —— 一名強烈不滿領匯的大元街坊

電視節目有好多種之雞蛋6隻,點解電視台得4間?

$
0
0

又差唔多一年,wiki 王再申領本地免費電視牌照,通訊局的公眾諮詢期會去到7月17日。

香港人真係好支力,咩都要爭取。信我依然會再寄嘅,我相信封信就好似哈利波特封入學信咁,去到世界嘅盡頭,我都會攝到封信去通訊局條門罅度嘅。

寄返上年個封,會唔會唔夠誠意呢?

Share 個POST出去,提醒其他朋友仔7月17日前去信呀記得……

原圖載於姐死姐還在facebook 專頁

全建制灣仔區議會通過支持白皮書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計劃動員由建制派壟斷的18區區議會動議支持《一國兩制白皮書》,製造假民意。繼前上周五東區區議會以33票贊成﹑5票反對下大比數通過議案後,灣仔區議會於昨日亦進行表決,以10票贊成﹑2票反對迅速通過。未來各區相信會相繼動議支持白皮書,預料亦難以阻撓議案通過。

灣仔區無泛民議員

建制派向來佔區議會的絕大多數,灣仔區亦非例外。昨日的會議中,該區13名區議員只有白韻琹因私務缺席,出席的12名議員中便有10名屬建制派,包括以獨立名義參選但屬親建制組織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的5名「隱形左派」議員。其餘兩名議員是獨立的鄭其建及黎大偉。泛民主派於灣仔區並無區議員。

半小時內快速通過

動議由前港進聯成員黃宏泰提出,得到10名區議員和議。議案表示支持白皮書,並認為白皮書「有利於『一國兩制』繼續在香港實施及對香港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會議上只有鄭其建及鄭琴淵就議案發表意見,討論匱乏,最後在不足半小時內以10票贊成﹑2票反對大比數通過。

黃宏泰表示,白皮書「提醒香港人未來與中央應更充分就各議題協商」,「若果香港與中央產生不信任的關係,香港的繁榮難以持久」,亦呼籲傳媒「唔好斷章取義」。獨立區議員兼前公民起動成員鄭其建表示反對議案,認為白皮書「激化了各種矛盾,無助澄清問題,亦無助於推動本港政制的民主發展」。民建聯鄭琴淵則反駁指,「港英政府出綠皮書嗰陣,又冇人走出黎講一人一票?依家中央發出(白皮書),係咪順理成章呀?」,又認為終審法院仍然有由外藉法官審理案件,是司法獨立的表現。

灣仔區議會
支持議案的議員:

鄭琴淵(民建聯)
鍾嘉敏(民建聯)
伍婉婷(港島聯會﹑前新世紀論壇成員)
黃楚峰(新民黨)
白韻琹(港島聯會)
吳錦津(港島聯會)
黃宏泰(港島聯會﹑前港進聯成員)
李碧儀(港島聯會﹑香港新動力成員)
李均頤(民建聯)
孫啟昌(民建聯)
龐朝輝(自由黨)

反對議案的議員:
鄭其建 (前公民起動成員)
黎大偉 (獨立)

編輯:劉軒

歧視條例諮詢展開 平機會直面族群矛盾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平等機會委員會公佈由即日起展開公眾諮詢,就歧視條例進行檢討。平機會建議合併現有四條(性別、殘疾、家庭崗位、種族)歧視條例,同時徵詢市民意見,判斷應否保障新移民及遊客免受歧視,應否規定必須為殘疾人士作出合理遷就,事實婚姻關係應否受保障等等。今次諮詢還會探討加強政府和公共機構促進平等的責任,與平機會的權力和運作。

冀修法保障新移民

近年「中港矛盾」激化,反新移民、反自由行是否對內地人構成歧視,成為社會爭拗問題。聯合國曾於2009年建議港府把「移民身份和國籍」納入《種族歧視條例》受保障特徵,又於今年5月促請港府立法保障新移民權益。

是次檢討,平機會於諮詢文件中寫明「國籍、公民身份和香港居民身份或相關身份」都應列入免受歧視的保護之中。周一嶽表示,新來港人士受持續嚴重歧視,內地遊客亦遭歧視,冀透過諮詢了解是否有需要就此修例。他說該項建議不是特殊處理,只是正常處理,並非專門保障新移民和遊客,也會保障香港永久居民、外籍人士。談及去年孔允明案,他尊重終審庭判決,同意政府制定政策應對香港公民一視同仁,不過具體如何分配資源,有待廣泛聽取意見。

至於有人擔心修例限制言論和表達自由,周一嶽指任何自由皆要求對其他人士的尊重,不過不應該存在的言行未必觸犯法律,法律不是消除歧視唯一方法。潘力恆解釋,法律將歧視分為多種類別,「反蝗」一類言行近似「中傷」,然而指控「中傷」的門檻高、舉證責任大,故一般人不易觸犯。

無論直攣 事實婚姻皆納入

目前《性別歧視條例》保障免受婚姻狀況歧視,平機會建議列明保障有異性或同性事實婚姻關係的人士。事實婚姻關係是指兩人雖然沒有正式結婚但如婚姻關係般共同生活並互相作出承諾。該項修例會不會使同性伴侶可以如異性夫妻般申請公屋、領養孩子,乃至引致同性婚姻合法化?周一嶽強調,保障事實婚姻關係,不等於承認同性婚姻,因歧視法例並無決定婚姻合法與否的資格;平機會對伴侶關係狀況無先設條件,主要意在保障異性在僱傭福利、健康等方面的權益。

徵詢各界 10月7日前表達

諮詢文件還探討是否規定為殘疾人士作出合理遷就的責任,例如私人屋苑為輪椅人士加建無障礙通道;探討是否涵蓋更多性騷擾的範疇;是否規定男女做同等價值工作時得到同等報酬等。

最後,文件提出考慮改革或廢除的例外情況,包括《新界條例》和丁屋政策,容許宗教在僱用和頒授資格方面性別歧視。通常公眾諮詢注重主流民意,不過若關乎多數對少數的歧視,主流意見會不會掩蓋少數訴求?潘力恆指平機會知道該問題存在,因少數本來聲音就少,所以人數不是唯一考慮因素,會重視各種聲音。周一嶽坦言,平機會過往訂立條例起初難免有爭議,頭幾年會收到較多投訴,不過久而久之公眾會明白什麼做法構成歧視,這次公眾諮詢也可以預見爭議狀況。他鼓勵公眾踴躍回應,使香港的歧視條例更完善。

大刀闊斧 歧視條例四合一

檢討內容中最大改動是建議簡化以至合併四條歧視條例。周一嶽介紹,四條條例不少條文重複,概念定義相若,合併能方便使用者,而且能理順條例以把保障提升至劃一水平。例如,根據目前《種族歧視條例》,政府行使職能時引起的種族歧視不受條例保障,這與《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情況並不一致,合併條例則保障公眾在政府行使職能時免受種族歧視。是項建議參照與香港相似的司法管轄區經驗:英國已制定了單一的《2010年平等法案》,澳洲亦正考慮通過單一的《2012年人權及反歧視草案》。

公眾諮詢為期三個月,公眾書面可送交意見至10月7日止,專題網頁現已啟用。平機會將於8月每個星期六舉行公眾諮詢會,還有為少數族裔人士設有多種語言翻譯的會議,並主動約見不同界別的持份者。

鷹犬文化

$
0
0

七一遊行後,香港警察的表現備受各界評論,受建制讚譽有加,被反對者強烈批評。本來這就是香港,公職人員面對不同意見,只能虛心聆聽,有則改之。

自從鷹派的處長曾偉雄上台,香港警隊非但毫無胸襟接受任何批評,更用盡各種歪理進行反駁,但每次都表現得詞窮理屈,笑話成籮——「黑影論」,「攝錄機卡手論」,已成為如何防止公關災難的經典教材。所謂「上有好者,下有甚焉」,特首梁振英如是,警務處長曾偉雄如是,屬下的警務人員,由高層到員佐級,無一不處於戰鬥狀態,不論有理無理,反擊來自市民的任何批評。

日前,警察員佐級協會發表聲明,回應坊間對警察處理七一遊行的批評,左右開弓橫掃一切。先是反駁民陣組織者對警察拖慢遊行的指控,再回應記者團體「有人亂講警察打壓新聞自由」,然後又回擊「立法會和監警會成員在事件未查清楚前,批評我們濫用職權、濫用武力」,是「偏頗鹵莽」……令人驚訝的是,這聲明竟然採用大陸公安慣用的字眼來形容示威者——「希望將尋釁滋事者和破壞治安者」繩之於法。

在中國大陸,「尋釁滋事」是刑法罪名,可處五年以下徒刑,但定義模糊,屬莫須有,拿來對異見者隨便入罪,已成慣例。在家裏舉行六四小型研討會,出席者把照片放上網,都被控以「尋釁滋事」,其欲加之罪濫用程度,可見一斑。

槍桿子裏出政權,北京對香港紀律部隊特別重視,由高層到基層都有專門對口單位負責統戰,經年累月,香港警隊早有公安化的趨勢。員佐級協會的聲明,用了「尋釁滋事」這個大陸名詞,可能是故意的,目的是要向外說明香港警隊與大陸公安的文化,連氣同枝,早已化為一體,也可能是說漏了嘴,在潛意識上與大陸公安一致。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香港警隊大陸化公安化,從回歸後對付示威者的手法看,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大陸公安檢察法院一家,是黨的鎮壓性機器,自覺地為政權服務,對危害黨管治權的反對者,即使不除之而後快,也要牢牢控制。公檢法這類鎮壓性機器,要體現黨的意志,要為黨服務,說得白一點,就是要甘為黨的鷹犬。無論對異見者如何殘暴,他們都可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愛國」。

近期熱爆「運動界」的《逆權大狀》,虐打學生的車東英,就是政權鷹犬的典型例子。車東英在韓國國歌響起時肅立致敬一臉莊嚴,把國家掛在口邊:「你應該感謝我們,正是因為有我們這些人,你們才能安享和平的生活。」說得理直氣壯。車東英用愛國,用社會穩定,來合理化濫捕虐打嫌疑赤色分子的殘暴,在任何獨裁政權都曾經出現過,幾十年前的台灣、韓國、南美政權,今天的中國大陸,莫不如此無論左派右派政權,幾乎是同一個倒模出來。

香港員佐級警察的反擊聲明,仔細讀來,都能看到車東英作為全斗煥獨裁政權鷹犬影子。香港警隊鷹犬化,是香港沉淪墮落最有力的鐵證。

特殊學生遭無理對待投訴無門 分數至上犧牲個人成長

$
0
0

圖: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昨日(7月8日)討論融合教育的投訴處理機制,以及為有精神問題學生提供的支援。有團體表示學生在學校受到不合理待遇,但家長不論是向學校、平機會或是教育局投訴,大多是不了了之;而教育制度過份重視分數,亦令有需要的學生得不到支援,犧牲了他們的個人成長。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表示投訴個案由學校自行處理,而局方有與醫管局合作支援有精神問題學生,亦有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議員批評教育局「卸膊」,將責任推予學校,對學生的支援亦未能對症下藥。

家長投訴無門 教育局推卸學校自行處理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智愛家長會代表葉向榮的5歲孩子患有自閉症,他表示即使家長發現子女在校受到歧視,因子女仍在校就讀,「肉隨砧板上」,家長也不能直接挑戰教師。他聽到很多家長向教育局投訴,都只是被要求息事寧人;即便向平機會投訴,也大多不了了之,令學生得不到實際的幫助,家長亦感到無助。

10524299_10202595442190926_577136483_n
圖: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協會主席伍敏姿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協會主席伍敏姿表示有一名會員的兒子正就讀中一,因專注力不足而學業成績低落,又因過度活躍影響課堂秩序,但他十分努力,測驗成績從幾分進步至幾十分,亦努力克制自己。有一次,該名學生欠帶功課超過20次,校長指他的成績未達標準,影響學校聲譽,要求他寫退學書;之後兩天亦不能上課,需在校長室背誦一篇英文文章,成功背好才能證明他能追上學業進度,更要求他對全班同學道歉,才能繼續上課。家長曾為此向學校表達意見,但學校卻回應「我們只是做戲嚇嚇學生,讓他知道要努力認真」。家長亦曾要求支援,但校方以「對其他學生不公平」為由拒絕。家長向教育局反映事件,教育局則回應這些事需由學校自行處理。

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回應指處理投訴上希望以學校為本,只要不關於政策問題,希望學校能自行處理。他表示若學校未能處理,教育局亦會介入。工黨張國柱認為教育局應先理解個案,才決定事件由學校處理或是教育局調適。街工梁耀忠亦認為教育局「卸膊」。

10533539_10202595443750965_1801383895_n
圖:社工許偉俊

教育制度成績至上 忽視有精神問題學生需要

任職社工的許偉俊表示他的太太是一名老師,她有一名學生因未能承受學業及喪親的壓力而患上抑鬱症,將需要第3次重讀,教師不懂處理,學校亦沒有支援。他認為「不投放資源就等如放棄學生」。

平機會代表朱崇文表示會方最近舉辦了一個分享會,一名老師表示自己只是教書,不能兼顧這麼多有特別需要的學生。他表示很多學校的文化是「求學即是求分數」,他希望大家可反思教育的意義,教育不只是教書本的知識,更應關注個人的成長。

委員會主席張超雄希望教育局處理現時教育制度中的文化衝突,一方面要關愛學生,但一方面又要注重學業成績,因現時制度以成績決定學生出路,老師要負上令學生得到好成績的責任。

楊潤雄表示教育局與已醫管局合作,由醫管局向精神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專業協助。教育局每年均委託高等院校舉辦120小時的 「以心理學方法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有效策略」專題課程,培訓教師 。

梁耀忠質疑只靠教師培訓,難以幫助學生,例如有學生突然情緒有問題,老師應照顧該名學生,或是繼續教學?他認為重點應是增加人手支援。
 
編輯:劉軒


吳亮星,不是能力,是人格問題

$
0
0

不出所料,任幾十萬人一起「_那星」,吳亮星的不信任動議,今天遭到二十二票贊成,三十二票反對,被否決。會後,他強調自己無偏私,送香港人「問心無愧」四隻大字。

早排讓人叫絕的反智言論除了乜太的世紀演說,還有我們立法會財委會主席吳亮星,針對張超雄議員查詢社署為輕度弱智兒童而設的「兒童之家」問題時講的一句:「本會成員係咪有優先安排子女使用兒童之家嘅安排?」

張超雄女兒,正是一位智障人士。

這一句完全不經大腦的氣話,言中之意,是質疑張超雄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而為智障人士爭取福利,指責他沒有無做「利益」申報。

說得岀這句話的,已經不是智力問題。而是這個人的心地。

連殘疾人士都毫不同情的人,還會為基層考慮嗎?這個人來自金融界,除了利益,目空一切,在討論務實的社福事項上,完全展現了其麻木不仁。所以才會荒謬得以為所有議員的動議都是為了私利。敢問政府還可以如何解釋這班功能界別的「人才」可以帶領香港的前途。

近日流行兩隻兩隻字鬧人,吳亮星可謂不仁不義不忠不信無智無禮無心無力。香港人的命運竟交托如此敗徒之手,還可當上堂堂主席,簡直侮辱整體香港市民形象。

而,這個人,的不信任動議,被,否決了。

表示「信任」這種人的這個立法會,這些人,是什麼人?顯然是吳亮星的「同路人」了。這個人的存在,以及這個人的「仍然可以存在」,反映了現在立法會組成的絕對盲點:完全無法保障議員的質素。功能組別的議員可以在一個零競爭零監察的情況下決定影響香港深遠的事務,這是雙普選必須實行的原因,立法會議員,必須全數民選才可保證他們有為政者最基本應有的人格。

那件事後,張超雄在面書上卻顯岀從政者的氣度:

「吳亮星議員説得對,我的確常常在立法會上為智障及殘疾人士爭取權益,這當然與我有一個智障女兒有關。上天賜給我這個女兒,讓我親身體驗殘疾人士的困難,又给予我這個機會在立法會為殘疾人士發聲,這是我的榮幸,亦是我這生的使命。

至於個人利益申報,我女兒已超過22歲,我們的情況亦不符合申請兒童之家資格,所以在昨天的質詢沒有申報。」

張超雄,新界東民選議員;吳亮星,零票當選的功能界別「精英」,放在一起高下立見。

最後,香港人送你一句:吳亮星,_____星。你是抵__的。

首階段政改諮詢報告將會是「港版白皮書」

$
0
0

原圖:政改諮詢面書

香港政制發展即將踏入新一輪的關鍵時刻,據說香港政府最快於下周發表政改首階段諮詢報告。這份報告理論上是要如實向中共反映香港人對政改的意見,並將會由特首提交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而人大常委會亦將於大約在八月底為香港的普選一鎚定音。究竟這份即將公布的政改首階段諮詢報告,將會是一份「港版白皮書」嗎?

為假普選鋪路的報告

早前,北京國務院於六月份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一書激起千層浪,刺激起78萬香港人參與「和平佔中」電子公投、51萬人參與7.1大遊行、511人參與「預演佔中」被捕……其實,聰明的中共在發表白皮書之前,應該早已預料到香港會出現如此強烈的反彈,由此推斷,白皮書只是用來試水溫而已,習近平執政下的中共政權是打算想與香港「硬碰硬」,將全力強推爛普選方案,抑或是打算原地踏步,中共毫不擔心佔中所帶來的影響。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4年的第二次釋法,僭建出來的「政改五部曲」的第一部曲是「特首向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提請人大常委會決定特首及立法會兩個產生辦法是否需要進行修改」,而第二部曲則是「人大常委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和第六十八條規定,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

因此,首輪諮詢報告、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有關香港政制發展的報告,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案,這三份重要的文件將為香港的普選一鎚定音,制訂了框架,第二輪政改諮詢已經沒有甚麼大意義。我們可以預料到這三份文件都是「打龍通」,慨然劇本是要強推爛政改方案,那麼政改首輪諮詢報告當然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為假普選鋪路,增加中共推假普選的合理性。

扭曲社會民意的報告

6月下旬舉辦的「和平佔中」全民投票有大約79萬人參加,支持三個包含公民提名方案的人數超過72萬,當中更有過半票數是投給「公民提名,必不可少」的人民力量方案和學界方案,反映泛民支持者的主流民意都認為「公民提名,必不可少」。政改首輪諮詢報告究竟會如何提及這鼓強烈的訴求呢?

其實,政改首輪諮詢報告未必會明確否定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但若果這份報告的目的是要為假普選鋪路、增加假普選的合理性的話,我們可以預料到它必定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它反映出政府偏聽建制派的意見,同時忽略或扭曲民主派的意見,然後提交給人大常委會,讓人大常委會能在8月為假普選一鎚定音。

無恥的香港政府,可以將民建聯、工聯會等「全票制」假普選方案放大成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見,又可將香港2020、湯家驊方案、18學者方案等溫和民主派方案當成是民主派的主流意見。由於香港政府是於2013年12月展開為期五個月的政改諮詢,於2014年5月就已經完結,所以政府或許會對在6月份舉行的「和平佔中」全民投票的結果、7.1大遊行人數視而不見,只需在報告中輕描淡寫地提到社會上有一班人要求公民提名。

另外,報告可以將社會人士對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的批評聲音放大,寫在報告上,向中共說明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公民提名是違反《基本法》,所以不用理會公民提名的訴求。報告只要不停強調「有更多的人」反對公民提名,所以公民提名難以獲得社會共識,變相「建議」中共否決公民提名。

假如今次政改原地踏步,不單只是2017年的特首不會由普選產生,立法會全體議席由普選產生的目標也會被押後到最快2024年才能夠實現,即是說我們要容忍這些功能組別多十年!?

若首輪政改諮詢報告扭曲民意,打壓公民提名,為假普選鋪路,民主派就可以正式準備佔中。當人大常委會於八月份正式宣布否定公民提名,民主派應即時以佔中來回應,學界甚至可以於九月份發動罷課……

最後,送八個字給大家:「拋掉幻想,準備抗爭!」

城大師生關注專上學院賣盤 商討行動抗黑箱作業

$
0
0

圖:城大人站出來!反對城大將專上學院賣盤!Facebook專頁

(獨媒特約報導)《明報》上月揭發城大校董會計劃轉售轄下提供自資副學位的專上學院,百多名舊生和在讀學生星期一(7月7日)就事件舉行商討大會。城大師生不解校董會賣盤原因,質疑是為成立獸醫學院套現資金,提高大學排名。城大變賣專上學院關注組及關注副學位大聯盟將於明天與校董會主席胡曉明會面,表達反對賣盤。關注組亦正計劃一系列抗爭行動,預料第一波行動將會在7月14日城大專上學院收生日當天進行。

關注組早前聯同關注副學位大聯盟、香港城市大學教職員協會和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發表聯署聲明,至今共500人簽署,提出四點要求:立即撤回變賣專上學院的決定、交代賣盤方案的所有文件、向專上學院師生及公眾道歉、提高大學管理透明度。目前城大專上學院總資產達8.7億元,倘若成事將是本港首宗轉售專上學院的個案。

質疑賣盤為提升排名

城大校董會發聲明解釋轉讓原因是「配合學生、教職員和社會的需要……協助城大專上學院擴展和進一步發展自資高等教育課程」。城大教職員工會主席謝永齡逐點反駁校方的聲明,他指學校易手令學習和教學環境變得不穩定,「誰會願意就讀即將結業的大專呢?」。他又認為校方藉賣盤來提升城大專上學院的聲譽「不合邏輯」,此舉猶如暗示學院的管理差勁。校方稱可引入不同的銜接學士學位課程,他批評這是「多此一舉」,不需賣盤亦可做到。對於校方保證師生不受影響,他認為這只是「安撫人心」,憂慮校權易手後,城大便無權干預新院校的運作。最後,他不滿校方稱會適時向持份者公布更多資訊,斥責校方不尊重師生,應該與他們商討,而不是單方面公布結果。

雖然校方已澄清轉讓計劃與成立獸醫學院無關,但在場不少師生包括謝永齡都認為城大的目的是成立獸醫學院,以擴充學科種類,從而提升大學排名。

教協會長兼城大校董會成員馮偉華諷刺是次專上學院賣盤事件是教育界的「壯舉」,認為是「荒謬」。他質疑指排名比城大好的學院根本沒必要出手收購,最大的潛在買家很有可能是比城大檔次低的學院,擔心「我們的學生將會向下流」。他痛斥城大根本無心營辦副學士和高級文憑課程,「十年前已經想剁佢走,因為佢冇錢,但十年證明佢仍然可以賺到錢,都剁佢走,點解呢?」他懷疑其中一個原因是城大寧開辦多些碩士課程,「賺更多,品牌檔次更高」。

校董會黑箱作業 損師生權益

前城大學生會會長、城大變賣專上學院關注組成員李浩賢強烈譴責校董會黑箱作業,認為校方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已找到買家,「分分鐘鐘連校長都唔知」。他又舉例指2012年,城大在沒有任何諮詢下削減所有自資銜接學位課程,最終在一片反對聲音下延遲兩年推行計劃。他批評城大不但沒有汲取教訓,更變本加厲地打算快刀斬亂麻,將專上學院割賣。

李浩賢擔憂賣盤影響甚廣,包括院校設施使用權、教職員的工作安排、課程的認受性以及畢業後銜接學位的安排等,嚴重剝削師生以及有意升讀城大專上學院的中學畢業生的權益。雖然城大已發聲明,表示現時城大專上學院學生的教學、畢業證書均維持不變、要求接手的院校保證現有教職員聘用條款不變,但師生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安排,不能保證交易後發生什麼變化。

學聯常委張秀賢代表學聯反對城大出售專上學院,憂心開壞先例,令所有專上學院仿效。他認為城市大學作為政府資助院校,出售專上學院是浪費納稅人金錢。

7月14日文憑試放榜當天正是城大專上學院的收生日,城大變賣專上學院關注組計劃在當天進行第一波抗議行動,但行動內容仍在磋商。其餘行動包括前往立法會申訴部、游說教育局和城大校董會等。假如校方仍一意孤行,不回應師生訴求,關注組不排除把行動升級,申請司法覆核。

回顧專上學院歷史:校董會乏教育熱誠 無心營辦副學位課程

馮偉華指在2003年,政府不再資助高級文憑和資助副學位方面,副學位課程自此變成自負盈虧。當時城大管理層表明停辦被撤資的課程,師生組成「拯救城大副學位課程行動組」反對,之後校方答應保留課程,但附帶兩個條件。第一,須成立一間「公司」(專上學院),負責營辦自資課程;第二,如果營運上出現虧損,教師便需要減薪,如虧損情況持續出現,專上學院便需關閉。馮偉華批評城大管理層辦學理念乏善可陳,只當副學位課程是一盤生意,師生承擔一切生意上的風險。

2010教資會出了報告書,將資助課程和自資課程進一步分割。城大校董會在去年10月以此為理由,辯稱出售專上學院是其中一個考慮方案,計劃聘請顧問公司研究賣盤可能性,更形容「找一處好人家,把她嫁出去」。

馮偉華表示在研究階段,有向校董會提議,只要避免資助和自資課程兩者之間出現交叉資助,財政帳目分明便可符合教資會要求。他要求校董會去信詢問教育局看法,教育局亦回應稱把專上學院完全切割出去並不是其意願,只要避免交叉資助的情況出現便可,並指賣盤只是校方的決定。但就此教育局訂下3個條件:第一,必須為受影響的學生解決設施和校舍的問題;第二,需確保接手院校開辦課程的評審和認受性不變;第三,需就專上學院轉售事宜向受影響的師生諮詢。

編輯:劉軒

丁屋變丁廈,可行嗎?

$
0
0

作者為左翼21成員、工黨秘書長

《竊聽風雲3》中講述政府改變丁屋政策,把原來丁屋只有三層高的規限改變為原居民集合丁權後便可興建高樓大廈。此舉看來只是把原有三層的丁屋像堆砌積木般往上加建,既可節省土地,又可加快處理丁權,似是一舉多得。但是,電影中便道出丁權所牽涉的巨大利益問題,經以上轉折後引發了更多利益衝突。回到現實,丁屋變為丁廈,又是否可取,對社會整體有所裨益?

限制買賣轉讓條款過於寬鬆 不符政策原意

現時的丁屋政策源於1972年,回歸後原居民視之為受基本法保障的「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丁屋政策流弊叢生,申請政府批出官地的審批緩慢,發展商違規「套丁」建造丁屋牟利成風。然而,「丁權」為何能較一般物業發展獲取更多利潤卻鮮見有深入的討論。

現時以不同方式批建的丁屋有著不同的轉讓限制。以私人協約批權的丁屋如果要在私人市場放售的話,必須補付十足市值地價,當中的「鄉村擴展區計劃」首三年更設有凍結期,不能公開轉售。可是,以「建屋牌照」及「換地」方式批建的丁屋卻有所不同,如要在五年內在私人市場轉售,必須補付地價,而在五年後無須補付地價便可公開轉售。

有讀者或會提出,如果以「建屋牌照」及「換地」方式批建的丁屋所須補付地價為十足市值,發展商的牟利空間應該非有限。這恰恰正是問題的關鍵。

根據審計署2002年的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建屋牌照」及「換地」方式批建的丁屋所須補付地價採用了折扣因子,以7.25%的年利率計算,丁屋完工證發出後即時補地價,只需繳付十足市價的三成,如果相隔一年補地價,只需繳付十足市價的兩成半,按年遞減。

從此可見,上述的補價安排實在提供了巨大的利潤空間。結果,在一般原居民欠缺土地、建築資金的情況下,原居民唯有出售丁權予發展商。發展商興建丁屋後,便立刻補地價,以便在隨時公開發售。

1997年至2013年,每年丁屋完工後立刻補地價的宗數便有36%至53%不等,平均比率為46%,表示有近一半新建的丁屋並非讓原居民自住來安居樂業。此外,同期每年平均補付地價約為60萬至130萬,以2100呎的樓面呎數計算,即平均每呎補付地價只是290元至623元。

丁屋貿然變丁廈 發展商牟利更多

因此,如果不糾正以上限制買賣轉讓條款的漏洞,丁權將會繼續成為發展商牟利的工具。貿然把丁屋改為丁廈,放寬興建層數,將會使發展商以更少的土地,賺取更多的金錢。

若果要達到丁屋政策的原意,政府必需收緊「建屋牌照」及「換地」方式批建的丁屋的限制買賣轉讓條款。政府應設置凍結期,禁止在首數年出售。如在凍結期後於私人市場放售,賣方必須補付十足市值地價。以上做法將會大大減少發展商的牟利空間,並使丁屋符合為為原居民提供適切居所的原意。

誠如曾江在《竊聽風雲3》中所說:「丁屋政策係時候了斷!」

公屋租金有加無減 要求重設租管上限

$
0
0

(影片拍攝及剪接︰Yanki)

簡介

2014年7月4日,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捍住聯)的成員到房委會請願,要求重設2007年廢除的「公屋租金封頂」保障,並宣佈會繼續在屋邨動員抗爭。

根據舊有的《房屋條例》16(1A)(1997),公屋每次加租,其「租金與入息比例」的中位數不得高於10%,確保租金可以符合公屋住戶的負擔能力。

然而在2007年,政府通過《2007 年房屋(修訂)條例》,廢除有關規定。房委會自行編訂的公屋居民「收入指數」,然後以此作基礎決定加幅。新機制設計有缺撼,操作也缺乏透明度。

捍住聯及其十多個組成團體,自2007年起已經開始提出反對,但政府並未有及時聆聽反對聲音。條例通過後,捍住聯仍然在持繼關注公屋租金。

影片︰行動當日狀況(拍攝及剪接︰Yan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rca4s1fbM

新聞稿

租金有加冇減 房委官逼民反
修改租金機制 重設租管上限

房委會剛剛透露,根據他們對住戶入息指數變動的調查,公屋住戶2013年較2011年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9.1%,因此,他們要按照法例,啟動「可加可減」的加租機制。並於今年9月起於全港公屋,實行加租10%,幅度是法例許可的最高上限,這亦是房委會實施『可加可減』租金檢討機制以來,第三次加租。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下稱聯盟)自1997年起一直關注公屋租金對公屋居民的影響,並在2007年捍衛舊有「租金封頂」的房屋條例。但2007年立法會通過《房屋(修訂)條例》後,將過去「租金封頂」的保障廢除,又房委會利用這個不公開、不透明的租金檢討機制的「黑箱作孽」的手法,將一個設計上有明顯問題的「只會加、不會減」機制「合理化」。

自2010年以來租金累升26%

2010年,機制建議全港公屋住戶加租4.68% ;在2012年,房委會聲稱公屋住戶的平均收入在兩年間增加了16.24%,因而再加租至10%上限。至今天,政府又在通脹週期,很多市民仍然被私樓租金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提出公屋加租的定案,又是法例許可的最高上限。按照前後三次的加租幅度,與2010年相比,租金的累計已增加26%以上,顯見房委會的加租機制, 完全漠視全港1/3人口的民生困境,實在必須譴責。

機制漏洞百出,扭曲居民收入變化

聯盟認為,房委會在『平均數』的計算法上取巧,房委會是以「飛頭飛尾」,剔除富戶及綜援戶的手法,從而確保消除了低收入及沒有收入的組群,與此同時,有關入息指數亦故意扭曲住戶數目的因素,令指數不能忠實反映公屋居民的收入變化。

加租幅度超過通脹,居民百上加斤

過去4年因實施最低工資,令部份收入基數偏低的公屋低收入組群,收入看似大幅增加,但由於機制只計算名義工資的增幅,致使公屋租金的升幅出現高於通脹的情況。公屋居民辛勤工作本希望藉以應付物價上脹,但結果卻導致公屋租金水漲船高,反過來增加居民的負擔。所謂「可加可減」變成「有加冇減」,並無考慮公屋居民的負擔能力。

因此,聯盟表明立場

  1. 要求重設「租金封頂」的保障,即保留原有「比例中位數的封頂條文」的保障,再加入清晰、透明度高的可加可減的調整機制 ;
  2. 我們將繼續在不同公屋屋邨進行動員,聯合公屋住戶向房委會抗爭到底,要求廢除不合理的「有加冇減機制」。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
2014年7月3日

影像串流: 

一切從不想住老人院開始

$
0
0

聯署行動:http://goo.gl/7gtMrx

長期護理服務政策系列(一)/長者家居照顧服務

一切從不想住老人院開始

「我而家只係希望臨老個幾年唔駛住老人院。我以前係私營老人院做過照顧員,知道住係老人院真係好陰公呀。」這是我在一次討論安老政策的會議之上,一位婆婆向與會者表達的心聲。我一直對此印象深刻,不敢遺忘。

現時私營安老院質素良莠不齊,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當中因由,日後可撰文再談。常言道:「在家千日好」,若你去問身邊的長者到底希望在家中或院舍生活之中二擇其一,相信有九成的長者都會回答你選擇前者。但是在老化的過程當中,身體機能將會無法避免地下滑,令到自我照顧能力變差,必要時將需要他人協助。現時政府資助的安老院舍宿位數目嚴重不足,再加上私營安老院的質素令人如此擔憂,實在是令長者對院舍生活卻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居家安老」又是否一個可行而適合的選擇?

重重疊疊的家居照顧服務

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家居照顧服務,主要有兩大計劃,第一個為「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第二個為「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由於兩大計劃都是弊病叢生,本文將主要分析「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下稱EH),日後再另行討論「綜合家居照顧服務」(下稱IH)。以下為「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EH)的簡介:

1.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服務對象:經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定為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受損的體弱長者(65歲或以上;以及介乎60至64歲被評定為有需要的長者)
﹣服務內容:個人照顧、基本及特別護理、家居照顧及膳食服務(上門送飯)、**復康運動、交通及護送服務(如陪診)、家居環境安全評估及改善建議、24小時緊急支援等等

問題1:綑綁式服務?

EH與IH的服務之最大分別,乃是接受EH的服務的長者,先必需要接受「安老服務統一評估」,被評為中度或嚴重受損的體弱長者,才可以獲得服務。換言之,接受EH服務的長者,身體狀況將會比接受IH普通個案的長者為差。但現時卻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就是不少適合使用EH的長者會寧願接受IH普通個案的服務,原因為何?探其原因,原來EH將「送飯」、「家居清潔」等基本服務與「復康運動」綑綁了在一起。即是說,這樣的情況下長者並不能自由選擇所需要的服務,如長者不欲接受復康運動,機構便不會為長者安排其他服務。社署的代表過往曾在公開場合就綑綁式服務模式作回應表示:「其實我地的出發點都係善意,係希望啲公公婆婆都可以做下運動。」事實上,接受EH服務的長者都是體弱長者,基於行動不便,有部份長者其實不大願意接受復康運動。前線社工經常反映,有長者因為不欲接受復康運動,即使通過了評估,最後亦未能獲得EH服務,原因正正因為是長者須接受綑綁式服務。

社署網站用冠冕堂皇的文字寫著:「對於被評定為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受損的服務使用者,如只需要個人照顧、簡單護理及/或其他支援服務(如家居清潔、護送服務、膳食等),亦可安排使用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因為制度的僵化,而令到有需要而又符合資格的的長者必須要轉往另一個服務計劃接受服務,資源完全錯配。同時間,因為IH普通個案需要吸納這一群不欲接受綑綁服務的體弱長者,更造成IH服務的輪候隊伍大排長龍。IH服務本身是為輕度缺損的長者而設,但因為吸納了大群的體弱長者,令到輕度缺損的長者一直只能輪候服務,在得不到支援下,輕度缺損長者也漸漸變成體弱長者,問題更加惡化。

問題2:不健康的投標制度

政府在1999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宣佈首次在社會福利制度引入「競爭性服務投標制度」,並首先應用在長者家居照顧服務和膳食服務的合約分派。而現行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正是投標制度下的試驗品,而合約即將於2015年2月28日到期,現時政府正打算以公開招標形式再次批出服務。

投標制度不單只影響競投服務的機構,其實對正在使用服務的長者亦有重大影響。家居照顧服務是一種「入屋」的服務,乃需要建基於信任之上,而家務助理與長者的關係,除了是服務提供者以及服務使用者之外,更是存在了互相關懷的元素。重新招標後,因為競投標價差異,我們無法確保同一間機構能夠繼續投得服務,最後長者有機會需要面臨轉換新的服務機構,體弱長者在重新適應陌生的家務助理時將會遇到困難,嚴重影響服務提供的延續性,有違當局提倡的「持續照顧」的目標,而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亦因此而斷裂。

服務檢討刻不容緩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自2001年推行至今,從未就服務內容或人手編制進行任何檢討,因此出現了綑綁式服務這種完全脫離「以人為本」理念的服務模式而竟從未改變,服務檢討實在不能一拖再拖。

本月內政府將會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上交代「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合約到期後是否繼續使用公開招標的安排。站在服務使用者的立場上,我們強烈要求政府應延續現有服務,考慮到人口老化的情況,對安老服務的需要亦會增加,長遠而言政府應取消服務投標制度,將服務納入恆常資助當中,減少不穩定因素。我們期望政府立刻啟動檢討機制,就服務內容方面,必須要取消綑綁的服務提供模式,讓長者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所需服務,同時亦需要安長者人口增幅及地區特殊狀況,就服務作出規劃短、中及長期規劃,正視長者的需要。

後續文章將會探討另一家居照顧服務計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

文:林羚

參考資料:
1.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對「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立場書:http://goo.gl/kEHv26
2.《香港社會福利競爭性服務投標制度研究》:http://goo.gl/8JKqwy

編輯室周記:決定香港未來的時刻來了!

$
0
0

圖:攝於2014年7月1日晚上9時灣仔

一如以往多年,獨立媒體在七一期間在灣仔遊行沿線設立街站,呼籲市民捐款支持。今年我們收到破歷年紀錄的逾七萬七千元,過往多來最高的籌款數字,也不過三萬多元,在此感謝所有捐款市民的支持!破紀錄除了是獨媒的知名度有一點點上升外,自然也得感謝李慧玲小姐捐出新書義賣,吳志森、梁文道、馬家輝、鄧小樺及陳景輝等協助叫咪的朋友及其他義工。當然,還有由中午開始一直直擊報導遊行及翌日佔領遮打道至清場完成的十多位義務記者。

多年的七一,筆者也是負責看守街站,雖然自2003年起已經參與七一「遊行」,但真的「遊行」只有三數次,全程(由維園出發)更是從未走過,都是在中途插隊加入,其餘幾年均是在街站度過。參與遊行其中與看守街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七一經驗,而我更喜歡後者。站在一個定點觀察路過的遊行市民,他們對街站的反應可以很容易察覺當年的民情。

2003年首次參與遊行,在寶琳站登上港鐵的時候,整列車卡均是黑衣人,到銅鑼灣站也得擠上半小時才走上地面。在崇光百貨外剛巧碰上領頭的隊伍,大夥人便插隊加入。遊行人士雖然互不認識,但也能輕易感應到大家的憤怒。

2004年從一開始便開放六條行車線,仍然是數十萬市民上街,只是今年換上了白衣,大家「很順利地」默默完成遊行,氣氛比前一年差遠了。自2005年起,每年七一雖說也有至少有數萬人上街,可是因為沒有即時的危機或刺激,相比起03及04年市民反應的轉變是明顯轉為平淡的。

可是這也給了民間社會沉殿的機會,愈來愈多街站設在遊行沿途,訴求百花齊放。七一未能帶來像2003年一樣對政府即時的危機,換來的是政府評估自己的支持度的年度考核。市民也沿途各民間團體街站的支持(捐款,或純是增加認識),也是這些民間團體在七一以外的日子持續爭取民主、持續各自訴求的重要動力。

不同於遊行走畢全程後便離開,看守街站可是要在七一早上(有些更是前一日晚上)已開始在街頭準備,一直工作至最後一位遊行市民經過。遊行隊伍經過的時間長短,市民對甚麼口號或街站有反應,都能輕易看到當年的民情。在平淡的日子,遊行隊伍不算擠迫,一般兩至三小時便已全部走過街站。「平淡」,或說是「失落」的感覺很強。

今年2014年則完全是另一個故事。

689、白皮書、民間公投、新界東北,我們的香港正在崩壞的邊緣。獨媒的街站設於天樂里,早在七一領頭車抵達之前一小時,整條軒尼詩道均站滿白衣人群,等待隊伍到達。領頭車駛過獨媒街站前,又有至少數千人在領頭車前遊行。領頭車經過街站的時間約四點多,接著便是一壓又一壓的人群,一直到晚上九點半從無間斷,連旁邊的行人路也是遊行人士。有看守街站的朋友便知道,這種人群密度也過去幾年也不見出現。在獨媒街站幫忙的梁文道及旁邊保衛香港自由聯盟的黎則奮Q仔在傍晚已經說,「今年的人肯定多過零三七一。」

遊行再加學聯「預演佔中」後,政府似乎並無退讓打算。七一遊行常有人批評是嘉年華,沒有後續,這其實頂多只對了一半。七一後的後續多年一直由各政黨或民間團體組成的公民社會所延續,今年2014年,政府的政改諮詢報告即將發佈,依目前形勢來看,中央及特區政府是打算向人民宣戰了。此刻正是對香港公民社會,以及從前頂多只會一年遊行一次的市民的挑戰。

80萬人公投、51萬人遊行、511被捕後市民普遍支持,政府民望極低,已經要動用警察行半威權統治。下週政府將公佈首階段政改諮詢報告,八月或是人大「一錘定音」的日子,「佔領中環」運動將決定香港的未來如何,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時刻。


機管局白色恐佈 指令員工支持機三跑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由機管局進行的機場第三條跑道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諮詢期至7月19日。日前機管局有多個部門主管電郵屬下員工,「吹雞」要求員工去信支持該份環評報告,指支持意見對環評是否獲通過至關重要。附上的意見書樣本唱好機管局環評報告為「十分專業及全面」,建議當局「無條件批准」這份報告,其中更有「肉麻」句子稱對機管局的努力「深受感動」。對於反對及環保團體則極力詆毀,稱「香港絕不應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討論或爭辯,而且我對不同的環保團體或所謂的意見領袖提出一切失實及無理的批評感到甚為煩厭。」機管局屬政府全資擁有的法定機構,局方動員份屬半公務員的員工支持自己撰寫的報告,損害公職人員政治中立,嚴重破壞公眾諮詢的原意。機管局回覆本網查詢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壓力」,僅是應「部份同事要求下」提供一些持份者意見作參考。

建議聲稱被機管局團隊「感動」

獨媒收到一封由機管局某部門主管向員工發出的電郵(因保障資料提供者,本網未能透露該電郵屬哪一個部門),該電郵於昨日(7月9日)發出,在該日早上員工剛參與由機管局舉行,向員工推銷「機場第三條跑道」環評的簡介會。電郵中指為確保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能順利開展,須令環評報告獲得盡量多的支持意見書。該電郵附圖教員工如何在環保署的網頁提交意見,亦附上樣本信及樣本意見,該些樣本意見對機管局的報告極力稱讚,對反對團體則極力批評。

唱好的方法是稱機管局環評報告十分「專業和全面」、報告編寫過程「極審慎」,指報告「評估了一切相關影響」並「有效地緩解」對環境的影響。工程完成後設立的海洋保護區亦能有效保護中華白海豚。另一方面則教導員工謊稱「閱讀了環評報告」、「一直密切跟進支持與反對的意見」,並大力批評環保團體及所謂的意見領袖「提出失實及無理的批評感到甚為煩厭。」

機管局:「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壓力」

本網向機管局查詢機管局董事會、管理層或部門主管,有否以任何形式包括口頭、書面或電郵,請員工去信支持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環評報告;該支持環評報告的意見書是由誰人撰寫,以及沒有提交意見的員工會否受到任何形式的壓力。機管局發言人回覆指「機管局發電郵予員工及關心機場發展的持份者如機場同業,旨在通知他們三跑系統的環評報告正處於三十日的公眾查閱期,持份者可以向環保署提交其個人意見,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壓力。」對於在電郵中附上的「參考意見」,機管局發言人則指是「在部分同事要求下,亦提供我們收集到的一些持份者意見作例子,以供參考。不論同事或其他持份者表達支持或不支持的意見,機管局同樣尊重。」

屬下員工非公眾 損諮詢原意

近年即使政府明示或暗示某諮詢需要支持,出手的多是親北京/政府機構如社團、私人公司等,然而今次動員的組織為政府法定機構,資本來源為公帑,雖然員工並非公務員,但薪資來源明顯屬公共財政,整個機管局董事會成員亦是全因政府委任。今次機管局開啟了一個極壞先例,損害政府公務員及法定機構僱員的政治中立。

根據法例,公眾就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提交意見,所有意見書均會保密,只供部門參考。然而政府本身也支持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項目申請人亦為政府指定的法定機構,處理該些意見的秘書處屬政府部門,委員會成員亦全是官方成員及委任成員,全非獨立於政府以外。機管局部門主管以電郵要求員工去信支持,實為「白色恐佈」,當局或審視員工有否提交意見,從而「秋後算帳」,員工為怕麻煩或被迫去信支持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

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一直備受爭議,月前曾傳出造價或達2000億。不少團體質疑第三條跑道沒效益、沒必要、忽視其他社會成本,環評報告對於生態的影響亦極度低估,甚至指有魚類會自行遷移。環團曾公開邀請機管局出席論壇,但局方仍未答允出席。

機管局向員工提供的意見樣本:

「擴建機場成為三跑道系統的環評報告十分專業和全面,闡述了工程項目倡議者的承諾,致力將擴建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少。我建議環境保護署署長無條件批准這份報告。」

「我全力支持批出環境許可證以擴建香港國際機場成為三跑道系統。環評報告評估了一切相關影響而有關影響將得以有效地緩解。」

「第三條跑道對香港而言至關重要,而為此以極審慎的態度編製的環評估報告,將可有效應對一切環境事宜。我積極支持向這個對香港十分重要的計劃發出環境許可證。」

「香港絶不應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討論或爭辯,而且我對不同的環保團體或所謂的意見領袖提出一切失實及無理的批評感到甚為煩厭。我閱讀了環評報告,並對於機場管理局及其顧問團隊的認真與努力深受感動。請批准機管局進行相關工作。」

「我一直密切跟進支持與反對興建新跑道人士所發表的意見,並十分認同有關方面已進行了很多工作,藉以將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減至最少。我有信心機場管理局會將這工程項目辦得十分穩當。請批准環評報告。」

「設立香港最大型的海洋保護區,將可有效應對香港水域內中華白海豚的長遠保育問題。我建議批准新跑道的計劃。」

【阻街新法你要知】油麻地墟報(第四期):政府話你阻街 即罰千五

$
0
0

3月,政府開始賣廣告,宣傳阻街新法例,由宜家到7月14日,係諮詢期。諮詢文件中,阻街被寫到十惡不赦:會造成滋擾和阻塞、影響衛生、甚至危害行人及交通,影響城市生活質素。但其實,政府口中的阻街,包括好多你平日見到、都唔覺得有問題的使用街道情況,甚至是市民的基本權利。

【緊急呼籲,請簽署及轉發】 生命工場草擬的意見書範本
店鋪阻街諮詢意見書,急需你的回應,7月14日(星期一)截止。

延伸閱讀:【草根行動媒體】小草〈悼麥兜與街道阻街諮詢〉

諮詢文件全文:http://www.had.gov.hk/tc/publications/consultation_papers/sfe.htm

阻街包D乜?
店舖阻街
- 食肆/店舖/檔口前擺貨、枱櫈,加建小梯級、貨架、斜台、簷蓬等
- 路邊切割鐵枝、燒焊、修車和洗車、回收廢物、把郵件分類等臨時作業
- 廣告燈箱、易拉架、宣傳招牌等

文件無講明,但關阻街事
- 清潔工暫擺街邊的垃圾車、露宿者的大包細包
- 街坊路邊擺張櫈、小盆栽、拜神燒香,甚至打小人
- 示威橫額、街站、宣傳物品
- 街頭賣藝、游擊音樂會、放映會、民間自發活動

冷知識:05年「楊美雲案」終審法院認為「阻街」不應只考慮「實際阻礙」,而是「阻礙行為是否合理」。所謂「合理」,需衡量當時情況,包括阻礙行為的「範圍、為期、時間、地點和目的」。結果法庭為「維護公民自由」判政府敗訴。

點解立新法?
原本都有阻街法,但政府覺得無效率、罰款偏低無阻嚇性,所以建議同亂拋垃圾或違例泊車一樣,設立定額罰款制度。

大鑊1:定額罰款
以前收告票〉排期上庭〉法庭判決
註:排期須1-2月,平均罰款$500-600

新例收告票〉4日至1個月內須繳罰款或自己提出抗辯〉 排期上庭〉法庭判決
註:建議罰款$1500,14日至1個月內搞掂或(抗辯)後果自負

分別 1) 要主動抗辯
被告(小市民/店主)要主動寫信俾食環署或相關部門,陳述理據,提出抗辯
*市民/小店主怕煩、無錢無時間研究處理法律問題,往往選擇罰款了事。政府就乾手淨腳,少左手尾跟。

分別 2) 執法標準不清
依賴前線執法人員(食環/警察),靠現場觀察、即時判斷
* 前線未必會花時間充分聽取阻街一方的「合理理據」。文件無講明執法標準,前線可能嚴寬不一,甚或只聽任區議會話事(詳見下文)

大鑊2:區議會 操生殺大權
諮詢文件話明要增強區議會角色,會邀請「協助」:制訂對店鋪阻街執法優次的準則,包括列舉「黑點」要求重點清掃,或以地區「特色」、社區意見和期望之名建議寬限。

但到底咩係「黑點」?咩係「特色」?其實街坊和檔主都心照,食環次次話收到投訴,多數係區議員/職員,扮「熱心市民」匿名檢舉。宜家,明刀明槍:聽話的,就係「社區特色」;無經佢批准、篤眼篤鼻的,就係「黑點」。呢D就認真叫親疏有別。

需知道,店舖的租客、排檔等,手上無票。區議會要諮詢,只會問住客、業主,甚至是虛無飄渺的「馬英二」、「馬英三」。就算做意見調查,都只叫人填格仔,攞個數字,啱睇就call記者大造文章,唔啱用就當無件事。到底邊個先係話事人?邊個係官商勾結利益集團的主腦?

人人捱貴租 俾條路行吓
做街坊生意,價廉物美,唔收得貴;但係地方細,唔夠用,仲要捱貴租
做工程/燒焊/回收,臨時開工、上落貨,無幾千呎工場,因要捱貴租
做小販排檔,搵埋唔夠兩餐,莫講話住劏房板間房,屋企都係捱貴租
……
法律好似人人平等,但財團大把錢,唔志在一千幾百,請十個律師幫手都得
但小市民呢?

地產霸權、有錢大晒,係人都知。政府立法唔係保障小市民,遏止財團壟斷;區議會唔去爭取租金、原料價格下跌;仲要大賣廣告,叫商舖小販俾條路行吓……
究竟「邊個」唔俾條路「邊個」行?

街坊互相協調 街道我地有份
街道的使用,到到唔同,人人都唔同,唔應該俾冷氣房中的「代表」話晒事。商舖檔口,朝早擺貨晚頭清,方便街坊之餘,又做到生意。有人行、有車過,自動自覺搬開D。用完地方執乾淨,下個人又可搞D新意。有唔妥,開句聲,大家因理解而遷就,唔係先到先得靠霸位、唔係大聲就惡晒、唔係下下去投訴、唔洗靠差佬食環政府插手,更加唔係財團有錢話晒事。

街坊聚腳打牙骹,建立幾十年的情誼,冇左條街點得?政府立新法,無非為方便管理,趕絕庶民生計,執到乾乾淨淨,等有日賣個好價,拆卸再發展,將每區變成一式一樣的倒模城市。

街道,唔係炒賣生意,係我地共享、共同的生活空間。
街道,由我地話事。

反東北發展和房屋問題──來自大衞.哈維的啟示

$
0
0

文:陳敬慈、許少英

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成為社會運動的新焦點,年輕活躍分子的行動,衝擊了主流社會對慣常發展模式的無力感和無奈感。政府發展新市鎮,從沙田、屯門、粉嶺、上水,到今天的古洞,似乎一脈相承,我們已經習慣了。不是我們喜歡商場,但是在新市鎮生活,你只能到商場消費;我們知道房屋已經泡沫化,假如無法入住公屋也不想交貴租,那我們也就只能冒着負資產的風險,用一生積蓄買個房子。

衝擊立法會,卻為我們的想像打開一個缺口,思考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出路在何方?反對東北發展計劃起碼包含互相交錯的三種含義:

一、反對發展這一社區,要保留美麗的田園生活——也許這是受影響居民及其支持者的立場;

二、反對東北發展,因為這樣會加快與中國內地的融合——這是本土派的議程;

三、反對官商勾結的發展模式,體現港式地產霸權的延續和深化——這是左翼運動的基本立場。

貸款按揭 一生枷鎖

新社運的單議題動員,優點是可以於短時間內把不同意識形態者集合一起,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下次的戰役,有新的議題,必然有新的組合;其弱點也在這種臨時性的合作,往往模糊了不同主張者的內部衝突,難以展示超越單議題的社會遠景想像。著名地理學家大衞.哈維(David Harvey)對當代都市問題的思考,無疑可為我們提供啟示。

哈維的著名文章《圍繞居住環境的勞工、資本和階級鬥爭》寫於1976 年。他的主要觀點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累積的場所已經不只局限於生產領域,還包括操控工人階級的居住環境(英文原文為Built Environment,包括房屋、道路、污水系統、休憩場所、教育設施等等)。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在「工作」和「居住」遇到的剝削,是資本累積這個銅幣的兩面,環環相扣。這是我們思考香港當前問題很好的起點。

香港第一個中產階級私人屋苑美孚新邨雖然可以追溯至1968年,但是私人屋苑迅速發展應該應是1980年代之後的事情,那也是一個工業開始北移、工業投資 開始無利可圖的年代,地產和金融成為資本主要的累積場所。在居住環境場所,無疑我們受到極強的剝削,地產資本在這裏賺取極大利潤,財大氣粗的地產商也就形成霸權。

資本家壟斷生產工具(包括土地),令工人無法掌握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這兩種環境。哈維提醒大家,為了確保資本主義制度的再生產,資本主義不會無限地剝削工人,因為生產和消費對資本累積同樣重要。他指出,資本家透過在社會形成根深蒂固的置業觀念,把工人階級分化為兩個部分:有置業和沒有置業的。對有置業的來說,他們的短期利益與地產商的利益掛鈎,為了令自己的「物業」不貶值甚或升值,他們犧牲其他人的利益。因此,當社會出現公有化的訴求時,資本家便能很快令到「置業」工人站在他們一方。

此外,與「置業」連帶相關的問題是貸款和按揭的制度,此制度與金融資本的利益緊扣。一般人無法一次過買斷物業,須透過向銀行貸款,支付高昂利息;「置業」表面上讓部分工人變身成為有樓階層,實際上卻加深了金融資本對他們的控制。工人須為「置業」長期負債,並透過不停在市場出賣勞動力來償還。

房屋抗爭 三個層次

地產資本過分榨取利潤,會令我們的生活成本上漲,會導致增加工資的壓力;若工人能成功爭取增加工資,那資本家的生產成本便會上升,資本的累積速度因而減慢,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資本家也會支持工人有關減低居住成本的訴求,例如透過政府推動廉價住屋、土地規劃、建立新市鎮等。

哈維指出工人有關住屋的抗爭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 企圖以個人在市場中的力量,解決居住的問題,他們讓自己進入資本主義的遊戲,努力提升自己在市場的競爭力,以賺取足夠金錢「置業」,並隨市場的規則來維持或提升物業的價值。

二、 以社區利益為中心的集體抗爭,社區內的居民知道有關居住環境的集體行動,能促進其個人利益,所以他們會訴諸社區的集體行動,抗衡某些影響他們生活環境或物業價值的計劃或投資,在這過程中,他們較容易產生共同的社區意識,此等社區意識和集體行動,很多時透過法律和社區規劃等工具,限制外力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這層次的抗爭比起第一層次的個人式回應當然進步得多,但它對揭示資本主義的剝削還是無力的。哈維指出,這種以社區利益為本的意識和行動的本質,可能令工人階級整體的利益受到狹隘的社區利益割斷和掩蓋。

三、 哈維理解為最理想、最能針對資本主義的抗爭,就是一個工人階級自覺的全面性鬥爭,即包括針對工作、居住及其他形式的結構性剝削的鬥爭,工人既不以個人的方法(即個人的社會及市場力量)來解決資本主義制度引發的問題,也不追求那些分割階級團結、只以社區利益為中心的集體行動,他們追求的,是整個工人階級 vs 資本家的利益,徹底的住屋鬥爭取決於更深次的意識形態的鬥爭,意即工人是否明白居住及工作問題由資本主義制度而起,以及工人階級團結對抗資本主義才是解決 問題的方法。

過去的七八年,香港的重建、遷拆、大型市區建設和規劃如雨後春筍。如哈維所言,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它們絕大部分是為累積資本而服務:清拆菜園村為建高鐵、高鐵為促進跨境資本累積、流動及減低資本家的運輸成本而建;今天計劃中的東北發展計劃,變相向地產商支付高額的投機利潤,並為其創造進一步的商機。

本土運動 重新思考

另一方面,工人在工作上面對低工資、長工時、零散化的剝削,在居住上他們面對樓價如天高的困境,單靠出賣勞動力已不能確保工人能覓得安樂窩,他們得要「投靠」金融資本,向銀行借貸,並繳付近乎一世的高昂利息才能「置業」。為了償還按揭,他們又被迫進一步依附剝削性的勞動市場。這不正是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工業資本、土地資本、金融資本)在不同場域中(生產、再生產、消費),以不同形式剝削勞動者的結果嗎?

在這種分析下,我們要認真思考現時香港跟住屋、重建、土地有關的社會運動的方向。過去十年,社會運動者、居民及其他不同人士的投入、付出、血汗,令土地、重建等議題在社會上由隱形變成備受關注,這肯定是一大成果。但運動走到這一刻,若須發展下去,則要更清楚認清對手除了是政府之外,還有其背後的財團,以及應付對手最有效徹底的方法。

我們到底要把運動朝哪個方向走?哈維所說的第一層次策略當然不是社會運動所追求的,而反對東北發展運動雖然在論述上保持多元,但今天仍然以「保家衞土」佔主流,帶有深厚的社區為本的集體抗爭特徵(哈維所說的第二層次)。

如哈維指出,這種缺乏全域的思維無利於擴大團結,爭取每天勞勞役役只為支付昂貴租金或按揭的廣大市民的支持和參與;例如政府正是以「房屋供應緊張,發展東北可以提供住房」這樣的說法,來爭取市民的支持,變相把居民的利益與廣大市民的利益對立起來。

反對中港融合的說法,潛台詞是假如在遠離邊境的地方用同一方式發展就沒有問題,更加沒有指向問題的最核心——以協助資本累積為首要目標的發展模式。反對地產霸權的說法,有走向哈維所期待的第三層次抗爭的可能性,就是回歸一般人的整體生活經驗,去提醒人們是如何在工作和居住環境兩個領域受到剝削的,而這兩個領域又是如何相輔相成,對我們作出控制和奴化。

陳敬慈為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許少英為德國卡賽爾大學政治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 2014-07-05

中西區國慶活動撥款 建制派議員涉利益衝突拒避席

$
0
0

圖:大公報

(獨媒特約報導)中西區區議會財委會昨日開會討論及審議撥款,當中包括多項涉及國慶活動的撥款。民主黨區議員許智峯在會上指委任財委會主席及委任議員文志華涉及利益衝突,但自行裁決沒有利益衝突及拒絕避席。

身兼受益協辦團體名譽會長 文志華稱無利益衝突

會議討論至136號文件,即「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五周年港島歡騰賀國慶嘉年華」,許志峯用「大聲公」表示文志華為申請款項機構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的執委,涉及利益衝突。許智峯指的「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下稱聯會),是由多名建制成員組成的團體,在其架構下有一名為「中西區各界協會」(下稱協會)的常務理事組織,正正由文志華擔任名譽會長。而今次136號文件的撥款金額涉及5萬港元,文件中清楚列明申請機構為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協辦機構是中西區各界協會等。文志華及後不接受許的動議,並兩度暫停會議;最後文更腰斬會議。許志峯解釋用「大聲公」是因為主席「唔聽人講野」,無意令會議要斬。

另一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鄭麗瓊表示,文志華及葉國謙在會上都表示沒有涉及利益衝突;並願意「披露關係」。鄭又指下一次財委愈會議日期為9月25日,但因為活動涉及十一國慶:「建制派一定急住攞錢,我地民主黨四位議員都好無奈,所以撥款將會在稍後用電郵傳閱方式匆匆通過」。鄭無奈表示,最終撥款很可能如以往般「年年過」。

未命名2

「兩會」成員同任區議員 關係盤根錯節

翻查資料,其實共有13位中西區區議會成員和「聯會」「協會」有關(見表一)。據文匯報7月3日刊登的社團新聞中的資料顯示,多名中西區區議員都兼任「兩會」不同的職務。文志華為「協會」名譽會長,而「協會」就是「聯會」常務理事之一。 此外,中西區區議會主席葉永成亦為聯會會長之一及協會榮譽顧問,另一區議員林懷榮則為聯會的專業事務委員會主任及協會的副會長。而另外兩名區議員李志恆及張翼雄亦是協會義務法律顧問。

民建聯中西區區議員兼立法會議員葉國謙則為聯會的榮譽顧問。同屬民建聯的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陳學鋒亦屬聯會的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對於許的指責;他在社交網絡Facebook上表示:「為左做show可以去到幾盡?私家大聲公都出動埋,一個字「服」。 」

1907750_10154379272060230_9093137086898952812_n

許智峯:按區議會常規文志華必須避席

許智峯在會上引用中西區區議會常規的申報利益中的第46(12):「如區議會轄下委員會主席曾就某事項披露利益關係,則須由所有出席會議的成員(不包括披露利益關係的委員會主席及其他根據常規第46(9)條披露利益關係的委員會)決定,該委員會主席可否該事項發言或參與表決,可否留在席上旁聽,或應否避席。」,

許智峯指據常規所定,文志華必須避席。不過在會議上,主席文志華以及其他身兼「協會」「聯會」的作員全無避席。記者曾就事件曾致電文志華查詢,但其助理表示文沒有回應,並著記者「自己睇會議紀錄及聽錄音就明」。

記者:麥馬高、歐陽聯發

國家恐怖主義

$
0
0

七一遊行後,上千人留守,為和平佔中,進行了一次近乎完美的示範。警方在差不多凌晨3點進行清場,逐一抬走留守者,至早上9時才能完成。示威者沒有反抗,甚至幾乎不作掙扎,只在過程中喊叫口號。留守者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行動,感動了不少香港人,也提升了佔中運動的道德感召力,用事實有力地回應了建制機器的抹黑和打壓。

令人感動的是,留守而被捕的511人,有未成年的青年,有年近九旬的長者,當中不少都是普通市民,白領、專業人士、學生、家庭主婦,傳道人……他們都不是社運學運的活躍分子,留下來,是為了守護學生,是為了阻慢香港沉淪,是為了下一代能夠有更民主更自由的生活環境。

警方在清場前軟硬兼施,又警告又勸喻,但留守仍眾,被拘捕的人數,打破了近年紀錄。警方濫捕留守者,變相「行政拘留」,把他們在黃竹坑警校留難超過10多小時,目的是製造一種恐懼氣氛:佔中會被捕、被控、被留難,至少會暫時失去自由,會面對更嚴重的後果。但濫捕的後續影響,卻反映警方根本無法同一時間處理眾多被捕人士,511名被捕者已令警方「倒瀉籮蟹」,如果是1000、5000,甚至1萬,試問,警方有足夠人手、地方、時間,同時處理拘捕、扣留、落口供、檢控的程序嗎?2005年世貿韓農示威,警方宣布拘捕900示威人士,但因程序上無法應付,最後幾乎全數獲釋。

警方在7月2日清場濫捕留守人士,連早上8點自願離開的都不獲批准,堅持拘捕,明顯是要製造白色恐怖,但早有評論指:「民不畏捕,奈何以捕懼之」,事實證明,濫捕並未起到顯著的阻嚇作用。

濫捕濫控 目的製造白色恐怖

在全香港營造恐怖氣氛,是梁振英政權堅決執行的既定方針政策,除了濫捕,還有就是秋後算帳。陳樞機朱牧師行畢全程宣揚公投的「毅行爭普選」,警方發警告信給組織者,指他們組織和參與非法遊行,保留法律追究權力。沒有阻礙交通,沒有騷擾行人,連和平遊行都要「喊打喊殺」。

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遊行後第3天,大清早上門如臨大敵拘捕民陣的組織者和頭車司機,除了違反「不反對通知書」這類動輒得咎雞蛋挑骨頭的指控外,還把塵封20多年未用過的「落車冇熄匙」的法例都搬出來,檢控最無辜的司機。濫捕和濫控,目的就是製造白色恐怖。

恐怖主義的其中一種手段,就是濫殺無辜,要使全無關係的人都感到害怕,才能造成震懾效果。三四十年前威權主義的台灣,《逆權大狀》描述下獨裁統治的韓國,稍有異見便被視為敵對分子人間蒸發,令無辜者都不寒而慄,人人噤若寒蟬,用國家恐怖主義手段維持對政權的集體恐懼,獨裁統治就得以千秋萬載。

遊行示威抗議會被拉被鎖後果嚴重,學生佔中老師犯法隨時釘牌,散播這種令人恐懼的信息,就是要令人人害怕,對佔中保持距離。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應對之法,只能直面恐懼,集體挑戰,讓恐懼消失。

(明報論壇‧20140709)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