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專欄作者李怡於1月15日〈蘋論〉發表題為「聚焦公民提名是力爭真普選的出路」,對民主黨的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立場作出指摘。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即日迅速撰文反駁,而該文亦於翌日(16日) 《蘋果》一字不漏地刊登。
除了引用綜援案來指摘民主黨出賣港人利益這點較偏激外,李怡文章對民主黨於公民提名上的評擊,基本上就是連日來公民社會對於民主黨「非缺一不可」立場的指摘,而劉慧卿以黨主席名義來反駁,內容也與上周回應傳媒大同小異,均是沒有正面回應為何會採取一個與泛民截然不同的立場、而把視線轉移至12月18日真普聯會議上。
兩篇文章其實沒有甚麼值得深究的地方,然而,從劉慧卿迅速回應李怡一事,卻值得深究:假若閣下熟悉民主黨,便會知道,民主黨這麼迅速的回應,不似其一貫作風,對於批評,若不是太過份,甚至會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而回想上周真普聯記者會後,民主黨立即高調表示「非缺一不可」,也是很反常的──其實,可以和其他泛民一致口徑,至6月公投後才再視乎情況轉變立場(事實上,其他泛民心底裡都是「非缺一不可」,詳情請見前文[民主黨須立足公民社會、不該和其他泛民變節])劉慧卿、以及民主黨今次採取如此主動、快迅的反應,筆者認為,玄機在於單仲偕上周五接受D100電台吳志森專訪時透露的一句話「因為我哋有前科」。
話說當日吳志森問及單仲偕,在三軌方案事件的始末。單仲偕也是以官方答案來回應,但在訪問尾聲,吳志森問單仲偕,就算真普聯有共識,各黨派可以在三軌方案上各自表述,但其他黨派都沒有搶先「表述」,為何偏偏民主黨急不及待要搶先「表述」呢?單仲偕終於鬆了口風,透露了一句「因為我哋有前科」。
可惜吳志森沒有繼續追問,否則筆者相信答案會更精采。現在,唯有由筆者「代答」:在2010年政改風波後,民主黨其實曾召開「集思會」,反思風波始末及教訓,會上意見紛陳,但沒有一個明顯結論。不過,事隔三年多,從劉慧卿今次的迅速回應行動,可以肯定,現時民主黨高層對於2010年政改風波的結論,是當年主流派的結論:政改決定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沒有盡早把我們的立場告訴社會,對於敵人的攻擊,也沒有及時和正面的反擊。
筆者敢大膽推斷,基於這個「結論」,劉慧卿及高層在今次三軌方案公佈後,相信「三缺一」(近期黨內新興術語)是「正確決定」、故此需要「盡早把我們的立場告訴社會」、甚至對於一些批評,也要「及時和正面的反擊」。
如果真的如此,評論團要提醒劉慧卿主席一句,這完全是本末倒置、錯得不能再錯。對於2010年政改風波的結論,筆者由始至終相信,是因為民主黨在投票上,做了一個不符合公民社會預期的取態,就是這麼簡單。放緒今次2017年政改,哪怕劉慧卿及高層再「盡早公佈立場」、再「及時和正面反擊」,只要繼續與主流民意相逆,一切行動都是徒然。
黨中央近期開始動員各地區黨團,於高官到訪區議會時,提出議案作立場表態及帶動政改討論,又在地區宣傳真普聯三軌方案。唯從前線轉投民主黨僅幾年的劉慧卿可能還未看到,還有倒數22個月便是區議會選舉,中央賴以在地區發動工作的區議員和社區主任們,都要面對沉重的選舉壓力,黨中央如此高調逆主流民意發聲,在前線的區議員和社區主任,怎會敢冒輸掉議席之險來「背書」?劉慧卿有空可以看看Facebook,過去一周,新生代幾乎在這議題上不發一言,更沒有人敢為此辯護;表現得最「勇」的副主席羅健熙,其個人Facebook也是僅僅提提,還是援引吳靄儀來曲線為黨「護航」。胡溫年代,曾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官場傳語,喻中央某些政令,無法在地方落實;而放緒今日,劉慧卿若繼續固執於公民提名「非缺一不可」,恐怕「主席不出太子辦」(註:民主黨總辦事處位於太子)。
最後再一提,劉慧卿今年底便要面對兩年一度改選,擔任黨主席一年來,黨務未見大刀濶斧的改革、黨支持率亦未見顯著回升、今次處理真普聯三軌方案,又弄致公民社會的紛紛指摘,甚至被翻舊帳。在2014年底舉行的改選時,黨內區議員和社區主任一定會思考2015年的區議會選情,屆時的投票取態,恐怕和2012年底逾半數把票投向劉慧卿時會截然不同。劉慧卿等高層與其花費精神撰文回應李怡,不如趁早修正立場,以民意為依歸!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