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國研時評--港人的成果被外人佔了嗎?

$
0
0

12月16日終審法院作出了一個具爭議性的裁決,裁決指稱社會福利署要求綜援申請人必需居港滿七年的規定違憲。社會上隨即引起熱烈的討論,一種普遍的意見認為法院的裁決將吸引外地人蜂擁來港享受福利,香港的公共財政將會因此被拖垮。本會認為大家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又不夠全面,批評福利主義抬頭的同時,卻放過了資本主義社會起決定作用的本質問題。

我們首先作一個比喻,整個社會尤如一家大企業,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這家企業的員工,如果企業裡面某些員工尸位素餐卻能夠獲得與勤勞的員工相當的工資回報,那麼勤勞的員工肯定會不好受,因為他們負擔了企業的工作,回報卻要被怠惰者瓜分。相信目前部份反對法院裁決的市民,心態也許就像比喻當中勤勞的員工一樣。

無可否認,社會上確有一小撮「外來人」利用制度漏洞,一心來港佔便宜,例如一批主要是南亞裔的所謂「難民」、透過辦理假結婚來港的「港人配偶」、以及大部份「雙非」兒童的內地家長等等,但有勞動能力而利用制度漏洞專吃福利的本地人也是有的。因此,現實當中的情況並不如我們的比喻般簡單,以本外地人去籠統區分個別人士是否存心詐騙福利的想法有欠嚴格。

政府的觀點亦無認為外來人口是一種負累,相反,當局視透過正式途徑來港的新移民人士為勞動市場的新血,可為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最近當局正在宣傳的一個人口政策諮詢活動可以說明以上的觀點。當局的主要意見是本港未來將出現勞動人口短缺,為此未來人口政策應包括協助內地新來港人士投身勞動市場以及考慮更有效的輸入勞工機制。(詳細內容請參照香港政府新聞網:人口政策──集思「港」益

其實福利主義的主要危險並不在於吸引外來人口瓜分社會成果,在嚴格的移民政策之下,透過欺詐手段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漏網之魚佔整體外來人口畢竟只屬少數。社會福利過高的真正危害其實在於令人產生依賴心態,社會福利水平越高,越接近一般工資水平,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寧願放棄工作改領福利,於是社會的勞動產出趨降,長遠導致社會入不敷出。

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於法院承認了新來港人士得享社會福利的權利,而在於按什麼辦法甄別哪些具體人士或家庭確實需要援助,目前純粹提供金錢物質予以消費的消極措施也應該改變為幫助提高生產力的社會職能。大家既然承認大批新來港人士──主要是港人丈夫的內地妻兒──是社會一份子,那麼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其實無可厚非,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援助,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投入勞動,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對社會發展整體而言也是利大於弊的。

另一個重要的社會現實是,市民正普遍面對着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問題,尤其是來自高房價高租金的壓力。其實香港的福利水平遠不及歐美福利國家,而且失業率正處於低水平,若按照本文開頭那個比喻的邏輯,認為「懶惰的員工拖累勤快的員工」的話,一旦與現實比較就會出現明顯的矛盾,目前失業和就業不足的人口佔全港勞動人口約5%的,我們姑且假設這批人士確實「懶惰」而且都申領綜援,如果他們足以把95%的「勤勞者」拖垮,除非「懶惰者」過的是窮奢極侈的生活了。

詐騙社會福利固然惹人討厭,但若抽象地以「勤勞、懶惰」和「誠實、狡詐」等觀念去概括社會問題恐怕會自欺欺人。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呢?其實比喻當中略去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企業主,具體的情況是,現時企業的利得稅按營利的16.5%徵收,企業營利超過80%被劃為股東的收入以及企業的發展基金(這個粗略的推算還未把視作企業成本的巨額董事袍金以及運用各種方法避稅所造成的稅款損失算在內)。個別企業不斷膨脹成為壟斷勢力,他們的業務涉足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而且侵入到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向我們索取越來越多的經營利潤。

從社會的觀點出發就是說,資本家佔有了社會勞動成果的大部份,目前香港的實情是一個大蛋糕被資本家首先拿走了大部份,留給勞動階層的就那麼丁點,就算沒有外人加入攤分,香港人自己也不夠分。原來貪得無厭而且生活窮奢極侈的另有其人!勞動階層養活了資本家,而體面的紳士們不單沒有感恩於我們的辛勞,卻反過來向我們步步進迫,還從兩個方面唆使我們勞動大眾為了丁點利益互相傾軋!

總而言之,資本主義和福利主義都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障礙,其中資本主義制度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而兩者的共通點則是助長一個寄生性的群體在社會裡面滋生,資本家和不事生產專吃福利的墮落份子,就是比喻當中那家企業的企業主和少勞多得的冗員。要根本解決兩個難題,唯有我們每個勞動者既作為「勤勞負責的員工」,又作為「企業的主人翁」,確保勞層階層自己掌握一切的社會資源,並且在互相協作的環境下,讓墮落份子處身於大家的監督之內,幫助他們自我改造。這樣社會生產力方能健康發展,勞動者又可充分享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

此外,香港還具有特殊的社會因素,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經濟模式「產業空心化」的實質已徹底暴露,幾乎只有消費性行業,沒有生產性產業,經濟持續萎縮,直到沙士一役可謂破了產。中央為恢復香港繁榮的假象,在「一國兩制」之下授予了香港更多經濟上的優待。人為的社會模式自然難以長治久安,強大的經濟落差必然引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顯著的是現今香港多種消費品物價較內地低,吸引大量內地人來港購物消費,港人生活空間因而受到壓縮,文化差異又引致兩地市民不時發生磨擦。「水貨客」以及各種人口問題,箇中道理也是大同小異。要透徹分析每個問題有限的篇幅是辦不到的,這就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吧。  
  
民間國民教育研討會
2013年12月27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