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勞務派遣制度下工人運動的挑戰與應對

$
0
0

勞務派遣制度下工人運動的挑戰與應對

文/伊利傻白

破土編者按:工作崗位零散化,包括派遣化是過去數十年全球各國的趨勢,勞務派遣工的濫用給全球的勞工運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勞動力的分化削弱了工人的團結,致使工會力量衰退。中國目前已成為工作零散化的重災區,僅勞務派遣工的數量在2010年就已達6000萬。只有讓所有工人加入工會,才能增強勞工在強資本面前的談判能力,才能根本抵制派遣化和零散化。盡管我國的工會時常被批評為「紙上的工會」,但我們也要看到,工人運動正在推動工會發生改變。

勞務派遣制度在中國的發展

勞務派遣是一種招聘和用人相分離的勞動力經營模式:派遣公司雇用工人但不使用工人,企業不招聘工人但實際使用工人,雙方通過「勞務協議」的方式確立派遣和用人關係。在這種用工形式下,用人單位只要支付雇用工人的工資,而其他的包括辭退賠償等各項責任可以全部轉嫁到勞務派遣公司身上。

勞務派遣制度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我國政府部門開始向駐外使領館派遣服務人員。當時國際仍然處於冷戰格局下,國家規定外國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必須設立代表處,但代表處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招收中國雇員,必須委托外事服務單位進行辦理,由此才產生勞務派遣的用工形式。迄今為止,我國的勞務派遣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80-1995年。這一階段,勞務派遣工的數量不多,並且使用範圍較窄。第二階段:1995—2005年。國企改制後,工人的「鐵飯碗」被打破,大量的國企工人下崗。政府開始鼓勵其他主體、特別是下崗職工較多的國有企業設立勞務派遣公司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派遣。第三階段:2005年至今。2005年國家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勞務派遣制度得到進一步確認。由此,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用工單位可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趨利避害,降低勞動力成本,自主決定用工方式。勞務派遣工的使用開始被各種資本類型的企業廣泛使用,而不再僅限於國企,但國企使用勞務派遣工最為集中。金融、郵政、電信、電力、石油等大型國有企業勞務派遣用工比例甚至占到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2008年《勞動合同法》出台,該法對勞務派遣制度進行專門的規定,弔詭的是這部法律非但未能規範勞務派遣工的使用,反而使勞務派遣產業的飛速發展。

工廠裡的二等公民

根據官方數字,國內勞務工的數量在2009 年已達到2700 萬人,到2010 年底,全國總工會調查發現國內勞務工已經達到6000 萬。勞務派遣制度大行其道使得勞務派遣事業一片「繁榮」,2009 年全國勞務派遣公司已經上升到至少3萬家。然而勞務派遣不止是「量」增加的問題,更是「質」下降的危險:一方面派遣工與正式工的工資福利的差距愈拉愈大,據河北省對9家壟斷行業經營單位的調查,2008年底,該省企業裡的正式工平均工資是派遣工的3至4倍甚至更多。河北省的情況並非個案,在各大勞務派遣工「泛濫」的企業裡,派遣工的工資普遍低於正式工,並且一些給予正式工的福利派遣工都無權享受。例如廣州一家汽配廠的派遣工說:「我們就是廠裡的二等公民,與正式員工不同,我們過節加班沒有過節費,更沒有雙薪,甚至在節假日或8 小時之外的加班費都要打個折扣甚至不發。」另一方面,由於派遣工不是工廠的正式員工,面臨著隨時被企業退回派遣公司的風險,導致派遣工缺乏工作穩定性,經常在失業和就業之間來回轉換。

目前制造業中的派遣工大多為農民工,這些來自農村的派遣工正遭遇企業和國家設置的雙重身份歧視。相比城市工人,農民工已經承受了國家制度上的第一層身份歧視,而身為派遣工的農民工又遭遇到工廠內部的第二層身份歧視。勞務派遣制度的濫用不僅提高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而且造成了模糊的勞動關係,使派遣工在資本面前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利用勞務派遣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西方國家,勞動派遣是作為一種非主流的用工形式而存在,大部分發達國家派遣勞動者占全體就業人員的比例不超過3%。並且勞務派遣工也能夠加入工會從而得到工會的保護。一些國家例如意大利、瑞典的法律都禁止開展勞務派遣,其他允許勞務派遣的國家也都制定了包括期限、行業在內的多種限制性規定。然而在我國,盡管立法上已經對勞務派遣的使用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和規定,但是由於缺乏執行力仍然未對實際的用工狀況產生約束,企業仍然在肆意濫用派遣工。在國外被禁止或嚴格控制的勞務派遣制度,在中國已經培養了6000多萬勞務派遣用工,並客觀上「滋養」了一批「血汗工廠」。

對於企業來說,通過使用勞務派遣工能夠最大程度提高利潤,減少用工、管理成本並轉嫁法律責任和風險。在這種用工模式下,工廠可以隨意解雇派遣工而不需承擔任何責任,並且甩掉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包袱。此外,通過勞務派遣,用工單位可以把工傷事故等風險全部轉嫁給派遣公司。


勞務派遣制度下工人運動的挑戰與應對

在勞務派遣的發展過程中,勞動者一直處於非組織化,甚至去組織化的狀態,無法與強大資本相對抗。勞務派遣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工人內部的團結基礎,造成了勞務工與正式工之間的分裂。但同時勞務派遣制度的使用也讓工作現場的勞資沖突更為激烈。由於勞務派遣工被剝削程度更高,勞務派遣工除了面臨與正式工同樣的勞資矛盾外,還面臨著正式工沒有遇到的問題,例如同工不同酬問題、工作缺乏穩定性等等。這些問題也成為派遣工群體內部團結的基礎,一些工廠的勞務派遣工已經發起了要求工廠給予同工同酬權的維權行動。例如廣州市SX電子廠派遣工在2013年曾組織集體維權行動要求廠方依法給勞務派遣工繳納社保。

勞務派遣工的使用對工人運動並非沒有負面影響。實際上,派遣工的大規模使用也給全球工人運動帶來了挑戰。工作崗位零散化,包括派遣化,是過去數十年全球各國的趨勢。跨國資本對勞動力的分化重組淡化了工人的階級意識,致使工會力量衰退,勞工政黨陷入困境。但外國的大型工會並沒有選擇坐而待斃,而是積極回應。現在德國的勞務派遣工使用的比例比中國低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工會的力量雖然已經大不如前,但依然不小。德國五金工會更是在鋼鐵行業成功抵抗零散化,並要求雇主簽訂集體談判協議,確立了派遣工的同工同酬權。

中國目前已成為工作零散化的重災區,勞務派遣工、臨時工的數量在日益增加。只有讓所有工人都加入工會,才能根本抵制派遣化和零散化。盡管目前中國的工會一直被批評為只是「紙上工會」,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工人運動正在推動工會進行改變。特別是南海本田罷工之後,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工會進行了民主改選,改選後的工會正逐漸成為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