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沒有經濟需要的貧窮長者?

$
0
0

政府於10月舉行扶貧高峰會,公布2014年全港貧窮長者人口在福利介入後仍有293,800人,長者貧窮率高達30%(介入前為436400人,貧窮率為44.6%),被社會批評扶貧不力。
林鄭月娥卻辯稱,根據政府調查訪問,貧窮長者當中,有245,000人為非綜援戶,部份為無收入但高資產人士,而其中只有34,800人報稱「有經濟需要」,當有超過一半(17,800人)居於無按揭的自置物業。林鄭表示貧窮線有局限,長者貧窮數字會高估實際貧窮情況。
林鄭沒有再詳細解釋有關調查訪問的內容,即使《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也沒有更多細節,然而,有關說法實在令人難以接受,現今香港社會,難道真只剩下34,800個長者「有經濟需要」?還是扣除有物業的,只剩下17,000個長者「值得扶貧」?有幾點需要澄清及回應︰

1. 首先,有物業不代表沒有經濟需要,例如獨老/兩老自住唐樓,一般難以變賣物業,長住到老;或擔心變賣物業後沒有安身之所,市面租金昂貴,難道要長者住劏房終老?雖有物業,但極低收入,長者可能只能靠生果金/長生津生活,要每天拾紙皮賣、食咸魚青菜,絕不為奇。

2. 部份長者雖有資產,但因擔心將來生活,或要剩下「棺材本」,仍要節衣縮食,正如港大周永新教授所言︰「好多長者有六、七十萬都不敢用,不知能活到多少歲,沒有穩定收入安心生活,都是一樣的窮」;的確有部份高資產人士被定為貧窮,但有多少?早前教院周基利教授於指其研究發現,有五十萬元或以上資產的六十歲長者只有近10%,所佔有比重有限;加上貧窮長者當中有近六成已申領要資產審查的綜援或長生津,有大量資產的不會是大多數。

3. 自稱「沒有經濟需要」,不代表真的沒有需要,捱得窮不代表不窮,尤其年長一輩,捱過走難或戰亂,總能勉強維生,但不代表他們不值得過更好的生活,也不代表政府不應給予他們更多資源。

4. 若然政府相信如此計算「貧窮」,為何不訪問全港多少人「有經濟需要」?政府又會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援?談長者,政府由標準需要(normative need)以收入定義貧窮,突然搬龍門談感覺需要(felt need),但當有低薪年輕人說「有經濟需要」時,或又會說他們不合乎貧窮線定義的「窮」,應減少埋怨,積極上進。所謂「沒有經濟需要」的調查及訪問,是拒絕承擔責任的藉口,為將來談退保方案「縮骨」做準備

5. 現時既貧窮線定得已經非常低,以入息中位數50%為線,以1人為例($3500),收入$3600或以上已不算「貧窮」,即使如此仍有百萬窮人,還要度縮數減少扶貧力度?單以收入計算貧窮線的確有限制,但應仔細從開支、住屋、醫療等角度定義貧窮,而不是單單統計自稱「有/沒有經濟需要」的人便算數

6. 現實上,社會有數以萬計的貧窮長者,其實早已合資格領取綜援,可以申請改善生活,卻一直沒有申請,正是因為政府多年對綜援福利打造極重的標籤(label)及烙印(stigma),令長者羞於申請,令他們捱了不知多少年苦。

7. 在退休保障公開諮詢前,林鄭已開口表示相當有保留,一說財政開支大、二說貧窮長者不如想像中多,首先,政府早前委托周永新做的退休保障研究,精算師的計算已清楚表明全民退保的財政可持續幾十年,但政府一直迴避,欺騙沒有時間/沒法閱讀報告的市民,一味繼續提財政負擔,實只是顧及商家中產多於基層的政治考量

8. 另外,全民退休保障其實不單是開支、也要各方供款,有錢人可以領取,但要供款更多,提出供款方案,正正是要處理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負擔;若不提早處理,沒有供款制度,將來的貧窮長者若只能靠政府提供綜援,將會造成更大財政壓力

9. 當談福利開支時,政府總會高舉開支龐大、財政難以負擔,即使增加只以千萬計算的福利措施,也相當吝嗇,恍惚下年就要破產一般;但另一邊廂,興建高鐵、西九文化區、第三跑道、人工島等大白象工程時,以百萬億的開支計算,卻將「財政負擔」拋於腦後。說沒有三千元給家用,然後在外億萬豪賭,這是政府的「齊家」之道。

10. 林鄭月娥,梁振英,推卸扶貧責任,諮詢預設立場,實愧對一眾基層貧窮長者!

作者為影子扶貧會成員、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香港政策透視執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