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外圍經濟下滑,訪港旅客人數不斷下跌;而在國內全力嚴打貪腐下,「豪客」潛水,旅客個人消費更急跌超過雙位數。為此,坊間多個商會及報章社評均認為香港旅遊業正逐步踏入「寒冬」;並建議各行業採用近似「割喉式」減價促銷救亡。
但其實香港市民短在數個月前還在大聲疾呼吃不消,已無力承載在「自由行」帶動下年復年的旅客人數高增長。為何在市面情況稍為正常化(其實遠遠未回復市民要求的水平),旅遊業議會、各商會、業界及既得利益者已急不及待提出聲音要求社會全力救亡?
這些是否香港旅遊業現今最逼切需要的呢?或許香港人真的太善忘。大家還記得九七至零三年董建華先生掌政期間的金融海嘯及沙士?樓市當時亦受到經濟影響,從高峰回落,經歷頗長時間的調整;樓價下挫,很多市民及家庭受到負資產的折騰。當時樓價等閒下跌四至六成。可惜在經過艱辛的調整期後,特區政府並沒有對症下藥,未趁着樓價回落而適時增加土地及樓宇供應,為香港締造一個長期穩定、而市民可承擔的樓市。相反,特區政府重拾高地價政策,收緊供應,令樓價急速回升。既得利益者當然喜上眉梢,但自此普羅大眾在住屋上的困境大家相當清楚,不在此細表。
現時香港旅遊業及零售業面對類似困局,過去幾年在自由行高速帶動下,提供機遇,縱使不用花太多心思也可「賺到盡」,養成了食老本搵快錢的心態。但面對全球經濟調整,這將不能延續。旅遊業界及香港必須未雨綢繆,制訂應對策略。我們不應只懂或只靠増加自由行名額,或減價促銷;這實在是飲鳩止渴,只會帶領香港重入死胡同。香港當前急務是確認我們的目標旅客群,認真地檢討為他們所提供的「產品」質素,增強旅客來港的誘因,令他們覺得香港有多元化選擇及消費物超所值。
衣食住行單樣化
作為消費者,來港旅客都希望消費、景點選擇多、購物食品平靚正。我們就由衣食住行瞭解香港現時對遊客的吸引力。
衣:香港曾為顯赫一時的購物天堂。高、中、低檔品牌應有盡有。可是近年由於旅客嚴重傾向內地客,消費模式以至品牌都趨向單一化(不少二、三線品牌在權衡利弊後相繼徹出香港市場),而各大地產商的大型商場為着更高的消售額及利潤亦樂於配合。近年各區大型商場商舖如出一徹,毫無特色早已成為市民大眾之詬病。另外舖租不斷飆升亦令商品跟隨加價,不再價廉物美,失卻競爭力。
食:憑著天時地利人和(更準確應說香港回歸前一百五十多年來是在遠東的一個歐洲殖民地,華洋雜處,受各方飲食文化薰陶;另二次大戰及文革後不斷有高質素的師傅湧入),香港中西美食華洋匯萃。由粥粉麵飯、點心、港式茶餐廳、韓日星馬泰菜至各二、三星米芝蓮高級西餐廳,一應俱全。有麝自然香,最有印象是回歸前後的日本遊客,拿着他們的旅遊天書,必定到廣東道朝拜某「朝代」糖水舖。可惜近年舖租的「瘋癲價」扭曲甚或摧毀了很多這類地道美食的生存空間。藥房、金行、名店進佔各大街小巷,數十年老字號捱不起貴租,無處容身,「被光榮結業」例子比比皆是。這類特色小店買少見少,遊客(及本地客)的選擇亦愈來愈少。苟延殘喘的亦只能提供高價錢、低水準將貨就價的食品。試問這對旅客有何吸引力?
備註:縱使租金回落,很多被消失的老店因各種原因未必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大部份都會一去不復返,只能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
住:大量自由行旅客湧港,由於特區政府無法預測來港旅客的數量,亦未能提高酒店供應,使酒店房間供求嚴重失衡。在最高峰時(一三年聖誕至一四年新年期間)旅客需以四至五千元一晚之價格入住重慶大厦公寓,絕對物非所值。以這樣的價錢,旅客在其他地域的選擇多的是,實在無誘因來港。
行:香港是「東方之珠」,旅客可透過不同的運輸模式親身體驗我們的大都會。比較有特色的要數山頂纜車、電車及天星小輪。然而後兩者因應不同的原因,長期面對經營困難,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但由旅客的角度來看,有甚麼比這樣價廉而不急促的方式來感受及遊覽這個城市更吸引?難道要旅客跟市民一樣「包容」六、七班也逼不上的地鐵?
特區政府需制訂有效政策
以上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現時旅遊業面對的困境其實是香港問題的縮影。自由行帶來的旅客量實令香港社會吃不消,政治民生問題叢生,零售旅遊餐飲價格不斷飆升,但品質選擇及服務水平卻不斷下降。最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旅發局主席及特首皆將旅客數目下跌全數歸咎於民間的反水貨行動上,但完全無提及外圍經濟轉差及本文所列出的旅遊業結構性問題;這是以偏概全及完全不負責任的說法(當然該類行動確實會產生負面影響)。特區政府務需正視問題的根源,審視我們整套的旅遊政策。我們慶幸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要求政府反思。香港需要重新定位,並仔細思考現行旅遊政策及推廣旨在吸引哪類旅客群。重整舖租、重整零售市場及重整旅遊業是維持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我們明白理想的政策是需要長時間研究、制訂、再經過公眾諮詢、調整修改後才可落實執行。但因應全球市場走下坡,特區政府絕無本錢嘆慢版。我們有以下中、短期建議:
1)特區政府需承認旅客數量及消費下跌並不完全是反水貨客行動的結果。政府需正視外圍經濟轉差及本地旅遊業缺乏吸引力等更重要因素。向市民解釋及提出初步改善建議。
2)特區政府應儘快與中央磋商、打擊及解決走私水貨客問題。水貨客與真正自由行其實有很大分別,政府及民間團體皆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
3)如果政府能有效控制自由行訪港旅客人數,自由行確能為香港帶來正面效應。我們應向市民清楚解釋自由行的利與弊(而不是奉若神明的盲目式追捧),讓市民重新認同及包容。
4)加建景點。但絕不等同在尖東海傍或其他地方肆無忌憚任意加建。尖東海濱公園已擁有全球最美景觀之一,在此處加設星光大道實有劃蛇添足之感。為何政府不考慮將星光大道遷往西九龍文化區或西灣河電影資料館旁?既出師有名,亦將景點一開二,而不是二合一。另外地標如景賢里「活化」多年,至今仍採取極有限度開放而未能全面開放予公眾遊覽參觀。這些都是現時旅遊業面對問題的冰山一角。
5)增加透明度,讓更多市民和團體可參與制訂未來之旅遊政策。政府應放棄閉門造車,絕對不應將未諮詢、未投標的項目以暗度陳倉、霸王硬上弓方式上馬。
我們最終的願境是希望透過公眾的參與,與政府手重建「香港」這個曾是金漆招牌的旅遊品牌。
思言行 - 慎思敢言、以言赴行
Email: civilrenaissanc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