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嶺大百忙中卻不忘整頓宿舍簡稱。為了「尊重Donor」,要抹去由來已久的HALL A - F六宿,慣稱,要改為捐獻者的名義。若論梁政府搞清潔運動是轉移視線,鄭國漢這一番舉措,也可算是一脈相承,無事生非。
大學樓宇以捐贈者冠名,幾成通例。但這種通例,卻不是自古已有。曾經,在善長之外,大樓是都冠以於大學貢獻良多的前輩之,例如中大的錢穆圖書館,便是一例。
初進嶺大,處於本部的四座大樓已被買下,但簡稱仍是「BU, AR, GE, SO」,Be a Good Student,很好記。後來才知道,那是分別是「商學、文學、通識、社會科學」的英文簡稱,在被買下之前,四座大樓正是以三所學院和通識命名,正好代表了嶺大學術上的核心。
即將畢業之際,主樓易名為「李運強教學大樓」,七隻字刺在正門,面向青山公路,比「嶺南大學」的牌坊更加顯眼,幾乎以為是李運強大學了。然後四座教學樓的英文縮寫,也改為捐贈者的英文縮寫,「BAGS」不復再,難以記誦不在話下,原名所盛載的意涵,也漸漸消失。其實「主樓」原義也不在教學大樓,是嶺大的主要建築,包括圖書館、幾個大講堂、電腦室和行政部門辦公室,「教學大樓」並不貼切。
嶺大也有好幾處的命名,其意不在捐款。位處主樓的「李應林演講廳」,乃以前校長命名。李應林先生接掌嶺大之時,正值日軍侵華,在烽火漫天之下,為存嶺大生機,遷校香港,周旋在嶺大美國基金會(即財政來源)與港督之間,借港大校舍復課;1925年,他是嶺大副校,時值省港大罷工,李應林亦響應運動,鼓勵學生參與之餘,到罷工場地演講。廣州的罷工遊行引發英法彈壓,他率領學生搜證、寫成報告。後來他又來港創立祟基書院,為中大奠基。在康樂樓的AM109,是學生組織流連休憩處,人雖然不多,但是搞活動的好地方,乃以陳佐舜之名稱之。陳老也是嶺大的前校長,陳坤耀的前任,嶺大在香港復名的基礎,幾在他的任期時打下。
其實不少善長於教育事業有期待、有抱負,於是大力捐助。像林護、善衡等等,便見一斑。以往的命名,也不拘一格,不死命將全名刺在樓上,像忠信堂、逸民堂等,正好借其雅名於宿舍,世人又不忘其功於教育。
也許鄭國漢並不知道,北宿兩座的宿生會曾舉辦命名比賽,得出「驥德堂」、「博騫堂」的雅名,既有古意,亦與賽馬會堂遙相呼應。嶺大此刻卻只知討好想像中的Donor,不懂體會慣稱的重要,恐怕得罪水喉之餘,又失民心了。
*圖片來自嶺南大學學生會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