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星期前已看過電影,但近日看到一些對此戲的評論才有感而發,趁週末閒些執筆一抒己見。
看到有評論說電影的鋪排、對白,甚至燈光、音樂等令整套電影大打折扣。沒錯,這些元素的確對欣賞一齣電影有很大影響,但筆者又認為電影中能令你感動或是有共嗚的,往往只是一個小場面,甚或一句對白,因為它們能夠勾起你自身的經歷與想法。筆者看《五個小孩的校長》時,就想起剛剛畢業求職時的一次經驗。
筆者大學時修讀英文,畢業後都想運用自己的知識於工作上。一次機會去到一所幼兒教育中心面試,了解一下這些教育中心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面試其間,對方問到筆者對當時香港幼兒教育的看法,筆者如實表達己見後便心知自己不太適合這工作。
不少如星期二/日檔案或鏗鏘集的節目都有探討過現時香港社會「怪獸家長」過份著重「贏在起跑線」的問題,筆者於面試其間都有以這些節目中事件作例子,表達不同意對小朋友過度催逼。筆者覺得小朋友面對日益繁重的學業及功課,課後還要參加不同興趣班,學習一些沒甚麼機會用到的外語,只會令小朋友疲於奔命,喪失求知慾及學習興趣,更令小朋友壓力爆煲。《五個小孩的校長》其中一幕一個小朋友哭訴自己拿不到一百分會令父母失望,正正就是我在以上提及其中一個節目中一個小朋友的現實真實對白,正正就是這變態社會令小朋友壓力過大、失去童真的實例。
但我在面試中所表達的這些意見,對像森美所飾的教育天王來說,只是筆者未為人父母以致的不了解。與筆者面試的教育中心負責人以家長的角度向我解釋,當人人都為子女的履歷表大灑金錢去讓他們參加不同「興趣班」,而你又不跟著做的話,你子女就會變得毫無競爭力。
現在參加這些「興趣班」並非侈求提升子女的競爭力,而只是保障他們不易被淘汰,這亦是這中心負責人辦教育中心的原因。看似很有道理,但這不只是惡性循環無限輪迴的羊群心理嗎?就如在街上你看見長長的人龍,雖然你不知道排隊的目的,但看到人人都排隊,不跟著排好像有點「蝕底」,有點若有所失?但有否想過其他排隊的人可能只是抱有同樣的心理,才會令這長長的人龍出現?
筆者未有被「森美」說服,反而覺得這些教育中心只是「當人人都辦這些中心賺錢,不去跟著賺便蝕底了」。這些教育中心的收費都不便宜,難道家境較貧窮的小孩就像戲中的五個小孩要被「淘汰」?戲中的呂校長都有說到,教育不應當生意去辦。有心辦教育的,我想不會希望看到這些社會不公的現象出現吧。
要真正幫助小朋友,家長應先從羊群中走出來,讓子女免於在壓力下成長,讓小孩有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