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日,港鐵西營盤站啟用了。
西營盤站堪稱全港「藝術氣息最濃厚」的車站,牆上佈滿區內庶民生活的剪影,其中一架升降機畫上第三街的德昌泰米舖,老闆在舊牌扁前頂著皇冠歡欣滿溢,藉此突出社區「文化」與「特色」。現實中,老店早已因唐樓收購而結業,此情此景已不復見,同一塊土地上正擬改劃成一棟廿八層高的插針酒店。
第三街15-19號現址地盤,靜靜殘留著前唐樓地舖踎廁的痕跡,小小的三個門牌將會化身為一座28層高、坐擁96間房的酒店。這幢突屹於沉實民宅群之中的插針酒店,乘地鐵通車之勢,針對旅客提供僅兩米乘兩米面積的客房,賺盡每吋空間。
但這只屬區內「去舊迎新」的冰山一角。
在香港剛公佈為大富翁世界版全球第二名、擁有最貴藍色地皮的同時,這個金錢遊戲更在西環區玩到「盡」,投資者大手買入排排街舖目標要打造成West SOHO之際,「酒店大亨」戲碼亦正密密上演。
數年間,電車路德鋪道西兩旁變得金碧輝煌,十多間新酒店相繼林立,另七個地段成功改劃成起酒店,新開藥房、手信店與連鎖店應運而生,為旅客而活。而今次第三街酒店更是首個進駐半山「田字形」民區的改劃申請,與區內的蘇豪化過程同步前進。從已士紳化的高街延伸至整區觀察,現時區內已有過百間吉鋪,據報導,第二街更有八個舖位是由同一投資者自2013年開始陸逐以兩億元購入,大部分舖位都寧可丟空,托高叫租等待酒吧街的下向蔓延。連鎖加租效應下,數年來社區已歷數次大洗牌,高街與第三街街口現時酒吧舖位(前身為榕記粥店),月租已達七萬多港元!若榕記留得下,究竟要賣多少碗十多元的粥才能負擔到如斯貴租?地區經濟生態異變,現時處於第三街的車房、生果店、麵店、魚蛋鋪,恐怕在新建酒店的促使下,因瘋狂加租而最終撒手人寰,紛紛變成炫目的餐室或為旅客服務的藥房金行。
民區酒店化,除令社區經濟崩壞外,更嚴重癱瘓舊區的交通。隨著酒店落成,街廓視線將會被大型旅行巴所遮擋。西營盤這山城陡斜起伏,在歷史悠久的城市規劃框架下,道路相對狹窄,形成單線行車的田字形規劃,彼此尤如身體的血脈,路路相連,環環相扣。酒店將提升旅遊巴與的士等交通的流量,屆時會像龐大且難以消化的反式脂肪般,在狹窄通道左鑽右插;人流、車流,路面負載量直線上升,待那時才想要通波仔恐怕已經來不及。雖然發展商疑似提供解救良方,表示旅客大多會依賴港鐵進出,然而客房數量之多足以容納旅行團住客,一車車旅遊巴來襲似乎在所難免。 經濟結構、交通網絡,一點一滴的在構築我們的社區生活。
在社區會遇到的人和事、消費的喜好、移動的路線、共同的地方知識,都在構成我們的習慣和記憶。然而香港的發展往往不尊重一地的歷史,把舊區掉進古怪蟲洞,生產出來的都是一式一樣的倒模商場,積木樓房,每每向錢幣膜拜。在賺盡每寸地的狹窄觀念下,西營盤將倒模成另一個蘇豪,另一個蘭桂芳。燈紅酒綠的商業娛樂城,商家和遊人笑開了,賠上的可是山城居民原本享有的安靜寧謐,社區生活肌理與歷史記憶的沖散,這樣的都市發展,實質是為誰人服務?
據以往多個規劃申請例子觀察,城市規劃制度不免讓人有偏袒發展商之感,而公眾諮詢亦只流於敷衍市民的程序。社區沒有授權那個橡皮圖章去通過一個個破壞他們生活的規劃,但卻無力、也無渠道得知如何去介入。第三街17-19號這一個案,其實早於2010年已成功改變土地用途,成為可興建酒店的住宅(甲類)用地。直到今天,隔壁住廈的居民大多對這項規劃上的改動毫不知情。
城西關注組成員擺設街站時亦發現,區內居民表示從未獲得有關資訊,亦不知該從什麼途徑了解社區的規劃事宜。城市如何規劃,社區資源如何安排分配,改變的不單止是社區的面貌,還有居民的具體生活內涵。然而這些重要的資訊大多艱澀難懂,一般街坊也沒有習慣定時留意這些資料,如果加上地區人士如區議員沒有積極與街坊討論規劃議題,便會造成街坊對地區規劃認知的斷層。
面對不透明與離地的制度問題,我們更應把握每一個表達意見的機會,一邊關心社區規劃,在制度內發聲,儲備民主的力量;同時一邊推動制度改革,逼使政府訂定一個更公平的遊戲規則。
第三街的酒店計劃將於4月17日於城規會會議時討論及決議,雖然官方的諮詢期已經完結,但我們仍會繼續收集大家意見,在開會前交到城規會,希望大家可一同反對這項破壞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同時,希望各位密切留意我們的動向,與我們一起監察城西的規劃發展,一起推動城規會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