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近日沸沸揚揚的自由行事件,成爲香港人和內地人討論的熱話。筆者認爲,在這件事上,國內很多城市都難以切身體會,因爲各自遭遇的情况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城市,它的情况與香港十分類似,那就是廣州。
廣州在二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大政府部門都被非本土人或者「新廣州人」控制,不論在民生政策、教育政策、醫療住房政策等,早已向著他們的利益傾斜。與香港一樣高企的樓價,接近400萬人民幣的「學位樓」,直迫香港樓價。顯著變化的當然還有粵語的地位,幼稚園、各大中小學、大學的教學都采用普通話作爲母語,粵語已逐減式微,甚至被邊緣化。近日在網絡媒體看到一篇文章,講述廣州本土人對于這些變化的態度。文章講到,廣州人並沒有整天抱怨,斤斤計較,甚至激發矛盾衝突,反而采取「包容」、「接納」及「非歧視」的態度。現在的廣州,表面看來就是「包容」之後的「和諧」畫面。
筆者對于這些論述抱有懷疑的態度。以我在廣州生活的經驗來說,廣州人對于外來人口增多的現象似乎並不那麽友好,至少部分人認爲他們確實對現有環境造成滋擾,影響着城市衛生、交通、安全等各方面的生活脉絡,亦會在私底下冠以「捞B」的稱號。廣州城的區域,也具有明顯地域性的劃分,天河區和白雲區是新廣州人的集中地,而越秀區則是老城區,自然較多本土人起居。其實以上種種,皆體現了每個城市都一定會出現「本土」與「非本土」之間的矛盾,關鍵是,這種矛盾如何演變。
相較香港,廣州的情况較爲「理想」,因爲即使産生矛盾,廣州人也只能私底下用語言表達,無法以實質行動抒發情感或者改變現狀,矛盾並沒有且根本難以形成大規模的行動。但香港不一樣,這裏還保留了自由表達、自由上街的權利,矛盾便隨時可能演變成激烈的行動。
在筆者看來,這類事件並不能單純標簽化「激進的港獨分子」所為,以巴黎市民曾經大規模遊行反對政府的移民政策爲例,難道這又是巴黎市民要求獨立的表現嗎?一個社會的動蕩背後,原因絕對不止一個,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與社會的制度、政策、管理、公民權利息息相關。但遺憾的是,由于目前內地群衆接收的訊息單一化、壟斷化,大部分人無法客觀看待和分析,片面地將其歸為「港獨」或者不懂得感恩。
這些矛盾、誤會等等的拉扯,其實能够解决的都只有政府,如果政府未能正面承擔責任,或者忽略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會將兩方放置在更深的對立面上。
井悠
201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