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每逢農曆新年,各舊區的大街小巷,總會出現小販擺賣、萬人空巷的新年夜市,當中尤其以深水埗桂林街最為市民熟悉,去年的熱鬧情況更令人嘆為觀止,與過去香港大笪地及台灣的夜市文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今年此情此景不再,由二月初起,食環署已於該昔日夜市區域懸掛多幅橫額,內容亦不外乎「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切勿光顧無牌小販」等。加上包括民建聯等建制派區議員及地區人士聲稱當區居民不滿小販擺賣、影響衞生環境、有黑社會等原因,附和及要求當局打壓小販經營,以致今年各區的新年夜市買少見少甚至「被消失」。針對小販的指控總離不開衞生、影響居民生活等問題,我們不能全面否定所有對小販及夜市的批評,但必須指出問題的核心並非只有以上簡單的指控,而是特區政府並沒有正視小販文化的因由、逃避讓夜市文化可以在香港本土延續下去及制訂長遠的小販政策的可能性、以致變相打壓讓基層市民在地產霸權的環境下得以生存下去的空間。
根據台灣潘江東教授就台灣夜市文化探討中指出,台灣夜市的起源和形成的因素包括經濟狀況的改變及社會經濟轉型所致:「政府公有土地及民間大型空地,因經濟景氣不佳,建築業低迷,許多空間閒置不用,形成浪費,有心人士就組成夜市攤販進行營業,將土地資源充份利用,使資源不致浪費。」「對於景氣不佳之失業人口,另行開闢就業市場找尋出路: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失業率人口突增,為求養家活口,另闢謀生空間,夜市擺攤成了七十年代新就業市場之新出口,也造就了不少工作機會,而營收不受賒欠及稅金影響,每日現金營業,穩賺又不虧損。」回看香港的實際情況,其實與潘江東教授指出的問題有少許相似之處,地產霸權已成香港小本經營的不同行業最大障礙,租金之高只有大財團能夠承擔,自由行及一簽多行的旅遊政策,受惠的市民不多,反而令小本經營的店舖相繼倒閉,基層市民的生存空間變相更窄,小本經營及基層市民如要生存,只能向小販擺賣的方向發展。
台灣旅遊業的成功並非只有簡單的名店或跨國企業資本進駐,而是夜市文化成為了旅遊的熱點。當大型商場在夜間不營業時,夜間經濟活動的蓬勃就成了台灣旅遊業的另一特色,基層市民亦因此直接受惠。相比台灣,香港夜間經濟活動嚴重受制於食環署的無情執法及現行的小販政策。根據香港法例第132章《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83B條第(1)款,除非按照在根據第83A條所訂規例下發出的牌照的規定,否則任何人均不得在街道上販賣。簡單而言,任何在街上擺賣的活動,不論是熟食或乾貨、日間或夜間,就是犯法,被控人士更有機會面對監禁的刑罰。相比台灣夜市的成功例子,香港的小販法例可謂相當過時,台灣的成功例子絕對值得特區政府借鏡,全面檢討不合時宜的小販法例,讓基層市民能夠在地產霸權的夾縫中得到喘息的機會。
港台一岸之隔,香港市民看到台灣城市與夜市成功共生的例子,對於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指熟食小販對「食物安全和人身安全都構成擔憂」、「對居民造成過份滋擾,例如阻礙公眾地方或太大聲浪」,故此會嚴謹執法等的論調,這些當然是小販會衍生的問題,但絕非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要稍作社區規劃,以上問題絕非打壓小販的理由,若當局仍要以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作推搪打壓基層市民經濟活動,只會予市民特區政府落後及欠缺正視小販問題核心的視野的觀感,新一輪的民間小販抗命運動只會不斷。新的一年,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請不要再當香港市民是羊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