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做喜歡和懂得的事,才能真正學習

$
0
0

身為一個劇場及教育界兩邊走的戲劇教育工作者,我當然十分支持戲劇教育廣泛應用,而且我更主張戲劇科可以成為中學生可以選修科之一,因為戲劇教育不單只是教學生做戲,它更可以是一個有關自我了解、文化培養、社會關懷的科目。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我憂慮由上而下的「戲劇教育」未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那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間中學希望為歷史科和中史科進行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由於兩科性質及內容都有很多相似,加上過去兩科老師本身已有合作經驗,課程統整只是將他們以往的合作加強及整合,所以這個課程統整一直順利進行,對學校學科的發展是一個美好的經驗。

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下,在中期檢討時,校內高層認為既然課程統整的效果理想,便希望加入一些新原素,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發展,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所以要求學生分成小組,選擇不同歷史人物的故事演繹,最後舉行歷史人物戲劇匯演。校內高層認為戲劇可以發揮學生的創意,既不會像一般用口頭報告的形式沉悶,又可透過戲劇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不同的歷史人物。校內高層亦很積極地找了中文科的老師協助學生編寫劇本,務求全方位支援這個安排。

在朋友介紹下,我成為這間學校的歷史人物戲劇匯演的一名評判,除了我之外,另外各有一名歷史科及一名中史科老師擔任評判。在欣賞表演前該校老師告訴我,學生只是在中文老師協助下編寫劇本,然後由老師及同學間互相協助下排練演出,希望我多多包涵,盡量鼓勵學生。坦白說,歷時約兩個小時的學生表演真的不算差!劇本對白大致合乎情理,而我亦真誠地給予學生一些意見,這個有關課程統整的戲劇教育故事,表面上算是一個愉快的結局。

活動完結後,我將我對活動的正面想法告訴該校老師,亦鼓勵他們繼續再發展。怎料反高潮的時刻卻正式開始。原來,對歷史科和中史科的老師來說,兩科的課程統整一直很順利,因為課程的內容也是根據他們過往經驗而成,大部份東西都是手到拿來。但是加入戲劇元素後,他們需要重新製作更多額外的教學內容,加上老師們本身也沒有接觸過戲劇,因此要四出找朋友幫手,而找回來的朋友只屬義工,不能經常出席,結果只好由老師放學後與學生排戲。可是老師本身既未演過戲又未導過戲,過程非常艱辛,學生亦難以享受排戲過程。而最辛苦的是,中文科老師也沒有太多時間協助學生撰寫劇本,結果劇本最後也是由歷史和中史科老師負責,工作量之艱巨,可想而知。雖然今次匯演效果不錯,但是成就感不足以鼓勵老師們再有下次。

我欣賞同工的付出,但我知道這次的戲劇教育計劃其實是得不償失,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學校高層由上而下要求用一個老師本身並不太熟習的教學形式,甚至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無可否認,學生花時間作資料搜集去撰寫劇本,這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是老師指導學生撰寫劇本時卻面對了幾個「戲劇教育」相當重要的問題:哪個老師曾經寫過劇本?怎樣寫一個完整的劇本?文學劇本及演出的劇本有什麼分別?這些問題成為非戲劇內行的老師教學時的阻力。而綵排時的情況亦有接受情況,老師本身甚少看舞台劇,亦未試過演戲,非自身專長又如何指導學生演繹歷史人物?

我提出這些問題並不是想阻止學校推行戲劇教育,但是當我見到這班有心有力的老師積極嘗試,盡力摸索,卻換來挫敗的感覺,為此我感到可惜。其實戲劇教育,不一定要用一個完整公開演出來總結學習經驗,其他方法例如有即興短劇、定型塑像、幾句對白配合動作來作總結亦能達到相關的教學成果。而即使公開演出,亦不妨為演出內容設限,例如時間長短,角色多寡,又或設定學生只需演一幕戲,讓演出內容集中,且屬老師能應付的範圍下完成。

說到尾,其實老師和學生一樣,做喜歡和懂得的事才能真正地學習。由上而下要求老師以非擅長的形式教學,成效相當有限。上述例子,學校先宜培訓有興趣的老師,一段時間後才由他們指導學生。否則,學生以老師擅長指導的口頭報告、小組討論形式總結學習,可能比「戲劇教育」更有果效。

作者馮世權,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