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自由行到底是什麽經濟問題?

$
0
0

又是說經濟學的時候。

早兩天看到「路邊政策組」發表一篇文章,内裏引用IS-LM模型說自由行帶動成本上漲,引發排擠效應,旅遊業、酒店經營和金融的投資擠走其他投資。這個推論有很大問題。首先,IS-LM說的不是這回事;第二,這個邏輯跳過了幾個重要過程,這個所謂的「分析」完全是爲了滿足作者的既定立場而爲,不是客觀的分析。

IS-LM要說的是投資需求和貨幣供給跟利率和總收入會形成什麽樣的互動關係。縱軸的 r 並不是成本,而是利率;考慮成本/價格水平的叫AD-AS,總供需模型。兩者圖形雖然差不多,但所要論説的事物並不一樣,混淆了它們,就像用中國象棋的棋路下國際象棋一樣,完全是胡來。

自由行、旅遊業營業額的多寡並不會帶來利率的改變,因爲控制的利率的是中央銀行;在香港就是金管局加聯繫匯率制度。自由行本身所帶來的直接改變並不是貨幣供給的增加,而是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它不影響利率。旅遊業是服務的出口,它跟其他出口完全沒有分別。任何生產都需要原材料,如果這物品大受歡迎,它和製作所需的原材料就會上漲,因爲需求增加和供應減少的關係。旅遊服務也是一樣,食物、人工、運輸的成本會跟著增加,價格提升,等於通脹。

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爲旅遊服務是出口,所以它影響的是貿易盈餘的多少,而現在香港的貿易盈餘主要是旅遊服務和金融服務所支撐。任何一個經濟體有大量盈餘,就代表它在國際市場出售貨物或服務,賺取外匯。當出口商手上有外匯的時候,他們需要在外匯市場將外匯轉化爲本地貨幣,等於是賣出外匯,買入港元;又或者相反,進口商在貨幣市場購買港元去購買香港的出口,旅客就是這樣的情況,來港者要買港元去購買香港的服務。不管怎樣,這就會提高港元的匯價。如果港元是自由浮動,這就等於出口物的價格提高,高價格會自動降低需求,聯繫匯率代表香港的出口不能自動調整。低匯價等於是出口物打折扣出售,自然會有很多人買。

與此同時,如果是浮動匯率,因爲出口大盛,出口商手上都會有很多海外流進來的貨幣,這等於貨幣流動性增加,而貨幣流動性增加等於利率降低,等於是融資成本降低,所以投資會增加。但利率和匯率有互維關係,利率提高會同時帶動匯率提高;當匯率提高的時候,出口減少,海外流進來的貨幣也會跟著減少,導致利率提高,市場回復原來的均衡。聯繫匯率固定匯率的同時也固定利率,亦即利率不能跟隨市場轉變而調整。因爲匯率多少根據貨幣市場有多少貨幣,現時超低利率代表市場有超多貨幣—金管局爲維持匯價水平也不斷抛出港元購入美元–這就會鼓勵熱錢流入,因爲原來的資產在匯率和利率上的打了折扣,經濟自然就會過熱。

所以,r 提高是貨幣現象,價格水平提高是需求現象。香港97年來的經濟過程應是這樣:1)97金融風暴導致資金短缺,貨幣流動性降低(技術一點說就是LM,流動性偏好和貨幣供應綫,往左移),利率、匯率提高,導致投資和需求降低,經濟困難;2)因爲聯繫匯率的關係,政府不能/不想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去降低利率、匯率刺激經濟;3)不能/不想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它就想刺激出口,用外地的需求取代本地的需求,自由行刺激需求的方法是降低交易成本;4)隨著時間過去,經濟會逐漸復蘇,LM回復正常水平;5)但聯繫匯率必須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超低利率,香港就必然跟著超低利率;6)2008年金融風暴大量增加港元流動性引致LM大幅超過正常幅度往右移動。真正的問題是什麽?是聯繫匯率導致外來投資的套利空間大幅上升和出口過多。

如果你想要改變這個趨勢,你所需要的是一個調節機制,即取消聯繫匯率,或者是要金管局用貨幣政策控制市場。如果你要取消自由行,那就是重手直接打擊需求、貿易盈餘和旅遊業。旅遊業和經濟蕭條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通縮會降低價格的同時也會降低收入和就業。

至於作者所說的擠走(crowd-out),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經濟學說擠走的時候都是說在高利率的情況下,政府增加支出會降低私人投資,因爲私人難以匹配政府的融資條件。自由行又不是政府,現在利率又這麽低,要如何「擠走」呢?他想要說的是經濟兩元化(productive heterogeneity/economic dualism);旅遊業面對的是外地需求(tradable),而本地小商販則是面對内地需求(non-tradable),外需比内需更能賺錢時,資金自然往外需上投。這也不祇是盈利的問題,面對内需的本地小商販缺少規模和融資渠道,當然難以跟大規模連鎖企業匹敵了。

要怎樣應付這個問題,我沒有完美的答案。你可以嘗試爲小商販提供制度性的優惠,讓他們同時應付外需和内需,又或者提出政策降低他們的營運成本,又或者用貨幣政策適度的冷卻經濟。如果你想到的祇是取消自由行、實施配額或其他限制,你對經濟的認識一定很有限,也不知道核心問題是什麽,因爲你所打擊的是總需求–經濟的支柱;你在人爲的製造需求荒。

面對任何問題,你第一件要做的是想想清楚問題是如何形成,弄清問題的脈絡才能想出有效的對策。你所需要的是知識和思考方法,要用方法去想問題。而不是先定下結論,再去找方法附和你的立場。

(說夠了不想再多說,但什麽叫「那一部份的收入(Y2 – Y3)便是因為排擠效果被排走了」?Y3是他所畫的IS-LM綫的均衡點,哪來什麽排擠?我不相信路邊政策組這位作者讀過經濟學。)

原文刊於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