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民主派聯署譴責《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主席葉劉淑儀

$
0
0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 1 號
立法會綜合大樓
《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主席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主席:

聯署譴責

立法會《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 2 月 23 日舉行第二次會議,然而,作為委員會主席的 閣下,才剛主持會議兩次,已處處為官員擋駕護航,阻撓民主派議員尖銳的提問,並且用種種手法包括不合理地限制議員發問時間與次數、縱容政策局官員「搶答」原應由律政司司長回答的法律問題等,不單破壞議會慣例,亦破壞法案委員會主席應有的公正持平角色;而閣下本身亦無履行立會議員監察政府、認真審議法案的職責。

事實上, 閣下在未正出任法案委員會主席前,已經表示希望在今年夏天立法會休會前通過草案,一早已為法案委員會討論時間設限。政府至今仍未能為「一地兩檢」安排提供穩妥的法律基礎,若法案委員會為配合政府,怱怱設時限迫議員表決,最終引發司法挑戰,不單影響通車時間,更有可能觸發憲制危機,作為法案委員會主席的 閣下必須負上政治責任!

在沒有諮詢議員的情況下, 閣下於 2 月 23 日的會議更突然將議員的提問時間,由原本的 5 分鐘縮短至 4 分鐘,甚至聲言會進一步縮短議員提問時間至 3 分鐘,而有關做法亦極之不恰當及不尊重,令議員無法有足夠時間提問,協助政府速戰速決,這亦印證民主派當初反對閣下當主席,是基於閣下身兼行政會議成員,質疑閣下偏幫政府的憂慮是實在的。我們強調法案委員會不應設定任何完結時限,妨礙議員審議法例的工作。

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現向 閣下提出嚴正聲明,譴責 閣下以上種種不當做法,並請 閣下遵守《主席手冊》第一章「指導原則」中對主席的兩項要求,包括如在處理某事項時沒有相關條文規定或慣例可循,主席應徵詢事務委員會的意見,以決定採取甚麼行動;以及主席應公正無私地履行職責。否則, 閣下不適合繼續擔當這個委員會的主席。

立法會議員
陳淑莊 楊岳橋 郭榮鏗 郭家麒 譚文豪
莫乃光 梁繼昌 梁耀忠 陳志全 邵家臻
毛孟靜 朱凱迪 葉建源 張超雄 李國麟
黃碧雲 涂謹申 林卓廷 胡志偉 尹兆堅
鄺俊宇 許智峯


新正頭開年飯有感

$
0
0

不久前,從社交媒體看到一條國內的視頻,主持人認為一個國家發達與否,可從三方面判斷:第一,不計成本,為弱者付出。在發達國家,強者為弱者埋單,相反,便是社會不發達的表現。第二及三分別是為細節付出及為未來付出。主持人以乾淨的公廁及教育為例子。在一個用制度去驅趕低收入人口的社會,有人大聲指出發達國家的準則之一是對弱勢的關顧,叫人見到人還是有希望。

可是一個地方是否有關懷弱勢的文化是日積月累的。政府、企業會否真金白銀去幫助老人、兒童及其他有需要人事與該社會價值觀密不可分。即是社會每多一個有愛心的人,弱勢得到照顧的機會便加多一點。

個人作為公民,要政府問責,即使今時今日的香港,市民的政治權利被嚴重侵蝕。個人亦可以用消費者行為要求企業有社會責任。在美國,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後,要求管制槍械的人用消費者力量,要求各大公司與年年花巨資支持反對管制槍械的政治人物的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割席。與NRA割席的公司包括兩大航空公司,聯合和達美。在香港,萬寧的行政總財在網民洗版後,公開向清潔婆婆道歉,以平息市民對婆婆被萬寧職員指控偷印花而引起的憤怒。

foto2

市民有愛心,社會便有關懷弱勢的氛圍,不是每次都要有不幸事件才迫使企業去關懷弱勢。這個農曆新年,大家樂與社聯合作,為1500位老人家搞開年飯。這個名為「區區開年飯」的活動,由社聯安排老人家,低收入家庭及長期義工等去大家樂食盆菜開年。為方便市民及避免標籤效應,食開年飯的地方是各區的大家樂,情況與市民平日去連鎖快餐店食下午茶、食飯無異。

曾經有朋友對筆者表示「做節是一件非常階級的事」。朋友的感想聽似嚴苛,但想深一層,為口奔馳,過年過節都要開工,哪有時間與家人做節、開年。過年過節,食品特別貴。節慶其實是低收入家庭特別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在佳節期間對弱勢的關懷變得特別重要。

假如一個社會文明與否還包括對節目主持人口中的對細節的重要及對未來的投資,筆者希望大型連鎖快餐店可以為社會做更多,包括對食物安全的重視及對地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過去三份財政預算案,政府派咗幾多錢畀有錢人?

$
0
0

財政司司長即將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庫房嚴重水浸,最近社會激烈討論應否全民派錢,部份反對全民平等派錢的人士表示,應該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身上。但奇怪的是,這批人士大多數都同時主張退稅、退差餉,究竟他們是否知道退稅、退差餉這些所謂的「紓緩措施」,其實是「濟富」政策、會加劇貧富懸殊?本文將會為大家介紹最近三份的財政預算案,香港政府是怎樣「劫貧濟富」。

寬減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

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1
表格來源: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2
表格來源: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 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3
表格來源: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看完以上三個表格,你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收入越高,獲派的「糖」越多!假如你的應評稅入息為120,001元至200,000元,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裡面,總共獲「派糖」平均2,020元;假如你的應評稅入息為900,000元以上,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裡面,總共獲「派糖」平均近6萬元!越有錢的人獲派越多糖,有助縮窄貧富差距嗎?

另外,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香港的工作人口有382萬人,但上述表格顯示出能夠受惠的人其實只有大約190萬,即是說有近一半工作人口其實都不能受惠,因為他們是最基層的工人,本身就不用交稅!

寬減利得稅

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 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4
表格來源: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 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5
表格來源: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寬減 75%,每宗個案以 20,000 元為上限

6
表格來源: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香港的利得稅不是累進制,未能夠體現能者多付和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ty)的原則。而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的寬免利得稅,最大的益得者是大財團,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分公司和子公司,那些稅款寬減額加起來便非常龐大,再次反映出越有錢的人就獲得越多糖,十分奇怪。

寬減差餉

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寬免2015/16年度首兩季的差餉,以每戶每季2,500元為上限

7
表格來源: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寬免2016/17年度四季的差餉,以每戶每季1,000元為上限

8
表格來源: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寬免2017/18年度四季的差餉,以每戶每季1,000元為上限

9
表格來源: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補編」

屋越大,糖越大,單位越多,糖越多,大財團、大業主成為了最受惠的組群,因為他們擁有大量非住宅物業,例如舖位和寫字樓,所獲得的糖異常巨大。

在2016/17年度,獲得最高差餉寬免額的首10位差餉繳納人,合共擁有39,865個物業,合共獲派1.24億元。這項措施完全是向大財團、大業主派錢!(來源

寫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基層組群獲派多少糖呢?

以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為例,政府向領取社會保障的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一個月的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額外開支約35億元。此外,就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亦作出相若的安排,額外開支約1億元。不過,政府在寬減薪俸稅、利得稅和差餉上,開支為292億!

由此可見,過去三年,社會上較富有的人士獲派越多糖,但他們是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士嗎?這種紓困措施,能夠縮窄貧富差距嗎?

經濟學者沒說的話

$
0
0

有傳媒比較過二十年來九巴車長的工資,得出不增反減的結論。朋友慨嘆,待遇比20年前變差的,還有其他很多行業。我想,除了九巴這種賺到盡的無良僱主要負責外,科技急速發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智能手機普及化,多個傳統行業的結構和生態大變,便令不少人諸如傳媒工作者的收入有減無加。

叧有一個原因,香港的主流經濟學者——一班喜歡套用經濟理論解釋社會現象兼推銷放任市場政策的人——很少談及。那就是十年前金融海嘯的後遺症。為了挽救如此巨大的經濟危機,多國政府採取超乎尋常的放水手段,所謂量化寛鬆,狂印鈔票去救市。無奈這些錢很多也流入房產和金融市場,使樓市和股市屢創新高。無持有物業,無買岩股票,就無法對沖物價持續上升的影響。人工縱有增加,也追不上生活指數的飆升,即變相減人工。換言之,一般人生活質素下降,相當大程度上,是為了替當年華爾街金融大鱷所作的惡埋單。大家仍在償還十年前次貸危機欠下的債。

香港人的生活尤其艱難,是因為香港有世上最大程度的經濟自由,而這些自由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所以,領展有自由趕走任何租戶,租戶有錢亦無法租到鋪位服務市民。另外,領展更迫租戶簽下不平等條約,合約訂明租戶每月的生意額若高於某金額,須按比例繳交「分成」租金——當然,在經濟學者眼中,租戶完全有自由不租。領展以外還有其他選擇嘛!

但真的是這樣子嗎?在地產市場,大地主同樣呼風喚雨,小租戶的權益一樣得不到保障,捱貴租便只有羊毛出在羊身上。偏偏香港沒有租管多年,亦沒有保障/促進社區經濟的相關法例,每次舊區重建都等於小店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消失。經濟學者無視這些可悲的事實,照舊大力推銷所謂自由市場措施,反對(近乎) 任何形式的規管。客觀效果上,就是讓金融海融的禍害一層一層的擴散開去,而受影響的程度,便取決於有多少磚頭,而非個人有幾努力,有幾本事。

十年前,金融海嘯爆發後,英女皇到訪倫敦經濟學院,向在場的經濟學者問道:「How come nobody could foresee it?」叫在場的經濟學者目瞪口呆。經濟學者之所以語塞,除了因為他們沒有水晶球外,更因為金融海嘯的殺傷力如此巨大,源於美國聯儲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的去規管化政策。格是放任市場主義(通常將GDP和自由市場掛嘴邉,鼓吹減稅、公共資產私有化,反對加稅、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等)的忠實支持者。他不肯嚴厲監管衍生工具,最終導致金融海嘯,及後在國會聽證會上不得不承認自由市場有缺陷,同意加強監管。奉放任市場為圭臬的經濟學者,當然不願重提舊事,倒自己米。

浸大工會主席黃偉國不獲續約 批校方嘔心、不公

$
0
0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曾於浸大普通話畢業試風波公開支持學生,身兼浸大教職員工會主席、浸大民選校董的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收到校方通知不獲續約。已在浸大任教8年的黃偉國早前申請由屬「學術職員」的助理教授,轉為屬「教學職員」的高級講師,校方今日(2月26日)通知他,申請不獲學院檢討委員會(Faculty Review Panel)批准,同時委員會亦決定不會與他續約,他的任期將於今年8月底結束。黃偉國向獨媒表示,對校方決定「不意外」,認為自己是管理層的眼中釘,並以「嘔心(ugly)」形容校方做法。

28276560_10159972904440655_3330237875897272100_n
(受訪者提供圖片)

黃偉國:新續約準則聞所未聞 委員會不公正

黃偉國指,上星期浸大社會科學院院長貝力行(Adrian Bailey)相約他今天通知其續約結果。今日貝力行、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系主任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與黃偉國三人會面,黃被通知不獲續約。他指,貝力行曾解釋指今年要求較以往高,要有出色的教學水平(outstanding teaching)才能續約。黃偉國形容說法「聞所未聞」,而他感覺系主任高敬文對他不獲續約的決定感詫異,系主任的角色只是報告黃偉國工作表現,無份參與決定。

但黃對決定感到「不意外」,認為委員會的成員只按個人判斷決定教職員續約事宜,有人或不喜歡他的政治立場,或對他的工會主席身份反感,透過委員會「整死」他。他指這些判斷都基於他曾參與類似委員會,見過有委員並不客觀審視每個個案,而是以主觀觀感定教職員「生死」。他形容委員會「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感覺浸大想自己盡快離開。

認為粗口手勢相事件影響決定 感被錢大康討厭

本月初,有署名為浸大校董楊寶玲的人士,於校內民主牆張貼一張黃偉國豎中指的照片,附批評指「粗口校董點只一個咁少」,以回應當時浸大候選學生會批評另一校董王凱峰曾於WhatsApp群組以粗言批評學生。黃偉國當時回應指圖片為私人相片。被問及是否認為事件與自己不獲續約有關,他指「話無關係就假」,亦認為有關決定與自己為工會主席,以及在普通話畢業試事件中支持學生有關。

早於2016年,黃偉國與浸大續約時亦曾觸礁,當時校方由過往每次續約3年縮至1年,黃曾去信要求浸大校長錢大康解釋,錢當時回應指向同事審核黃的情況,因為其「差劣的學術工作」,只建議給予1年合約。黃偉國直指錢大康討厭他,形容要量度錢大康對自己的痛恨程度應有「7/10分」。黃指會要求索取自己的評核報告,再向校方發信查詢不續約原因。

杜耀明:決定荒謬 質疑製造寒蟬效應

浸大教職員工會發言人杜耀明直斥決定荒謬,形容為「謀殺」。他指校方有說法稱,教職員在特定年期內未能升職就需離職的「up or out」政策,但政策從未在校董會通過,本學年亦曾諮詢過有關政策只適用於新同事,理應與黃偉國無關,現時感覺限制似為黃偉國「度身訂造」。杜形容情況荒謬,指黃偉國申請兩次要求由學術轉至教學範疇續約都被拒絕,卻欠缺適當理由,是行政失當。他同時批評錢大康在數次續約風波中都「抵賴」,屬於失職。他認為校方決定與黃偉國的工會主席身份有關,態度決絕。杜耀明認為工會一向就校政及人事任命的發言「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質疑校方針對工會製造寒蟬效應,圖嚇怕發聲的教職員。杜耀明指工會會繼續發聲,就事件亦會繼續商討行動以捍衛教員利益。

記者:曾健鋒

不對政府有期望,才期望政府派錢

$
0
0

說真的,在觀念上,我不認為政府向市民平均攤派現金是一種良好的施政行為。但對現在這個政府,又能夠期望甚麼?

要探討政府應否以「分花紅」的方式向市民派發現金,首先要搞清楚公共財政的作用。政府不是商業機構,沒有必要謀取利潤。政府的主要財政目標,是要令政府有足夠的資源來運作,有效執行政府的行政工作及職能,也要推動各項政策、滿足市民的生活及福利需要、解決社會問題,更要為社會的長遠發展作出建設和規劃。政府也可以利用其累積到的財政收入,在社會上進行第二次的分配,以保障市民的福利,縮窄實質收入的差距及改善民生。

因此,簡單地攤派現金,是一個毫無想像力的政府才會做的事。

不要把香港與澳門比較。澳門人口只有幾十萬,澳門是一個產業嚴重失衡的小地方,這不是澳門人的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管治問題。歷史上,澳門被一個海盜式的殖民地政權統治了四百多年,直到1999年殖民地歷史完結那一刻,那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海上殖民地霸主都沒有洗脫其掠奪型的作風。因為這個海盜政權的管治意志鬆弛,澳門在1967年之後,已經開始被那個土匪式的政權高度參與管治,所以在體制上已經長期被土匪化。現在有錢,除了攤派之外,還可以期望他們想像出什麼鳥來?

也不要把香港跟新加坡比較。新加坡那一套向人民派發現金及福利的策略,除了例如是水費回扣那一類基本民生福利之外,其他很多都是十分細緻慎密,而且是要追求多元社會及經濟目標的。例如支援願意多生育的家庭,為年輕一代提早建立中央儲蓄戶口,為長者的醫療保險戶口注資。而且,香港的住屋、醫療體制等各方面的問題,也遠比新加坡複雜,政策規劃上也長期落後。新加坡政府也比香港政府早很多便為人口老化作出準備。更甚者,是在過去很多年,香港政府雖然常常高喊狼來了,卻沒有合理的為一些早已出現的問題作出規劃及政策承擔。香港憑什麼學星加坡一樣向人民派錢?香港又從新加坡那些派錢的策略中學到些什麼?

香港政府一年的財政開支才是五千億元,如果在一個財政年度之內便累積了一千多億財政盈餘,就已經是等於是政府財政開支的三份之一了,而且還有超過二萬億的外匯及財政儲備。但同時,香港這裏又有大量問題仍然未有解決的方案,這可能正好說明政府沒有恰當地扮演好其應有角色。公共財政過度累積,可能反映政府沒有恰當地把公共資源運用在有需要的地方。

在各方面的施政上,特區政府近年經常習慣性地高喊狼來了。經濟的發展是結構性的問題、人口老化是長遠的問題、醫療服務不足是體制的問題、長者及殘障殘疾人士的持續照顧也是問題、幾萬名政府外判合約員工的工作條件長年得不到改善也是問題。但每次當有人提出政策方案的時候,政府就以財政不能長期持續作藉口,拒絕作出長遠的承擔。全民退休保障是如此、院舍發展是如此、一筆過撥款是如此、大專教育的發展及資助也是如此。

公共財政過去十多年差不多年年有盈餘,政府情願選擇年年推出各種一次性的派糖措施,都不願意增加政府的政策及長期財政承擔。也沒有為政府自己不時都高喊的種種問題提出市民受落的改革方案。但因為年年都派糖,所謂「一次過的措施」又彷彿變成了長期的施政行為,把「派糖」變成了「政策」。

而且,只要回顧一下香港過去幾年的所謂「派糖」措施,來來去去都是大同小異,年年燒烟花式地把幾百億元派出去,最大得益的是誰?有幾多香港人覺得生活是改善了?那一些香港的「長遠問題」又解決有幾多?

這一種把「一次過的措施變成了政策」,又把「政策化為一次又一次的措施」的奇怪施政風格,令很多政策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政府也繼續一再高喊狼來了。結果是人口老化繼續是長遠需要處理的問題、老人及長期病患者的生計安排及保障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醫療體制的季節性崩潰變成了慣常出現的問題、安老院及復康院舍的不足及管理問題也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另外一些問題,例如長期照顧保險、社會醫療保險,則長期不會放上政府的施政及政策議程上討論,直到問題打到埋身,政府才好像突然恍然大悟,才又高喊另一隻狼來了。

政府過去這多年,都一再表現不出願意為自己一再反覆強調的各種問題及需要作出長遠的政策及財政承擔。而且,政府過去幾年在很多問題上胡亂花費,也不見得是要照顧市民的意願;很多公共工程項目一次又一次的巨額超支,似乎只是要滿足北京當局的意願。高鐵的工程、建設口岸的開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獎學金等等,政府都未能說服市民是首先針對香港人的需要。就算是所謂重中之重的住屋及土地問題,都要首先照顧那二千多個經常使用高爾夫球場的高端人口的需要。市民還可以對政府有什麼期望?

如果市民不相信政府有這樣的能力及意願,要求直接派錢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就算政府不派錢,也不會把大家都有份的公家錢用在市民願意見到的地方,倒不如就直接派錢算了。但這不是反映了市民對政府的失望及不再抱有期望嗎?

既然政府不見得是施政為民,也不見得能說服市民有什麼長遠的承擔,在政府有大額盈餘的情況下,要求政府直接派錢,便變成最現實、最直接、最實惠,也是最能反映市民對政府的失望情緒的訴求了。

再重申一次,在觀念上,從政策分析角度上看,政府向市民平均攤派現金不是一種良好的施政行為,也是一種最沒有想像力的施政行為。但對於香港現在這個政府,還能希望什麼?

財爺應派錢給「N無」的四大理由

$
0
0

(攝:Alex Leung)

筆者於「派錢同唔派錢之間有好大空間──派給『N無』基層」一文中提議財爺考慮直接派錢給無物業、無入住公屋、無領取綜援的「N無人士」,感謝網民的意見,本文將就前文作出補充,並提出支持派錢予「N無」的四大理由:一. 用得其所;二. 派錢、派糖和長線投資並無衝突,能同步進行;三. 尊重家庭主婦(夫);四. 關愛基金的「N無人士津貼」已遭政府取消。

一・用得其所

全民派錢浪費資源,針對性派錢才符合審慎理財和用得其所的原則,既能表達政府扶貧的誠意,又能展示政府對基層市民的關懷。

建議政府派錢對象要求(整合版):

1. 香港永久居民:年滿十八歲,已在港最少住滿七年,並不包括新移民
2. 三年內通常在港居住 :已移民並長居海外,但仍保留香港永居權的港人不合乎要求
3. 在個人及其公司名下沒有任何在香港的住宅或工商物業 :無物業的市民每月需繳付租金,卻不能受惠於減差餉等派糖措施
4. 一年內沒有入住公屋及領取綜緩
備註:可按需要設寬鬆入息上限,行政上可採用主動申報及抽樣審查。
相對全民派錢,只派基層「N無」 的總支出低很多 (包括派錢金額、行政和審查成本)。

以派$6000為例,設全民派錢和只派「N無」的人均成本分別是$18和$87(根據香港01報道之數據作出的估算,link),以下是粗略估計:

全民派錢總支出:
(6000+18)*700萬=~$421億

只派「N無」總支出:
派$6000(6000+87)*20萬=~$12億

(20萬的合資格領取人數是非常粗略的估計,由於政府網站並無相關數據,筆者參考了關愛基金有近七萬人申領「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下稱N無人士津貼)的數據。由於上述要求較「N無人士津貼」寬鬆,相信合資格又願意申請的「N無」人士會較多。如有錯漏之處,望政府及讀者指證)

二・派錢、派糖和長線投資並無衝突,能同步進行

派錢、派糖和長線投資三者並非完全互相排斥,只要分配得宜,三者能妥善兼顧的。筆者認同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看法:「沒有人會主張政府把錢派光,不去改善服務、投資未來的,認為政府應派錢的人,眼光只集中在政府預算以外的盈餘上。」

「政府資源用來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應該怎麼用、用多少,並不是由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決定,而是由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的。行政長官去年底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了的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的政策措施,涉及多方面,財政預算案便要提供充分資源保證這些政策措施得以落實」。他又認為,政府現在有額外的資源,如果要用來增加推行施政報告以外的某些新措施,當然可以,「但把公帑用在臨時增加的措施上,怎見得一定比派錢更恰當、更有『針對性』?」

除此以外,筆者重申提倡派錢給「N無」的原因,並不是不重視投資未來及做好退休保障,也不是代表不需要派糖給其他市民(估計財案仍會有退稅等多項派糖安排),只是有鑑於「N無」人士一直難以受惠於退稅和免差餉等派糖措施,故建議財爺針對性地直接派錢給這被忽視的一群 。在預期政府有超過1000億盈餘的情況下,撥十多億派錢給「N無」人士一點都不過份,絕對是財爺能力範圍內的事。

三.給主職家庭主婦一份尊重和認同

很多全職家庭主婦(夫)都應能符合上述條件 ,在香港,不少家庭主婦(夫)都是任勞任怨的主職父母,既無薪無酬,又無員工保障,積蓄可能都花在家庭和家人身上,又很難受惠於派糖或各種政府直接補助,他們大多沒能力交稅,但誰敢說他們對社會沒有貢獻?誰敢說他們不值得分到一點社會的經濟成果?而且筆者在前文強調,派錢的其中一個目的把公共財產合理重新分配,並不是誰交稅交得多,誰就分得多。家庭主婦(夫)為家庭付出了勞力,為社會貢獻了價值,卻沒得到實質工資, 因而沒需要交稅(家用不用報稅),本來就是現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模式中的灰色地帶。雖然很多父母只求子女健康成長,未必計較金錢回報,但派錢給他們卻表達了政府和社會的一份認同和關懷。

四.2016年政府取消了關愛基金「 N 無人士津貼」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上文提及的關愛基金「 N 無人士津貼」,即「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已於2016年8月31日截止申請。當初成立「N無人士津貼」的原意正正是為了補政府「派糖」漏洞,讓基層人士均獲派糖。不過政府在去年的預算案縮減了不少紓困措施,亦停止了發放此津貼,然而今年庫房水浸,派錢給「N無人士」是應有之義。

既然政府唔搞投資喺改善民生,就要主張全民派錢?

$
0
0

先旨聲明,全民派錢的方案,其實比不少政策都好。例如與其將盈餘放在未來基金,與其退利得稅、免差餉(這兩項政策的主要受惠者是商家和業主),全民派錢確實是較進步的措施。我無法接受的,是那些大意為「既然政府都不會搞長遠改善民生的措施,倒不如派錢」的說法。

這種說法起碼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近年是否真的沒有長遠對改善民生有利的措施呢?不是!「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即將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算不算有利民生呢?當然,以上三項政策,還是有很多缺陷。但如果以為過往民間組織以至政黨的爭取完全是食白果,那顯然與事實不乎。如沒有幼教界的長期爭取,是否會有今天的這個「唔湯唔水」的所謂「免費」幼稚園教育?如果不是民間一直有呼聲要搞全民養老金,會否有長者生活津貼的出現?政府是否願意多次修改長者生活津貼計劃中的問題?

我無意說特區政府其實做了很多好事。但那種「爭取政府搞好民生總是徒勞無功」的說法,不但是對一直致力爭取基層權益,要求改善公共服務的民眾和團體的一種侮辱,也同時是一種非常「失敗主義」的說法。

第二個問題則更加嚴重:到底為甚麼當政府無法滿足民間有關長遠改善民生的訴求,一下子就要將焦點或者訴求改成全民派錢?雖然長遠改善民生和派錢這兩項主張都牽涉到財富再分配,但嚴格而言,兩者要處理的往往不是同一類型的問題。例如增加資助安老院舍這訴求,它的主要意義不是為了減輕長者(家人)負擔那麼簡單,而是要增加以非牟利原則營運的安老服務。另外,近日工黨提出撥出200億成立「蒲公英藥物基金」以資助罕有病病人的昂貴醫藥費。這個訴求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藥物往往昂貴得連中產階級都難以負擔。換句話說,要幫助不幸的罕有病病人,就要靠政府為他們的醫療權利制訂適當的政策。派錢予他們其實不會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社會上有太多問題不但無法單靠市場去有效解決,而且就算透過派錢改善基層民眾的消費力,問題依然會存在的。所以我們才經常要政府介入公共服務的提供。用「全民派錢」來取代「長遠投放資源改善民生」,因此是極為危險的。這種說法或者想法,完全忽視了大量社會問題要靠集體力量(或者不能靠市場)解決的事實,並有可能會令大眾以為只要提升個人消費力,社會問就會解決。個人消費力的提升當然不是壞事,但既然全民派錢根本就不是處理那些要靠長遠投資才能解決的民生問題,全民派錢這訴求連「袋住先」都稱不上。

簡單一句,主張預算案全民派錢並無問題。但如果此主張是建基於「既然政府都不會搞長遠改善民生的措施」之上,那這種說法就絕對是錯誤而且危險的。


屯荃單車徑 申1.6億建荃灣段 議員憂「爛尾」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在2008年提出貫通新界東西,由馬鞍山經上水、元朗、屯門至荃灣,長逾70公里的單車徑。十年後的今日,僅粉嶺至大埔段落成,斥資8.9億的上水至元朗段則將於2020年啟用。其中屯門至荃灣段引起地區爭議及多番修改設計,仍未有全段通車的時間表。發展局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擬申請1.6億,先進行荃灣段的工程,有議員憂項目為「爛尾」收場,無法接駁至屯門。

螢幕快照 2018-02-27 下午2.50.47
新界單車徑網絡

早於2014年,審計署報告便批評「新界單車徑網絡」未能按目標時間完工,亦沒有推行時間表。屯門至荃灣段方面,當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亦指會按照「先易後難方式」推展。該段目前分為四階段,分別為今次向立法會申請撥款1.6億的荃灣灣景花園至海濱花園的「前期工程」,以及灣景花園至汀九的「第一階段」、掃管笏至屯門的「第二階段甲」及汀九至掃管笏的「第二階段乙」。

螢幕快照 2018-02-27 下午3.36.56

根據當局2016年提交屯門區議會的文件,「第一階段」部份行人路闊度不足的路段,會沿海加建單車橋,其中最困難的「第二階段乙」,深井居民憂沿海單車橋會帶來滋擾。2017年11月,當局亦由屯門區議會交代「第二階段甲」進展,期望能優先推行。

今次發展局向立法會申請1.6億的「前期工程」,僅在荃灣區內連接灣景花園及海濱花園。鄉議局劉業強提到,全段單車徑遇上阻濟,包括未有足夠位置及居民反對,質疑最終會否「爛尾」,不能接駁至屯門。

螢幕快照 2018-02-27 下午2.44.11

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福耀重申荃灣單車徑接駁至屯門是其目標,承認在不同段落有實地限制及地區意見。

民主黨林卓廷歡迎政府盡量接駁單車徑,期望能增加更多飲水機。他又提到單車徑部份落斜及轉位位置有危險。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副處長方學誠回應稱飲水機會與康文署商討,至於單車徑安全問題,署方稱運輸署已進行研究,設計單車徑時會加闊部份單車徑及增加指示。

螢幕快照 2018-02-27 下午2.51.14
荃灣段「前期工程」

民主黨許智峯質疑,單車徑的設計未有考慮運輸需求,提廣短途接駁。公民黨郭家麒認為單車徑造價愈來愈貴,他又指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稱政府場地不出售樽裝水,對當局指是否設立飲水機要與康文署商討的回應感失望,要求每一百米設立飲水機。至於造價問題,署方指工程範圍須增設廁所及改建行人天橋新增升降機,故造價較高。

香港人響邊出世

$
0
0

1. 大家讀香港歷史都知道,除了少數原居民之外,香港人主體就是一班逃避共產黨的人及其後代。但係當中有幾多人係香港出世,又有幾多人唔係呢?呢條問題可以好容易響人口普查得到答案,也可以順道回應很多坊間似是而非的講法。

2. 首先,拉勻全香港計,扣除外籍家務工之後,有31%的香港人在中國內地出生,香港出生的則有64%。淨低的,有67,612人在澳門出生,18,144人在台灣出生,23,300人在英國出生,其他地方就有268,280人。計年齡,70歲以上的有過半在中國內地出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是第69年。

3. 同樣睇年齡,可以見到中國內地出生在未成年人之間的比例上遠低於成年人。這點和其他人口普查的數據吻合,雖然可能和大家的想像有點距離,畢竟我們常常會聽到什麼小學都是個個說普通話的坊間流言。我嘗試為此尋找其他解釋,但發現這些解釋都不足以完全說明差距。舉個例,人口普查只包括在香港居住的人口,在深圳每天跨境來港的就沒有計算在內,可能大家見到的其實是跨境學童。不過,即使把跨境學童的三萬人都算進去,5至19歲這一年齡段「來自內地」的比例只會由14%增加到不足18%,仍遠低於全港水平的31%。

4. 另一個可能,是所謂的「香港出生」其實也包括了很多「雙非」。「雙非」最盛行的時間是2011年,如果這些孩子全部都來香港的話,可佔同齡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們不知道實際來港的數字為何,但可以作一些合理堆算。這些孩子現在已經讀小學了,如果他們住在香港的話很可能以「香港出生然後回到中國內地,到了入學年齡才再來香港居住」的方式出現。查看5-9歲這一段香港出生的小朋友,當中在香港只住了不足4年的人數不足一萬,僅佔全港同齡兒童的3.5%。這樣看來,如果有很多「雙非」正在香港讀書的話,他們應該住在深圳而不是香港,而上面跨境學童那條數已經包括了他們。(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再過幾年會有更多到時相對年長的「雙非」會來港。「雙非」恐怕是九七以來香港最錯的一個政策,沒有之一。)

5. 順帶一提,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數據,香港的年輕人當中只有0.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同一年齡段中國內地出生的比例有兩成。兩組數據放在一起理解,邏輯上唯一的解釋就是絕大多數中國內地出生的年輕人來到香港之後,都沒有再首先認為自是一個中國人。同樣指向融合的數據,在人口普查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例如看中國內地出生的,在5-9歲這一年齡段當中不會說廣州話的,只佔5.7%。到了15-19歲,更跌到1.5%。要說中國內地出生而又不會說廣州話的,以25-29歲這一年齡段最多,有6,224人,估計應是內地生和內地專才了。講開又講,不計外籍家務工,全香港仍有223,704人不會說廣州話,當中69,201人於中國內地出生,其他主要來自世界各地。

6. 說遠了,讓我很簡單的在這兒總結一句:就算把跨境學童和「雙非」都算進去,未成年人當中「來自內地」的比例仍然比香港整體要低啊。所以,坊間有說法稱派錢給學生就等於派錢給新移民的說法,恐怕和數據不乎呢。

7. 不過講開派錢,相對於退稅和差餉,我寧願派錢囉(利申:有交稅、業主)。

想到大灣區居住應該要三思

$
0
0

政府新聞處圖片

星期日,無線電視開始了一個節目,是詳細講述大灣區的發展,據講會做七集。公道一點講,這個節目所講都是事實。也有可能就因為各方面發展,是會超越東京和紐約兩大灣區,相信,若以節目中發展順利,是有可能,不過,我仍然對此說是有所保留。

一直以來,我每次到大陸的時候,都會留意一些地區的發展,剛好就看過大灣區部份地區,給我印象就是充滿著「鬼城」,可能我不太熟悉大陸的樓房市場,所以,我覺得是想給香港人到這些地區置業,香港的官員和建制派議員都有講過,更有建制派政黨主席提議建「香港村」,相信也不是夢,只要交通適合的話,也許會有香港人感興趣。

曾經和很多朋友傾過,他們都認為可行,但又是那一句,他們像我一樣,香港有物業,一定不考慮,可能他們認為是財路,好大機會是未來投資項目,這個就不得而知。從電視節目,我就感覺到,香港的地產商,公共事業,銀行和醫院等,都會搬到這些地區,又或者和香港作連接,這個和當初盛行港售大陸樓盤時差不多。

很多在大陸經商的朋友都批評我,更指我反共去到反智,並指我很多時都抹黑大陸,當我要求他們提出指那方面,原來只是大家所看到的層次和個人背景不同所致。我舉一個實例,我有一位在香港經商又認識左好多年的朋友,他和我年紀差不多,他在香港從來都未到過公家醫院,就算試過交通意外,一天就轉到養和,他自出娘胎就是如此,所以,他對於香港醫療是另有一個說法。我的意思是,你若果是港商,你怎會知道香港或者大陸基層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呢?

朋友指我抹黑一樣,原來,他們是港商,也用得起錢,和一般大陸人看醫生或者生活是不一樣,所以,當我告訴和解釋了之後,大家都明白到,是階級和層次的問題。因此,有建制派政黨人士就提倡香港人拿大陸身份證,可能這個是較為容是融合。更認為當港珠澳大橋落成之後,香港人可以遷到珠海居住,因為珠海是大陸宜居城市之一,樓價是香港的一半或更低,而我在之前提到珠海就是這個原因,只是浪費點時間就可以解決居住問題,說來容易,又似合理。

我又想再舉一個例子和大家分享,應該有朋友看過,也來看多一次;話說有兩位老人家,2014年從加拿大回到中山故鄉定居,並想在這個地方養老,但住了半年就要求兒子,即是我的朋友接他們回加拿大生活。這位老友是很多年前就移民了加拿大,到2014年中,父母希望回廣東中山故鄉養老,因為加拿大政府對於退休人士是很優待,還會將每個月的退休金匯到老人家戶口,兩老留在中山是足夠。

兩老要離開中山回加拿大的覺得是人情和以前不同。當兩老長住之後,發覺同鄉的人很現實,處處都是計算金錢,實在是沒有太多的金錢帶回去,主要他們在加拿大過慣了平淡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花費,因此,對一些應酬是可以應付,但時間久了(雖然是幾個月),那些親人的態度都變了。兩老反而覺得在加拿大還好,起碼有真正的親人。

再來就是治安問題,兩老覺得治安很不理想,晚上想出街或者到公園走走,大陸親友都不贊成,主要是治安問題,然而兩老更親眼見到有人搶手機。他們覺得,如此富有的國家,怎麼會有人搶手機,地點還是在中山市的旺區。另外就是醫療問題,由於他們是華僑,看病是要自負的,也想買保險,但不受理(沒有詳細問),可能是不適應空氣變化,都常常鼻敏感。父親更懷疑肺炎。曾送入醫院,更說了染上了一個嚴重病症,又需要詳細檢查等。

老友在2015年初,事隔多月到了中山,和父親找了醫療那條數,還將房子都交托親友,相信應該是放棄,詳情他不願意告知,回到港後,他和父親到了浸會醫院作了身體檢驗,證實是感冒導致腸胃炎,休息了一晚,好了很多,他也帶他到浸會覆診。休息了兩二天之後,就回加拿大。

從這個故事,香港人就是香港人,和大陸人的各方面是有所不同,說真,大陸廣東省一帶的居住真的很好,樓價都比香港平,這是硬件,但軟件就是醫療,教育和法律,相信想上大陸生活的朋友,真的要三思。

但從電視節目知道,以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大家覺得是不是呢?從以往在港售大陸樓盤時的宣傳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科技和高端工業發展,看來這個是想吸引香港的年輕人北上就業,但大家又不要忘記,每年大陸是有數以百萬計的本科生畢業,大家猜猜,香港年輕人有能力加入競爭嗎?還有就是,香港人沒有了開放的網絡世界,可以生存嗎?不過,將會有人指我以偏概全,這個不要緊,也想有能和在識之士提點。

高鐵視察奇聞一:也許是世上最複雜的邊界

$
0
0

立法會一地兩檢法案委員會今日視察廣深港高鐵總站,港鐵安排議員模擬遊客日後的路徑,來往「香港口岸區」和站內的「中國內地口岸區」。港鐵做戲做全套,在中港兩區的分界線貼了膠紙,大字標明。保皇派議員完事後紛紛向記者說,中港分界「好清楚,一定唔會搞錯」。

事實剛剛相反。

保皇派議員搞錯了自己的身份,我們不是遊客,是立法會議員,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的核心,是在高鐵站內劃出一條也許是世上最複雜的邊界。圖中的幼紅線是高鐵站B3層的中港邊界,它是依高鐵站的建築圖則而定,經過曲折的房間、車站後勤用地、無數秘道,而議員們今日只是檢視了這條邊界的不足1%!

這1%的邊界很清楚,但港鐵完全隱藏了其餘99%邊界,以及當中隱藏的暗門及保安漏洞﹝即係強力部門運走李波嗰啲﹞。

我們的責任不是扮遊客做啦啦隊,而是仔細檢視整條邊界及提出可能涉及的危險。一小時考察才看到當中的1%,看來立法會要一個月才能視察完成。

但首先港鐵和政府要交出完整的建築圖則,我們方可按圖索驥。

套丁產業的最後探戈

$
0
0

上月我們本土研究社的研究報告公佈發現有近萬間疑似套丁屋苑,當中有40個證實套丁個案已屬「斷正」。最新消息指地政總署已經將有關個案轉交檢控部門調查,即代表未來法庭很可能會出現愈來愈多的套丁檢控個案。

試想想,如果再多幾單類似「沙田套丁案」的集體套丁訴訟,直接控告村長、鄉郊地產利益,以及很多自以為無辜賣丁的原居民,將會對日後的套丁行為具有持續的震懾力。這亦會導致到未來守法的原居民從此都不會透過賣丁套現,因為一旦參與套丁,他們將需要在一段很長時間承擔被調查檢控的風險。丁可賣斷,法律責任將永無止斷。

套丁產業與一般地產發展的資本累積模式是有所不同的。根據研究報告的分析,雖然過程中可獲上十倍的利潤,但投資周轉期特別長 (不少套丁屋苑往往牽涉上十年),也受制於物理(biological)及地理(geographical)限制,要等待儲蓄足夠男丁套在丁地上,更受制於鄉村地界、環境地形及位置地區,過程中也會受各種不穩定因素影響,如男丁過身、民事訴訟等。多年來鄉事力量不斷嘗試突破村界規範、行套丁生意的集團暗中建立「丁權儲備庫」等,如果未來再加上刑事法律成本,將是一盤愈來愈難經營的生意。當然,這取決於檢控部門是否真正付諸行動,將這些明顯不過的套丁個案放上法庭。

在套丁研究報告出台後,我們發現不少新界鄉紳都已比起所有人及早發現這個累積問題。看他們在套丁報告發佈後的反應,除了傳統新界鄉紳利益代表的保守立場,你會發現他們不同利益板塊已表達了有幾種不同的丁屋立場,有些甚至會反過來認為丁屋政策已成土地發展的限制,暗示套丁這門地產事業將是明日黃花,如有新的利益交換 (如開放丁地進行直接土地發展等),其實部分鄉紳集團是可以放棄的。

我們希望創造一種新的社會介入方式,透過民間研究推進各種社會政策改革,是項套丁研究展示了一種真實發生互動與轉變的可能,令多年來停滯不前卻又路人皆見的問題向前推進。當套丁問題被一定程度的抑制後,一份民間版本後丁屋政策的鄉郊想像,將在今年年底審理丁屋違憲的官司變得更為重要。要在丁屋政策被法理挑戰成功之前,提出到一套新界鄉郊用地的規劃願景與論述,才能有效阻止另一場類似1972年丁屋政策的新官鄉共謀,以另一種形式瓜分新界土地利益。

君之財名之有道 ──香港人如何看待與稱呼財政預算案「派錢」措施是好

$
0
0

文:羅依(港語學發言人)

依法天王治不臣,共和一夢斷紅塵。百秋容易風無力,春雨替工愁煞人。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三號,《財政預算案》發布會前五日,驟雨。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共軍冒雨入城「解放」我城,二十年喇,本港落得今時今日咁嘅田地──車公有云「寸土原來一寸金」──貧無立錐,本地人冇埞企,舉手投降又唔係、拱手求饒又唔係,不在話下。特首袋五千萬、律政司僭建、逃稅、行騙,以一個「不審」始、以另一個「不審」終,暗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盧寵茂教授中國邏輯、鐵醫「風骨」,罰任期做好做滿;大學生有講粗口冇講粗口,唔理點都好/無論如何/總之勒令佢哋停哂學先,年十三晚再審、農曆新年候判……刑罰不中之中,又見「最中」,充滿中國特色。假如陳茂波司長愛港人十二分基督精神,不讓耶律德光皇帝對漢人一腔菩薩心腸,竟問及「百姓如何救得」、「為政子將奚先」,至聖先師必答:「必也正名乎!」

然則司尊份功課,除卻了「派錢」,仲有咩章節,值得公眾正眼?冇。基建奉旨超支、盈餘循例低估,數還數寫《預算案》,年復年所謂何事?正是齊澤克( Slavoj Žižek )夫子所云:「明知所作所為,惟務虛幻,但佢哋照做( they know that, in their activity, they are following an illusion, but still, they are doing it )。」大人滿紙荒唐言,草民一殼辛酸淚。吸乾吸淨市民血汗啲妖孽,何必大白象──譬如蠶食公帑八百四十四億二千萬港圓嗰壇,中間一個豬鼻,西九站左右獠牙,象封豨;上面一道聖旨,深港路首尾赤地,象長蛇。率獸食人,如何抵賴?陳帆局長話「多一個選擇」喎,耳熟能詳;至於交稅唔交稅、守法唔守法,可由不得香港人「多一個選擇」──除非看倌同徐麗泰「如果你係唔信,覺得內地政府隨時想破壞『一國兩制』,如果你係咁諗,最好方法係離開香港」、鄭若驊「市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乘搭高鐵、進入內地口岸區,繼而進入內地各個省市,呢個安排係冇將內地嘅法律呢強制施加喺所有香港人,或者任何香港人」、林奮強「唔好喺香港住囉,唔好喺香港發展囉」,一般見識。

孫中山先生呢,就返翠亨村問過鄉親父老:「一個政府應該替人民管理種種事情。百姓每年交咗稅,應該見到政府所造啲學校、橋樑、馬路。但天子替你哋做過啲乜嘢呢?」九龍皇帝曾諱灶財陛下駕崩十年,香港地自以為天子者,倒有增無減──騎喺香港人頭上啲「天子」,又替我哋做過啲乜嘢呢?有「天子」營建港珠澳大橋、第三條跑道,有「天子」讚揚「海豚係聰明生物,相信施工期間海豚會避開滋擾性區域,工程後會重返附近水域」,又有「天子」踐踏白海豚遺像留影,笑個不亦樂乎……正是:「春生秋殺,無所不可。」聽佢噏「天堂已經預咗個位畀我」、「上帝叫我辭職參選」,誠非戲言,實屬君權神授論。老百姓毋須「天子」拍拍腦袋諗出嚟啲千億鐵路、千億跑道、千億大橋,敬謝不敏,「天子」只會重申:「希望為市民、旅客,提供多一個選擇。」「市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乘搭高鐵。」「唔好喺香港住囉!唔好喺香港發展囉!」市民所急、市民所想,中文大學醫學院陳家亮院長威爾斯親王醫院所見,「慘不忍睹」之殘年急景,多得奢談「獅子山精神」曾俊華司長、同是「醫者父母心」高永文局長,任內大筆削奪公營醫療預算每年五億元,雪上加霜。〇三年 SARS 之難,觀乎流行曲線( epidemic curve ),全城陷入無政府狀態,病例一千七百五十五、死者二百九十九。時任衛生署長馮富珍拒君、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諱疾,官至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特區政府不能問;廖秀冬局長抗疫有功,歷屆「班子」不能用,勳位止於金紫荊星章。是以庫房一分一毫一涓一滴,均為政府虧欠市民之歷史債務──何「派錢」之有?中文曰「回水」,英語曰「 refund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有人問:「以德報怨,好唔好?」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意退款收訖,不宜心懷謝忱──正如章詒和老師有感江青參政,日記寫下一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判徒刑二十年;十年冤獄,「無罪釋放」告終,佢亦何所思?「宣讀時,我無喜無悲;宣讀後,我面對一紙裁定書和滿屋子公檢法,拒不說『感謝政府感謝黨』之類的話。因為我覺得是政府和黨長期虧待了我,有什麼可感激的?」冇。港府與共黨,過去長期虧待、充份虧待我哋,有乜好感激?將來仍要長期虧待、充分虧待我哋──有乜好感激?

《一九八四》有云:「君不見新語個宏旨盡在收窄思想範圍?最終,我哋會名副其實咁將思想犯罪變得不可能,因為到時再冇詞彙可以表達佢喇。( Don’t you see that the whole aim of Newspeak is to narrow the range of thought? In the end we shall make thoughtcrime literally impossible, because there will be no words in which to express it. )」必也正名,有助我哋認清、數清、記清壞人如何虧待我哋。梁振英語人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第三句深得其管治風格、精神面貌,第四句足證佢唔信唯物論,並非真.共產主義者;首聯之意,則未嘗不在告誡官員議員公務員,薪酬福利津貼,件件取之於民,唔似得 UGL 私人醒佢嗰四百萬英鎊喲。次女齊昕,幼承庭訓,亦嘗言:「呢條靚靚頸鍊喺連卡佛買㗎(係呀,你啲香港納稅人資助我㗎!!我所有靚鞋靚裙靚包包都係!!多謝哂!!!!)〔 This is actually a beautiful necklace bought at Lane Crawford (yes- funded by all you Hong Kong taxpayers!! So are all my beautiful shoes and dresses and clutches!! Thank you so much!!!!) 〕。」可知碩鼠食每一粒黍、家奴守每一筆財、政府使每一分錢,莫非公帑、稅金、民脂民膏,「政府錢」從不存在。

由是觀之,嫌「亞洲最優秀的警隊」一語過謙、自命「世界上最精銳的警隊之一」一隊執法人員,愛國團體既搖旗、撐警人士復助威,金鐘上膛有恃、旺角舉槍無忌,必欲殺市民、斃學生而後快──敢情忘記咗自己係公僕、手上致命武力並非指住「暴徒」或「示威者」,其實瞄準納稅人、社會未來主人翁。直到朗豪夜市有良民同小販懸掛「買賣雙方 衛生齊擔當」橫額,方才喚醒在場警務人員「服務市民」之心,告以「有勢力、有陀地唔滿意」,喝令拆除──全賴新界社團聯會梁志祥,溫馨提示在先:「黑社會都係市民一部份。」香港警察臣事新義安,即是「服務市民」,可謂法治新常態、江湖新秩序。又有一種公僕,一樣善忘,新民黨區議員陳家珮稱為 DQ 主任;疑為「盛名」所累,忘乎所以,肆意剝奪起主子被選舉權與選舉權來……上述「新」字頭社團與政黨,深諳名教、直咇真話,殊堪其他紅色政客、社團中人,觀摩學習。

特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恕難盡錄。梁任公集龔定盦《己亥雜詩》句,得兩楹曰:「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華胥國神遊,但願鄭班子下個財政年度,休再慷港人之慨,「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泛彼龍舟,入人清夢。試看歷年《預算案》,巧立多少項目,名為「撥款」,實則暴殄天物、付諸東流、倒錢落海,「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例如「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〇〇年香港教育學院何國祥教授邀請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中華基督教會青年會中學、閩僑第二小學下午校、油麻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東華三院王士心小學上午校及培道學校試驗,證實普教中學生「中文科成績未見提高,甚至有略遜的感覺」;此後六年間,教育統籌局則「發現初小生用『普教中』的語文能力稍勝,高小時則兩者的語文能力差不多,可是採用『普教中』的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卻輸了許多」;〇三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檢討總結報告》亦承認「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〇八年至一四年,卻動用語文基金二億二千五百萬,誘使一百六十家中小學「以普教中」;一三年《預算案》,竟追加另外五十億與該基金,以備「普教中」不時之需──幫香港倒米、貼錢買難受矣,未聞「撥款」也。無怪乎孔夫子佢老人家,念茲在茲──必也正名乎?必也正名乎!

(二〇一八立法會補選香港島地方選區候選人另有區諾軒、伍廸希、任亮憲。)

高鐵視察奇聞二:立體邊界

$
0
0

再提提,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不是管高鐵營運,而是要在西九龍站內定一條新的中港邊界,然後指明哪些是中國司法管轄區,哪些是香港司法管轄區,哪些是在中國司法管轄區裏繼續用香港法例處理的「保留事項」。

在紙上拗一地兩檢有否違反《基本法》已經相當複雜,當來到西九龍高鐵站現場時,就更加感受到強權的荒謬和任意(或曰想像力)。

高鐵站內的中港邊界,如上一個帖文所述,第一個特點是沿着建築圖則走,而至今市民和立法會都不知道整條邊界的細節;第二個特點是邊界和建築物一樣,是3D立體的,圖右人站的地方是B3層中國司法管轄區,但頭頂上的「中庭半空」卻又繼續是香港司法管轄區。最底的B4層更離譜,月台是中國司法管轄區,路軌是香港司法管轄區。

將兩個司法管轄區立體地混為一體,必須會產生無法處理的問題,例如有個人從香港司法管轄區掛一塊「天滅中共」橫額,上半在香港,下半在內地,點管?又例如有個人在月台搶野,然後跳落路軌,公安理應不能逮捕他,而香港警察就算可以繞過中國司法管轄區落到路軌,也拿他沒辦法。類似難題將多不勝數,我不是說因為有難題所以就要推翻高鐵,但很可能到時又會有聲音說,為了執法上的方便,應該給予中國執法人員更大權力。有了西九龍「中港不分司法區」,中國強力部門「過界」執法將變得順理成章。

我跟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說,立法會是管立法的,這條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在高鐵總站內搞出個中港邊境迷宮,叫我們如何審議呢?

梁先生用半鹹淡廣東話說,花了這麼多錢,市民好大期望快點通車,希望立法會快點通過。

以鐵軌踐踏法治,這套強國式辦事思維,似乎已在香港上層精英中生了根。

參考資料:
1)立法會秘書處就《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擬備的背景資料簡介
2)高級助理法律顧問於2018年2月9日致政府當局的函件
3)政府當局的覆函


「還富於富 刻薄基層」:一眾民間團體就財政預算案回應及新聞稿

$
0
0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社區前進、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撐基層墟市聯盟、重現街道熟食文化關注組、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零散工陣線、街坊工友服務處

「還富於富 刻薄基層」
一眾民間團體就財政預算案回應及新聞稿

現時五個港人中有一個為貧窮人口,全港貧窮人口有135.2萬,貧窮率達19.9%,人口創過去8年數據以來最高,情況水深火熱。基層開支大,包括租金、能源、醫療等,入不敷支情況常見;超過20萬人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環境惡劣、租金昂貴,上樓遙遙無期;不少基層的訴求未有得到政府確切的回應,而且問題愈來愈嚴重。

一眾基層團體對是次財政預算案大失所望,公布之措施未能真正對證下藥,紓援基層家庭的經濟壓力同時收窄嚴重的貧富懸殊, 以下是一眾民間團體對於是次財政預算案的回應:

1. 欠缺長遠規劃

政府一直於住屋、福利、醫療、勞工、教育及多元經濟等方面欠缺長遠及完善規劃,所投放的資源及撥款亦不足,推出紓困措施同時,卻無視了以上各方面對基層市民的保障及發展。基層市民的福祉單靠短期的紓困措施絕不足夠,政府應該正視問題,以長遠並完善的措施來達致真真正正的「還富於民」。

2. 非恆常性措施亦需顧及理念,收窄貧富懸殊

今年度的財政盈餘為1380億元,比陳茂波原本估算的一百六十四億元多八倍之多,政府一如以往,推出一系列的非恆常性「派糖」措施,聯席並不反對在適當時候還富於民,但同時政策措施需要顧及背後理念,無論是恆常性或非恆常性措施,都應以收窄貧富懸殊為目標,今年度政府預計退稅額高達443億,但紓困措施只預算了83.1億,如此的則重比例,實在難以有效縮窄貧富差距。

3. 公屋建屋量未應回應基層需求

政府在賣地收益超越1000億,比預算多出六成,然而仍然不增撥資源興建公營房屋,在建設過渡性房屋方面亦毫無建樹,可是未來五年興建公營房屋數字仍處於低水平,只有75000供應出租房,而私樓卻有104000個單位。聯席認為在賣地收益如此豐厚的情況之下,應該減少賣地,將部分私樓地皮改為公營房屋土地,並注資房委會,出資收回市區重建地興建公營房屋。

4. N無問題未被正視,設立三年未上樓租金津貼,或重設及恆常化N無津貼,紓緩基層住屋壓力

基層房屋問題愈加嚴重,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社會有強大的聲音要求政府對劏房戶有更多的支援,可惜財政預算案只要一句「邀請關愛基金考慮為非領取綜援的非公屋低收入住戶(俗稱「N無住戶」)推行短期紓困措施」草草了事,明顯地漠視劏房戶的困境。聯席建議,在公屋建屋量遠遠未能應付基層市民的需要、過渡性房屋如社會房屋又只是杯水車薪的、在中長期措施都未能有效解決基層住屋問題時,政府應設立紓緩基層劏房租戶住屋壓力的津助措施,如三年未上樓租金津貼、或恆常化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一次性津貼。

5. 應設立夏季能源津貼

除了住屋、教育、醫療等開支外,電費亦是基層市民另一開支。基層家庭多使用二手或比較殘舊的電器,耗電量比一般電器高,電費亦相應較為昂貴,因為聯席認為可增設夏季能源津貼,以人均住宅用電量每月136度電計算,向低收入家庭發放每人五百元的夏季能源津貼,以減少基層家庭於夏季時的壓力。

6. 綜援額外發放標準金雖可短期紓困,欠缺長遠目標

綜援作為唯一的社會保障安全網,超過9成申領人現為老弱傷寡的未能自助者。今年額外發放兩個月標準金雖可短期紓困,卻欠缺長遠目標。這無視綜援逾廿年未有全面檢討的嚴重滯後水平,亦難解福利介入後仍低於貧窮線的困頓。

7. 零散工未被保障

失業率低難解貧富懸殊所製造的就業不穩及在職貧窮,勞工市場充斥零散、短期等弱勢勞工,往往不受保障和遭受忽視 。政府一味强調釋放勞動力,不正視勞工和福利配套層面,加強社區支援和改善僱傭條例只會加劇問題。

8. 翻新閒置校舍 建議多用途使用 讓團體辦墟市

就近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有意撥款10億翻新閒置校舍,除了讓藝術及文化團體營運,應積極考慮讓不同團體申辦墟市,便利不同地區的基層檔主。墟市能連結不同的社區持分者,鞏固社區網絡,更能推動社區經濟。

現時團體申辦墟市面對的困難重重,特別是尋覓場地時遇到諸多阻撓,許多時都被政府部門拒絕,如康文署不允許恆常舉辦墟市,屋邨場地則遭到領展或其他業權人反對;因此,多區的閒置校舍成為不二之選。日後若把閒置校舍的申請制度透明化及簡化,公佈申請門檻、各項費用、程序條款等資料,更可讓基層團體容易進場。長遠來說,政府應考慮成立種子基金,支援團體起初營運的開銷,讓民間團體得以實踐多用途方案,善用社區資源。

9. 公營街市

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發言人陳淑淇指,政府在坐擁巨大盈餘的情況下,應買回領展街市,買回民生。「由2014年至今已出售十多項民生設施,在上年再售多17個項目,當中有10個同時設有屋邨街市,大部更為於貧窮率較高的葵青區。屋邨街市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是以公帑興建用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現在竟成為企業的炒賣工具,陳促請政府當局立即回應市民訴求,回購領展出售的街市,「賣一個買一個」,確保屋邨街市用得其所,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10. 完善基層醫療體制

政府增加醫療撥款仍合理之舉,但亦須提高撥款透明度,以保障資源能善用於基層醫療服務當中。而長者醫療券金額增加一千元乃一次性措施,長遠未能有具體效果,唯有盡快落實地區醫療支援配套方能長遠紓緩人口老化之社區影響。另外,聯席建議政府善用盈餘,開托「基層兒童醫療券」及「公私營普通科門診計劃」增加基層名額,支援未能承擔醫療開支的基層市民。

對《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回應

$
0
0

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今天(2018年2月28日)發表,香港女障協進會(下稱本會)對於財政司司長按社會需要,提高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比例高於21%,撥款於長遠醫療與復康規劃,回應醫療及安老服務需要,本會表示歡迎;惟本預算案仍然欠缺性別角度,本會為此表示失望。本會希望在有關措施推行時,可有以下考慮:

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 傷健共融展才能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計劃,致力緊貼世界發展創科趨勢。是次預算案首次宣佈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鼓勵社會研發不同科技,提升年老殘疾人士日常生活便利性。本會樂見社會投放資源於有關項目,幫助殘疾人士克服自身障礙,融入社會,發揮所長。本會期望政府於推行之時,積極幫助創科中小企,將技術普及化,讓有需要人士均可負擔。

支持顧用殘疾人士 加強僱主員工調適

預算案中提及增加聘用殘疾人士僱主之津貼至51,000元,可望有助鼓勵社會聘用殘疾人士,期望推行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惟不少殘疾婦女教育背景,缺乏技術以及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只能從事一些底層工作崗位。本會促請政府強化殘疾人士就業培訓支援,並向殘疾員工提供津貼,鼓勵他們投入職場。

設立傷殘人士免稅額 減輕整體家庭經濟壓力

本會樂見財政司司長全面顧及到殘疾人士家庭經濟壓力,設立傷殘人士免稅額,讓在職殘疾人士同樣可獲得75,000元免稅額。此措施正好鼓勵殘疾婦女投入勞工市場,鼓勵她們自供自給,同時減輕本港的勞動人口在未來數年見頂回落的問題。

重視非緊急健康服務 籲關注殘疾婦女需要

政府將會向衞生署每年額外撥款一億元,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本會表示歡迎。根據2016年數據,全港約有399 萬名65 歲以下的女性人口,而殘疾及非殘疾婦女的使用相關婦科檢查的百份比,只有約0.6%。本會希望政府牽頭推動殘疾婦女重視婦產科檢查,改善殘疾婦女的健康問題。

智障人士免費口腔檢查 籲擴大至全民無障礙牙科

現時很多牙醫診所並未配備無障礙設施,即使肢體傷殘人士求診時,醫護人員亦未沒有相關經驗。本會建議政府推動智障人士牙科護理服務時,不要忽略其他殘疾類別人士的需要,如肢體傷殘、自閉症等等。

政府已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要求所有政策局及部門在制定主要政府政策及措施時須參考「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及應用性別主流化。但此份預算案仍未有着力於兩性公平資源分配及發展機會,本會為此表達不滿。另外,社會多方一直要求政府正視殘疾人士老齡化需要,但預算案中並沒有就此作規劃,實在令人嗤之以鼻。本會期望政府部門在落實措施時可就以下方面改善:

購買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宿位 未能解決真正長遠需要

預算案計劃購買五百個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宿位,只能解決燃眉之急。現時年老殘疾婦女比例高於男性,政府應獨立處理年老殘疾婦女的特別需要,如加強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提供長期住宿及暫托服務、培訓專職照顧殘疾人士的護理員,保障她們在自理能力減弱的同時,仍有尊嚴地生活。

專業團隊外展和醫生到診 應入屋涵蓋非住院殘疾家庭

政府將會為私營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提供專業團隊外展和醫生到診服務,但本會認為政府仍然漠視非住院殘疾人士,包括獨居及與家人同住的殘疾人士。不少家人願意在家親自照顧殘疾家人,政府應予以支持。照顧者需兼顧自身生活及殘疾家人的需要,壓力極大。外展隊不應只照顧院舍殘疾人士需要,更應主動成立針對性「外展支援隊」,上門服務殘疾人士,及為照顧者提供適切的生活及情緒支援服務,並且收集「雙老/三老」高危組別,建立個案管理制度及數據庫作長期跟進。

額外發放津貼非長計 恆常化多重弱勢照顧者

關愛基金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將於本年完結,但預算案中並未提及恆常化有關措施。本會認為殘疾婦女作為照顧者的角色,反而能減輕公共安老及托兒服務的負擔。故此,本會希望政府能重新審視及考慮社會福利政策如何覆蓋一些備受雙重甚至多重劣勢的人士,並將照顧者津貼的概念化為具經濟價值的社會補助或酬勞,並將此津貼恆常化。

加強支援殘疾人士╱病人自助組織的運作和發展

特首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會加強支持自助組織的運作和發展。對於預算案中並未提及有關撥款,本會表示失望。本會作為香港首個關注殘疾婦女權益的自助組織,致力爭取及維護殘疾婦女的社會地位及提升其生活質素。然而,本會僅獲社署提供有時限的「殘疾人士/病人自助組織資助計劃」,引致常常處於財政緊拙的情況,窒礙機構發展及提供適切服務予有需要的會員。因此,本會期望政府可以長遠為殘疾人士╱病人自助組織資助計劃提供恆常化資助以支援自助組織的運作。

總括而言,本會認為是份預算案有考慮到急切民生需要,部分回應了社會需要和市民期望;但政府在未來仍需加強處理長遠醫療、復康計劃,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大媽老屈學生偷野」案,與一份被遺忘的指引

$
0
0

網上熱話「大媽老屈學生偷野」案,輿論的焦點落在「正義」印裔港男大戰鄉音大媽身上。我固然非常欣賞Jacky的挺身而出,也非常不屑該女士的惡人先告狀,但我很希望大家把目光從中港矛盾的謾罵中移到另一個重點---警方在處理是次事件的手法。

在看到影片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男生是不是有自閉傾向,或者別的特殊需要。有人說,即使男生沒有任何「問題」,警察都不應該以「將學生哥㩒在地上,其後數名手持盾牌及警棍的警員到場,合力將他抬上警車」這種粗暴的方法處理。但我反而想循著探討警方如何應對有自閉或其他特殊需要的人士的方向,去理解這次事件。

有很多朋友說,其實面對情緒失控的自閉成人、青少年甚或兒童都是非常困難的事,警方於那時無所適從而以這種較粗暴的方法處理也是無可奈何。但是警方真的完全沒指引可依嗎?

警方在2015年5月調查沙田美林邨七旬遛狗翁被殺案時錯誤拘捕智障自閉男子,令社會嘩然,後來平機會在2016年公布了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執法人員與自閉症人士溝通指引》,提醒各紀律部隊人員在執行職務時要對自閉症人士有基本的認知及敏感度。

我翻看《指引》,發現有下列的提示:

識別自閉症:

—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會極度焦慮,當中包括踱步、拍打或扭動雙手、自我傷害、尖叫或呻吟、高聲叫喊和失控;

在進行面談時不應做的事情:

—留意部份自閉症人士對身體觸碰非常敏感,他們可能由於過度的感官干擾而作出極為激動的反應;執法人員如與自閉症人士有身體接觸時,應特別留意和小心;

—不要高聲叫嚷或作出快速的動作,以免令自閉症人士受到過度的感官干擾。

解讀自閉症人士的反應:

—不要假設情緒發洩代表面談對象存心不合作。應留意他們的壓力徵兆。他們可能因壓力過大而突然崩潰;

—若自閉症人士情緒崩潰,應停止你正在做的動作或正在說的話;若繼續進行面談,可能會對自閉症人士本身、其他人或對財物造成損害。有關人士需要安寧的環境來平靜下來。自閉症人士可能需要長時間和特別的方式來冷靜自己

這些形容,其實很大程度都在那位學生身上見到。那麼,兩年前的指引,到底警方有沒有用以培訓前線警員?如果有的話,有沒有制訂除了會面問話之外,有關其他情境的處理指引(如是次案件)?沒有的話,那到底是為甚麼?有時候前線警員在沒有足夠培訓下真是不知如何應對,從那位情緒暴發的警員身上可見。如此,警方更加要去發展一套較完善的守則和指引以幫助前線警員執行職務。再者,現有的指引只是涵蓋了「識別」和「面談」的部分,平機會在培訓時能否提供更多的情境指引?我相信外國一定有相關的指引可供參考的。

很多時,這些指引總被視為廢紙一張,無實際作用,這當然與它沒有法定約束力有關。但是指引的精神,是要保障弱勢的尊嚴與生命。近來聽到很多自閉者家屬的故事,明白到一個很理想當然的動作,例如,走路轉彎,或不再打頭傷害自己,都要經過年復年的努力去達成的。如果這個男生真的是自閉症患者,我不敢想像他受驚的程度,以及這次創傷會對他原來的人生造成多大的打擊和破壞。像辛苦建立的,都被一下推倒。所以,手握權力的人必須理解權力有可能對任何人,特別是弱勢人士所造成的傷害。

附:《執法人員與自閉症人士溝通指引

而家嘅大會堂,就係最好嘅大會堂

$
0
0

吾生也晚,未嘗經歷前人何其倚重大會堂。

昔年除大學圖書館,首數大會堂藏書最豐,且開放公眾。不少名士懷昔,俱是其求學之地。謹論歷史,已絕不可動大會堂分毫。

作為新界人,自己則與大會堂結緣於傘運。因拮据而沒手提電腦,由傘運至今,舉凡金鐘的即時消息,都有賴大會堂發布。從此每過中環,都習慣順道往大會堂,漸漸欣賞它的美好,寧捨近取遠,不去地方圖書館,也特地去大會堂閱讀。

民居早己遷離,看似不復鼎盛,但現時人流不多不少,疏落有致,有歷史的場所合該如此。中午時人多一點,成為白領避世入靜的去處。書種較地區圖書館多,但無後者因超荷而煩囂,那才是圖書館應有的樣子。

暫時不知政權怎樣「改建」,然而一舉一動勢必破壞當地景觀,或令大會堂遭其他建築淹沒,珍重歷史的愛書人都誓要保護。

哪怕主建築不受侵犯,愛丁堡廣場亦勢遭蠶食,阻止當地成為集會場地,重蹈沙田大會堂的故轍--當地花槽至今未撒--也永遠不會撤。

政權一旦得逞,就會耍無賴再下一城,沒有止境,沒有止境,直到你後悔,但已無能為力。

保衛皇后碼頭的年代,筆者尚未啟蒙,沒有太大感觸;爾後也因連串失敗而愈來愈麻木。但當在乎的也行將失去,終覺椎心之痛。期望大家儘快組織迎敵,區區不才,但當竭盡全力。

* * *

圖攝於傘運期間,佔領區西防正在大會堂下。

短期解困合時 長遠投資不足——社聯回應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

$
0
0

財政司司長今日宣讀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財政預算案回應了社會不同方面的訴求,但欠缺前瞻策略,以處理香港貧窮及貧富懸殊問題。對於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亦未有完整規劃。政府必須抓著財政穩健的機遇,投放資源於持續供不應求的民生服務,長遠改善巿民生活。」

社聯對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有以下回應及建議:

保護兒童

  • 社聯歡迎撥款增加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的人手,以至落實小學「一校一社工」政策,並為幼稚園及幼兒提供駐校社工服務,作及早預防介入。然而,駐校社工操作上必須精確到位,確保社工得以行使獨立的專業判斷,以達到「兒童利益優先」的效果。
  • 「一校一社工」的政策原意是針對現時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不足,加強服務的專業元素,更能支援小學生的需要。社聯建議改用中學駐校社工模式,由社署派駐社工到校提供專業支援,同時保留專職輔導老師,讓輔導老師和社工各自發揮專長,以保障社工及輔導服務的持續性及質素。

消減貧窮

  • 向有需要學生一次過發放2,000元津貼;綜緩、長生津及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派糖」措施只能短暫改善基層生活。另一方面,租住私樓貧窮住戶面對持續的生活困境,社聯期望政府將關愛基金「N無津貼」恆常化。
  • 政府發放現金支援時,應先考慮用之修補現有扶貧政策政的缺口,例如讓成人綜援受助人領取原先被削減的特別津貼。
  • 政府應重新考慮全民養老金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保險,亦是最能確保長者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及制度的可持續性。

善用政府空置用地或校舍

  • 政府提出善用空置政府用地或校舍,供非政府組織以短期租約租用,並預留10億元替合資格項目提供基本工程費用的資助,以及協調政府部門向使用團體提供技術意見。社聯期望空置用地或校舍可用作過渡性房屋,包括共享房屋及興建組合屋,作為紓緩房屋問題的另一個出路。
  • 空置政府用地亦可用於發展墟巿,營造社區經濟。可考慮試行「地區墟市試點計劃」,選出較固定的場地,同時統整申請及發展程序,再加上各區區議會的協助,應可增加各區墟市活動的持續性。

支援照顧者

  • 必須為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發展照顧者政策,設立照顧者津貼、照顧者假期(參考侍產假、給予照顧者有薪假期、處理有關病患照顧及覆診需要等)及提供暫託服務等支援措施,讓家庭照顧者有足夠的鼓勵和支持。
  • 設立中度及嚴重認知障礙症日間護理中心,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個案管理服務,按患者的狀況提供活動及訓練、家居環境評估及改善、照顧者支援服務、輔導服務、諮詢及轉介服務等,讓患者及家人得到中心及按需要到戶的支援服務。
Viewing all 1867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