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大圍報編輯室手記:誰的社區?

$
0
0

財爺曾俊華在預算中斥資22億打造連接新界東西的單車徑,但一條大圍的社區單車徑,竟是遙遙無期。可見在今天以車為本的政策,單車社區接駁已不被重視。

小小的單車徑事件,反映著當今香港都市發展的問題。城市規劃原意是為實踐公眾利益,分配土地的利用以切合都市的發展。但到底公眾利益為何物, 卻沒有清楚的定義。計劃中的天橋之所以出現更是由不切實際的高估車流量以支持,如此不單浪費土地資源,更剝削無車的大多數人使用城市空間的權利。

規劃尤其強調科學、數據及專業知識的地位,卻未有聽取公眾意見。有誰能比居民更能了解社區的一草一木、需要改善的地方、項目會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假如認為圖紙上就能了解,則難怪產物往往違背「促進社區的衞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的原則,甚至破壞社區格局、土地利用。將來發展項目帶來不同的空間利用及消費方式,類似的矛盾或會陸續出現。

事實上,香港並不缺乏有才華的規劃師、工程師、建築師,但卻被以利益、經濟發展及純粹數據分析的制度牽制而未能應對問題作出民為本的方案。

隨香港社會對於自己居住的土地關注日益提升,規劃遇到居民反對的例子多不勝數,甚至寸步難行。應對社群意識的提升,社區規劃有其必要。社區規劃的概念並不新鮮,台灣自九零年代推行社區規劃制度,多年來不斷有具熱情,投入社區的規劃師,作居民與政府間的橋樑,在發展的同時保留社區文化及特色。又以美國城市以西雅圖為例, 市政府設社區發展局,推展有助建立社區力量的發展計畫,讓居民在參與社區營造行動及過程。發展程度亦沒有因居民的策劃而減少,反而市民明白各方其望後,能共同計劃出大家滿意的方案。

使用者為本、尊重多元價值和公眾參與是社區規劃的中心思想。有別於集中式規劃,社區規劃認為規劃專業的認識與社區的居民對等,強調要讓不同的個人及團體共同討論及參與決策,透過溝通、分享,找出社區的價值,摸索出發展的目的和方向。

繼續以虛緲的「公眾利益」凌駕於社區居民需要與感受,一切宣揚社區鄰里關懷精神、齊心團結,頓成空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