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徐子見示弱,鍾樹根被拔

$
0
0

相片出自香港《蘋果日報》網站

今屆區議會選舉最讓人興奮的當然是徐子見擊敗鍾樹根「博土」,更叫人興奮的是徐子見因為不想鍾樹根自動當選而在報名最後一天決定落場給選民一個選擇的機會。

徐子見的勝出和鍾樹根的敗陣,我認為並不是偶然的。區選報名後期,當我知道有一百多區竟然只有一人參選,若無人挑戰,這些候選人就會自動當選,而這些人中以親建制和建制中人為多數,當時我在Facebook 寫了以下的留言:

挑戰政治巨獸贏面更大

「有政治智慧和政治野心的新手會選擇看似難度最高的對手挑戰,目下這個對手是土瓜灣北的李慧琼!贏面其實比起挑戰知名度低的其他建制人更大,正因為李慧琼就像一頭政治怪獸,可攻擊面多,加上她被視為政治資源豐富,容易激發起反建制的選民的鋤強心態,而且一旦在區議會選舉打敗李慧琼,其政治迴聲將會很大,即使打不敗她,若是贏了市民的認識和認同,也可以在立法會選舉捲土重來。

後日星期四區議會選舉就截止報名了,根據《明報》的報導,仍然有139個選區只有一人參選,換言之,若在截止後維持現狀,他們就會自動當選,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是屬建制派尤其多的是民建聯和工聯會。

還有一天多些時間,傘兵或是其他支持民主的人有可能收集到足夠的提名票嗎?我認為集合市民的力量,是有可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說,如此倉猝,只怕選舉工程會很多甩漏。是的,我同意!但光明的一面是有『故仔』,今天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有故講,宣傳效果才最佳!」

弱者之強,強者之弱

我用了李慧琼為例,但「大衛打敗歌利亞」的傳奇最後發生在鍾樹根的身上。奇蹟其實不是奇蹟,是有內在的邏輯的。

著名美國流行書籍作者Malcolm Gladwell 寫了一本"David and Goliath ",中譯版叫做《以小勝大》。《以小勝大》講的是,很多時我們對強和弱的形勢判斷會被表面現象所誤導,以為強者必勝,但歷史上有很多以弱制強又或是以小勝大的事蹟其實都有內在的邏輯,只是世人經常忽視「弱者」、「小者」所擁有的優勢。

投擲兵大衛勝步兵歌利亞

書籍開篇就引用「大衞與歌利亞」這個家傳戶曉的聖經故事,大部分人對大衛的得勝解讀為上帝施行的神蹟,作者則認為大衛是勝在戰略得宜,用己之長攻敵之短。

Gladwell 說古代軍隊編制有三種戰士:騎兵、步兵和投擲兵,他們互相制衡,像猜拳時的布、剪、鎚,持長矛的步兵對付騎兵,速度快的騎兵剋制投擲兵,而投擲兵則是穿戴重型盔甲使得身體笨重、行動遲緩的步兵的死敵。歌利亞就是步兵而大衛正是投擲兵。是以,大衛之勝是戰略用得恰當。

阿拉伯「烏合之眾」戰勝奧圖曼帝國軍

Malcolm 還引述了很多,小勝大的故事,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要侵佔阿拉伯人的土地,全世界都認為這是一場強弱懸殊的戰役,阿拉伯一方被稱為「烏合之眾」,士兵沒有作戰經驗、欠缺強力裝備。當時任何人包括為阿拉伯人助戰的英國,都認為這一場戰爭勝負已定,英國眾將領甚至要求英國不要參與其中,只有一名中級軍官名叫T.E. Lawrence有完全相反的看法,結局是,在T.E. Lawrence的領軍之下,阿拉伯士兵打敗了奧圖曼帝國軍,T.E. Lawrence 更被譽為「阿拉伯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更被拍成奧斯卡得獎電影《沙漠梟雄》。

「阿拉伯勞倫斯」見別人所不見

T.E. Lawrence是如何辦得到的呢?他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就是阿拉伯人這個游牧民族的民族性強悍,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雙善於在沙漠走動的「飛沙腿」,他們每人只「攜帶一把步槍、百發子彈、四十五磅麵粉,縱使在夏季,一天也能橫越沙漠達一百一十英哩。因為擅於在沙漠中找到水源,他們攜帶的飲水不超過一品脫。」Lawrence就是看中了阿拉伯這幫「烏合之眾」的這個特點,制訂了打速度和時間而不是當時傳統地面戰的「攻擊力」。

Lawrence捨近務遠,當奧圖曼帝國的將領都認為阿拉伯人的攻擊會來自西邊,Lawrence帶領阿拉伯人繞了六百英里的路程,從漢志沙漠向北進入敘利亞沙漠,再轉回頭朝西南方的亞喀巴港前進,中間為了擾亂敵軍的視線,還刻意多走了一些路,最後Lawrence和阿拉伯的「烏合之眾」突然出現在沒有設防的沙漠城市,奇兵突襲,以數百名士兵殺死及俘擄了一千兩百名奧圖曼帝國軍,而阿拉伯人這邊只折損兩員。

「哀兵」徐子見贏得有道理

徐子見就是奇兵,他能夠擊敗在該區任了六屆區議員的鍾樹根是「奇蹟」嗎?這個就連泛民黨派也不願意派人對撼的「歌利亞」,若當日有一名具政治份量的政治老手與之對選,恐怕也未必能把根拔起。

首先,我有理由相信這名土包政棍鍾樹根看不起徐子見,以為自己贏硬,這是兵家常犯之毛病叫做「輕敵」。相對之下,徐子見那邊就是「哀兵」了,《老子》第六十九章一早已經有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哀兵之所以勝是鬥志高昂,欠缺資源就會被迫多些使用腦袋和採用具成本效益的對陣方法。徐子見團隊固然是「哀兵」,這亦帶動了選民出來一起創造「拔根奇蹟」。

每一場選戰條件均有差異

看到這裏,你或許立即用游蕙禎敗給梁美芬的個案作反駁。每一場選戰都有不同的條件在作用,譬如說,或許梁美芬過去四年的地區工作做得不錯,而鍾樹根就疏懶得多,若這個條件為真,這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差別了。另外,即使同是引用「哀兵戰略」,在執行時力度也有差異,最大的可能就是「弱」得不夠,反而處處示強,讓強的一方也不敢怠慢,就達不到使其「輕敵」的戰略效果了,又或是自己也愈來愈覺得有機會取勝,反而失去了「哀兵」絞盡腦汁去反敗為勝的拼勁了。

「哀兵戰略」首重「示弱」

說到「哀兵戰略」,當然不是用來描述任何強弱懸殊的戰役,一些弱方仍然跟強方鬥強,這是經常發生的情況。只有刻意示弱誘敵「輕戰」才是在使用「哀兵戰略」。譬如說,哀兵一開初在態度上會採取低姿態,盡量不去剌激敵方,更遑論會以飛揚跋扈的態度引起對方的注意,飛揚跋扈的態度同時會令觀戰者(選民) 難以產生同情的心理。又譬如說,既然弱方資源不及強方,就別要跟人家打資源戰了,而是將資源集中用於最重要的戰略環節上。

譬如說,弱方不宜亦無須在街站上和競選活動上耗費太多人力,參選人每天晨早和傍晚孤令令的鍥而不捨恭謹謙和地在選區的街道上派傳單,效果會更佳,這既是向「對手」示弱,同時日積用累,會讓街坊感動和產生熟悉「錯覺」。那麼,資源應該重點用在那裡呢?我認為任何政治素人必須有一個令人聽之動容的「參政故事」,這包括個人的經歷和政綱,並應絞盡腦汁、用盡所有傳統和社交媒體,宣揚這個「參政故事」。

參政者必須相信有回天的可能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要說的是,泛民政黨和所有有志於推動民主的政治素人,必須有「以小勝大」的志向和信念,形勢看似不利於己,其實只是我們看不到隱藏於「弱」的表面之下的「強」。

在689胡作非為之下,香港新生代有愈來愈多的「大衛」勇敢地站出來身體力行地挑戰建制「歌利亞」,這絕對不是偶然的。泛民政黨必須擁抱這個機遇,不要再用老舊的一套看選戰,應學效昔日以色列的掃羅王,勇於派出軍事素人大衛迎戰非利士巨人歌利亞。

恭喜當選的政治素人!下一年的立法會選舉,期望有更多大衛的出現!泛民政黨亦應該學懂「大衛與歌利亞」的邏輯,放下身段,與有潛質的政治素人合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