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社區新規劃 重建舊街市

$
0
0

在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時期,兩個民選議會一直有為各區的興建、重建、翻新街市工程進行規劃,而在九十年代以後,兩個市政局在興建新街市時,都會以綜合市政大樓形式興建,即該大樓除擁有街市的功能外,亦會因應人口、社區需要、設施及未來規劃發展等,同時加入其他文娛康體設施,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務,以提高方便性、服務效率及土地使用價值。

新建及重建街市零增長

在2000年解散兩個市政局前,便已經計劃了22項興建/重建/改善街市和熟食中心的工程,但在政府強行解散兩局後,政府只願接手個別新街市興建工程,和少數的改善工程(包括裝設空調),其他的工程都胎死腹中,不能繼續。

2000年後,兩個市政局的決策功能由政府接管,並新設食物環境衛生署為執行部門,街市的管理亦由食環署接管。2000年後,政府只在少部份街市進行過改善工程(例如官涌街市、北河街街市、士美非路街市等 )。

就興建及重建街市的工程,政府雖無明言不再興建,但於2000年後,已無新落成或重建街市。即使在2011年啟用的小西灣綜合大樓和2013年啟用的藍田綜合大廈,都是由市政局年代已決定興建的工程,政府只是其後接手繼續而已。

舊街市設施先天不足

石蔭北葵涌街市就是一例,街市內沒有空調系統,不少居民表示,夏天時到街市購物是一項苦差。要在舊街市加裝空調亦難過登天,街市商戶的同意門檻雖由90%降至80%,仍然是極之偏高,難成共識。因此影響街市人流,不少檔位沒有租戶,或有租戶的檔位亦沒有營業,只是變成貨倉,街市的「真實閒置率」大大高於食環署空置數字。另一項舊街市問題是設施老化和缺乏無障礙通道問題,扶手電梯經常損壞而需停用維修,又缺乏完善的無障礙設施,縱然稍作改建,加建通道,亦只是杯水車薪,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令長者和殘疾人士卻步。

政府目前興建新街市的政策

審計署署長在2008年11月發表的第51號報告中指出,政府當局需要檢討個別街巿的情況,並收集個別街巿使用情況的資料,以便更準確評估公眾街巿能否滿足社區的需要。

2009年,規劃署就《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內有關公眾街市的規劃作出修訂,建議除了考慮有關地區人口數目外,也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包括人口組合、社區需要、附近公營及私營街市設施的供應、新鮮糧食零售店的數目,以及區內市民對於保留小販區的意願等。

但是,如上文提及,取消兩個市政局之後,由政府主導的新建及重建街市工程數目是「零」,觀乎此實際數字,上述政策只是空談。

市政街市存在的必要性

政府強調得最多的辯解是,興建新街市成本昂費,質疑社區有超市和新鮮糧食店提供服務,街市是否有興建及重建的必要性。

明顯地,政府只從單一角度去作出政策判斷,並無考慮市政街市提供的鮮活貨品的價格十分具競爭力,消費者可以在街市、超市和新鮮糧食店中挑選貨品,三者的商戶在相互競爭下,最終令消費者得益。一旦社區缺乏街市,消費者的選擇會減少,從而讓超市壟斷。

重建街市是善用土地

同時,政府只強調街市單一功能的成本效益,亦無考慮興建綜合市政街市兼具的其他功能。現代的市政街市已是綜合型的社會服務大樓,是多功能活動場所,提供包民政服務、社區會堂、圖書館、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其他文娛康樂場地等功能。

如政府不再興建綜合型的街市大樓,會令這些設施在社區內變得匱乏,按《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對文娛康體設施和人口比例有具體要求,包括每20,000人要提供一個圖書館,每8,000人要提供一個羽毛球場,每50,000人要提供一個多用途體育場館。一旦不興建多用途的綜合型街市大樓,當局也要另覓土地興建這些設施以滿足社區需求。

在土地供應緊絀的今天,政府不考慮重建舊式政府街市,以興建具街市及其他社區服務功能的綜合大樓,提高土地使用價值,同時解決市民購物和文娛康體的需要,著實是浪費土地和缺乏長遠施政觸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