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SCMP南華早報
有八十年歷史的同德押於上月尾展開拆卸工程,坊間停拆的聲音此起彼落,引起了傳媒和更多市民的關注,短時間內已獲得來自各個界別,超過二千人的聯署反對清拆,並要求重訂同德押的歷史建築評級,然而政府對民間聲音視若無睹,只見工程依舊繼續,唯一的好消息只有古諮會再次開會考慮評級。與此同時,豪花一億四千萬的灣仔社區重點項目——摩頓台活動中心卻已如箭在弦。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項工程,是否有一箭雙鵰的做法,能做到真正惠及社區,取得共贏局面?
應改善評級制度
同德押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據資料顯示,現時全港共有1100棟建築物被列為歷史建築,除了當中108棟古蹟外,其餘包括同德押在內,隨時面臨清拆危險。以現行法例,第三級別的歷史建築只須拍照及記錄後,就可以拆卸,此處理手法一直為人詬病,是否因為未被評為一級,近千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就只能被拆得一棟不留?就以同德押為例,中大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自發地為同德押找出更完善的歷史資料,以作呈交古諮會作重訂評級的理據。此份新資料補充了同德押在建築上的獨特性(是港島唯一轉角位的弧形騎樓式唐樓)及在押業發展的歷史價值,也將她的歷史追溯到最早至1927 年,遠比坊間資料為早。從此中的嚴重漏洞可見,在現行古蹟保育制度和處理上,有太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回購同德押是可行做法
同德押被拆卸後,將會被改建成23層高的商廈,此項發展的土地價值為四億。換言之,若得業主首肯,四億即能回購這無價的古蹟。四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大約是興建八個「觀塘3D音樂噴泉」,或是一棟半山物業。政府年初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建議成立九億元的「歷史建築保育基金」,若再加上民間捐款,同德押絕對有望保留下來。姑勿論因何現屆灣仔區議會於此事上一直未見身影,但於區議會於2010年3月發表的《灣仔區市區更新願景研究終期報告》中,亦曾指出「同德大押屬戰前唐樓 ,建築設計、招牌在香港罕見,而室內保留不少歷史當舖設施,包括吊扇、擋鐘、60年代太陽形鐵枝,有助市民及下一代了解灣仔區及香港押業歷史。」另外報告亦表明同德大押深具特色,應考慮作保育用途。政府在考慮古蹟的去留上,很多時只作全港性的角度去考慮當中的歷史保育,而甚少思考建築物在社區上的獨特意義。同德押位處灣仔市中心,見證了押業的轉型,例如抵押物由舊時的棉胎到今日的樓契,現時的當鋪已毋需偌大的貨倉,但同德押的所在,卻代表了灣仔的在地歷史文化,也是街坊的共同記憶。
社區工程的合理性
早前灣仔區議會就「社區重點項目」(一億地區工程)的建議,是將現有摩頓台排球場改建為樓高三層的「摩頓台活動中心」(之後交由民政署運作的社區會堂),其中包括二百平方公尺(二千多平方英尺)的禮堂,一百平方公尺(一千多平方英尺)的活動室,以及三百平方公尺(三千多平方英尺)的社區園圃暨天台花園。建築費預算一億四千萬元,其中的四千萬由賽馬會捐出 。區議會興建的理據為:「市民對活動中心需求殷切,加上區內並無同類空間,才 "逼不得已"要在排球場現址改建。」此中諮詢及決議過程當中異常粗糙,稍後會另文再述。
這工程其中一個致命的問題是高昂的建築成本,其不成比例令人咋舌。據區議會會議紀錄所示,這是由建築署以成本每平方公尺約六萬元作為估算,現時私人樓宇建築費每平方公尺造價約三萬元,酒店也不過約四萬至五萬元;活動中心設計與間格按理應相對簡單,此中有極不合理之處。又相對二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的總面積,真正「可用面積」只有六百平方公尺,即包含禮堂、活動室,以及天台花園。如果以此估算,「實用呎價」更超過每平方公尺二十三萬元(每平方英尺超過二萬元,留意這是不計地價的)。這要回到當初的設計上,就是在那麼狹小的地方,要因應預算的上限,興建這樣規模的活動中心是否合理。此工程現在只待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及財務委會通過,預計會於二零一六年年中展開。
共贏方案
一個是太奢侈的活動中心,另一個是太廉價的古蹟。筆者大膽提出一個可使多方共贏的方法,就是將同德押回購,並改建為社區會堂。同德大押總樓面面積約二千七百平方公尺,略大於籌建的摩頓台活動中心,當然此中要符合建築和消防條例,改建的難度有待克服。而古蹟用作社區會堂其實不乏先例,譬如昔日為贊育醫院的西區社區中心,證明在功能上兩者並非不可並存。如此一來,既保存了古蹟,又滿足了社區需要,更減少了新建築對整個社區及環境的影響,何樂而不為?
同德押在保育價值上顯然被低估,社區發展的考慮亦該有更周全的方法。筆者認為發展局應盡快與業主商討暫緩工程,並考慮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區議會亦應檢討摩頓台活動中心方案,積極研究同德押改建社區會堂的可行性,以達致業主、政府和社會三方共贏。
作者為灣仔好日誌社區大使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8月17日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