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痛心的是,有小孩曾經跟我說他偷偷半夜起身玩,因為平日沒時間玩耍,只好待家人都睡了半夜起床偷偷玩…”
香港大部份孩童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刻板的教育制度,他們過得不快樂,近年更被標籤為港孩,大概是描述他們自我中心、驕竉和欠自我照顧能力。作為一個文明的社會,撫心自問,我們何曾切身處地了解他們的需要、聆聽他們的心聲?近日明愛的一項調查指出,小六的學生約八成學生每周要補習八至十六小時,有半成更要每周補習十七至二十五小時,甚至以上;另外,跟據嶺南大學進行2015年「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調查」的調查指出,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跌至三年低位,學習及課外活動壓力大、家課時間時數都直接影響兒童快樂的因素,再看歷年來的調查告研究,各位大概也沒聽說過香港的孩童是多麼快樂和感到幸福。作為一個經常接觸青少年和兒童的工作者,我聽到的大多是孩子們跟我申訴讀書的壓力,功課測驗為他們帶來的困擾,以及校園生活帶給他們的氣餒,有時我在想倘若他們可以選擇,還會當個香港的孩子嗎?以下是一些我認為他們卻步的因素。
一、祟尚精英主義
香港的文化和教育,很大程度建基於一種「精英主義」的文化,「贏在起跑線」便是展述這種意識形態的最佳例子。從小開始,我們要求孩子們學好語言,經常接觸家長的我曾經被問到有沒有語文班合適自己兩歲半的兒子參加,基本上才剛學讀說話,大概要開始學演說了。不少家長在子女不情願下,要孩子學懂琴棋書畫,入讀小學前最好已經精通兩文三語。我曾經跟進過不少經歷學業困難的小學生,他們面對學校故意把課程教快半年的情況,苦不堪言,小三就在學小四上學期的數學課程。我在想,課程的設計原意是切合兒童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為何要在孩子難以跟進的情況下,硬要教快半年?於是孩子們只好每天放學往補習社、回家再待媽媽跟他溫習,完成後便要睡覺了,最可怕的是學科的難度實在超出孩子的理解範圍,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都是無從入手。更痛心的是,有小孩曾經跟我說他偷偷半夜起身玩,因為平日沒時間玩耍,只好待家人都睡了半夜起床玩。我又曾經聽說過,有一所中學初中生每天放學都是補課,每個星期六的早上都要上學,而且補課不是乖乖安坐聽書那種,還會有默書測驗在周末進行。試後活動的節目是 — 「一起做作業」。這個本來性格樂觀的初中生,平日漸漸變得疲倦,每次外出都是拿著工作紙背誦,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一切都是精英主義作崇,尤其一些中上評級學校,他們為了學校能夠成為一間名正言順的名校,就是日日夜夜千方百計要提升TSA(校本評核)、公開考試的成績。同時,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派到好學校入大學,也不謀而合地配合學校的「死谷爛谷」,當然學校和家長因果關係永遠說不清,不過宏觀來說他們就是一伙。總而言之,這種氣氛是在製造他們心中的超孩 (Super Kids),人人都要精通所有學科,對玩樂、打機、甚至一般社交都不需太感興趣,每天留在家溫習,將來做個狀元升讀大學。
二、發展單一化、欠多元
其實「贏在起跑時」還有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假設,就是人人也要比賽,而且一定要跑。問題是有些孩子本來是生來比較擅於跳高跳遠、有些比較適合跳舞、游水等等,為何要用同一把尺量度所有孩子們的能力和價值?本港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有利於語言能力較佳的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較佳亦有優勢,但於其他方面比較出色或以上方面能力較遜色的學生只有陪跑和死捱的味兒。我認識很多學生,因為自己的學業成績欠佳而抬不起頭來,也許他們得到太多試卷上、作業上的”交叉”,甚至覺得自己「冇用、失敗」。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一個人的發展還有很多方面,例如音樂智能、身體協調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省智能等等。事實上,這些孩子也有其優點,不過在學校的學術科成績一般往往比其他們科目重要,又或者學校並沒花足夠資源培育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以致他們優勝的一面未能呈現。當然這跟社會的經濟產業單一化有關,在香港要成為一個運動員、音樂家也許是不討好的工作,大體上要出人頭地又是要從商和專業行業吧。由於我是個教音樂的青少年工作者,年青人曾經告訴我不少老師也勸他們說過「唱歌只係玩,最重要係讀好書」,擔心他們會因為興趣而影響成績,但其實兩者沒有矛盾的。相反,我的部份學生反而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自信,比從前更積極面對自己的學業和個人生活。我深信要整全面地培育一個人,並不能單單傾斜向學業成續,其他方面同樣重要,倘若孩子能於多方面發展和得到認同,日後可能有更驕人的成就,有更整全的人生。
三、欠自由、欠探索空間
孩子本來充滿創意,他們愛自由、愛到處跑跳和整蠱做怪。可是,香港的孩子自由的時間甚少,每天都要應付龐大的功課量,尤其小學生,功課就是排山倒海,曾經在社區中心工作的我也試過每天陪伴孩子完成自己的家課。放學後,理應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他們就是要花時間「做、做、做;背、背、背」。有家長曾經透露,「學校教既野都唔係諗住佢地係學得識,預左佢地要自己去出搵補習」,這是多麼的諷剌,學校本來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但居然期望學生自行再補習追趕瘋狂的進度,這變相令孩子的自由時間愈來愈少。另外,傳統的教學也要求學生遁規蹈矩,愈來愈多校規令孩子失去了自由的空間,例如小息不準跑、甚至不準打球,從前小時侯玩的「捉」、「何仔公」又慢慢消失,更甚的是不少天性活潑的孩子在小息會被罰,間接令他們唯一能發洩一下的機會也沒了。對於青少年而言,不少中學也傾向抗拒流行文化,少迎合青少年的口味和興趣,就算是學生會、學會舉辦的活動不少都是老師指定的學術活動,容讓學生自由發揮的學校不多,因此不少學生也厭倦參與傳統的課外活動,甚至聽聞過有些孩子參加合唱團、制服團體也是被迫。不單是自由度,就是連探索生命的空間也很少,這不一定是因為時間,但與家庭和社會文化有關。我遇過不少年青人從沒有接觸過大自然,對沒有冷氣、稍為有蚊虫的地方不能接受;也有不少少年人不懂游泳、不懂踏單車、從沒有試過去聽音樂會、從沒有逛過香港的十八區,難怪孩子們只會在家玩電腦和打遊戲機。香港的父母普遍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壓大,放假也只會逛逛商場和飲茶,何曾有空間和精神與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陪伴孩子做各類型的運動、參與各種的文化活動?比起外國的家庭,香港的家庭沒有太多家庭樂可言,很少會跟孩子去露營、花時間走訪不同的地方,這些活動也許對本地的家庭太奢侈了。
面對以上種種情況,有人會講一句「無計架喎,個世界係咁運作」,心裡帶著「小時不讀書,第時做運輸」的心態。在這個資本至極的社會,人人在競爭,不努力就會輸,面對現實的香港就是大家都只有逆來順受。想深一層,我們的社會不是要培育孩子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機械人,要按著預設的方法行事和生活,在各種測試中有優良的表現,最好不會出錯。於我而言,這的確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也關乎整個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而事實是,單純的孩子並沒有能力反抗這些制度,反而年少的孩子很多更加會嘗試迎合社會不合理的期望,只是失敗了又感到挫敗。難道我們還要歸咎孩子們不夠勤力、不夠聰明?作為成人的我們何不全面檢視孩子們的生活和處境,並付諸實際行動作出改善?有一個神學家曾經說道,「要考驗一個社會的良心,就是檢視它如何對待自己的下一代」。孩子們每個都是寶貴的、獨特的和可愛的,希望社會整體能提供一個更兒童友好的環境供他們成長,香港也能成為提供他們快樂童年的地方,讓他們他朝跑得更快、走得更遠、眼光更闊。或許有一天,他們能夠為自己成長的城方感到驕傲。
*最後,跟大家分享幾首從前我跟青少年們一起製作的歌曲,全部有關學業會代表兒童和青少年的心聲,由他們自己演繹。
Boyz' Reborn(前名為Big Boyz Club)學業三部曲:
新辛學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4lzYXAmh0
六點放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nxIDBAL2k
標準答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TJ3-Jlv0
作者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eddie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