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看到湯家驊籲泛民檢討一文,突然想起一個很遙遠的故事。
華文世界裡以「汪精衛」借代「漢奸」已經是某種難以追源溯本的約定俗成,至於汪精衛本人是否真的是漢奸,閱讀他的詩詞、書信之後,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
簡介一下汪精衛這個人(詳細請向Wiki大神和Google大神請教)。
汪精衛年少的時候是激進派熱血青年,他比任何一個參與佔領或者光復行動的青年都要激進得多,香港那些叫嚷著反水貨的年輕人在他眼前簡直不值一哂,因為他的豐功偉績是當街行刺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澧……不過失敗了,被判終身監禁。辛亥革命之後大赦政治犯,汪精衛就是其中一個。
或許是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這名激進派的熱血青年逐漸學會了政治和妥協。孫中山先生死後,汪精衛成為了最堅定的孫文路線繼承者,繼續執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然而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反對他的左傾政策,堅持清共,造成寧漢分裂。後來汪精衛發現共產黨並非善男信女,要求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在共產黨和國民政府中二選一,繼而開始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最終與蔣介石寧漢合流,但黨內左右派之爭已成定局,汪蔣對立亦是無可避免的局面,由一九二七年寧漢戰爭開始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的十年間,國民黨便在剿共、抗日、派系之爭的迴圈裡周而復始。
盧溝橋事變之後,全面抗戰開始,汪精衛主張對日本親善,認為中國不可能打贏日本,應該在徹底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此舉更符合日佔區內人民的利益,於是汪精衛與時任日本和談,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並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名義參與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並後病逝名古屋。
以下是在Wikipedia摘錄的一些評價:
《李宗仁回憶錄》:「說一句公道話,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他投敵後,向與其淵源最深的將領,也未嘗作片紙隻字招降,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和第五戰區內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黃琪翔。大義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
《張發奎口述自傳》:「我沒有聽到廣州民眾對汪偽政府的抱怨或抨擊,也沒有廣州民眾對偽政府懷抱惡感的印象……無論廣州抑或上海,這些偽府政要都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他們鼓吹所謂的『和平』,其叛國理由就是『中國打不過日本』,汪精衛組織偽府就是基於這一理念。事實上,日本人並不是平等對待他們,他們充當了傀儡。然而他們宣稱,即使他們僅僅是傀儡,也要為老百姓爭回一點權益。我沒有見到偽府在廣東壓迫民眾的任何證據。」
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日寇侵略,中央政府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反而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汪精衛的故事說到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出似曾相識。
國民黨內的左右之爭,國共之爭,中日之爭……History repeats itself。
依循汪精衛的生平,相信每一個人都很疑惑為什麼像他這樣的孫文繼承人會成為漢奸。儘管我不是汪精衛肚裡的蛔蟲,但多少也看得出,在心態上來說,他依然是個堅定的中國人,不曾視自己為漢奸,也不覺得打不贏日本的中國與看似很容易打死中國的日本和談有何不妥,甚至覺得自己肩負了中國的命運,挑起了比蔣介石更重的擔子。然而,看似很強的敵人有被外國勢力逼到無條件投降的一天,而貌似雞蛋碰石頭的弱雞在抗戰八年之後終於坐上了戰勝國的船,於是主張妥協和談的「溫和派」,成為了華文世界最不可原諒的漢奸,力主抗日的「死硬派」,成為了抗日英雄。
以今日的術語來說,汪精衛是不折不扣的和理非非。他堅持以和平手法解決中日戰爭,認為「中國打不過日本」,所以弱者該盡量與強者妥協周旋,以爭取最大的利益,在日本治下爭取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保留部份自治權(南京國民政府的所有機關人員乃至軍事人員均由中國人出任)。
汪精衛給自己挑選了一條最艱難的路,以為自己可以走向一個光明的結果,而他的結局就在我們的中史教科書之內。
我想湯家驊大概也是一個的汪精衛。
祝他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