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長者兩蚊乘車優惠非德政

$
0
0

長者可以兩蚊任搭各種交通工具,照理怎說也是德政,老人家有優惠,納稅人又不介意埋單,梁振英指長者對計劃「有讚無彈」,誰會反對這個政策?反對者大概會被道德圍剿。可是,從經濟角度看,這是個設計拙劣的褔利政策,因為它扭曲人的行為,沒有尊重人的選擇,資源也不是用在最適合的地方。

津貼運用應由用者自行決定

長者兩蚊搭乘公共交通,與原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津貼局限了長者的選擇,有些長者未必很喜歡出街,比起搭車,他們可能更想飲餐靚早茶、買個靚橙,但要得到政府補貼,必須搭車。行動不便者、或因健康問題不宜出門的長者,就享受不了這個優惠;為了享受優惠而增加邊際乘車次數,或者特意搭不必要的長途車不是好事。除非政府有強烈證據顯示老人多搭車對社會利大於弊,這個政策說不過去。

給予每月一筆過的津貼能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津貼如何運用應由用者自行決定,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喜好,做甚麼令自己最快樂、得益最大,限制津貼運用降低了津貼的效益。因此,與其用此方法資助長者每月平均四十元的交通費,倒不如加生果金一百幾十蚊,讓老人家幫襯他們最想幫襯的商戶,做他們最想做的事,這樣想搭車的人自然會繼續搭車,不需要搭車的人也能享受資助。

不過政治上為了加幾十蚊而大費周章會被人話孤寒,用幾億搞個兩蚊優惠就能收買全港老人心,令自己民望上升,成本平又無人鬧,選舉時長者票又多,當然著數,也導致政府和政客樂於支持一些政治計算上有利但實際上未必對長者及社會整體最有利的政策。

政策扭曲市場衍生社會成本

撇除長者本身,此優惠政策對社會造成相當影響。這個津貼令交通工具盈利上升,變相是補貼企業。問題是為甚麼只補貼這幾個企業呢?以前計劃只涵蓋港鐵、巴士和渡輪,未推行到小巴,最後連綠色小巴也涵蓋了,小巴公司的股價立刻上升[1]。但電車因長者車費本身就很便宜,一直與張建宗商討都未被納入計劃[2]。紅van又會不會嘈?如果衣食住行裡「行」有津貼,老人食品如奶粉又可以要求津貼嗎?除非可以證明增加使用某些服務和產品與社會整體利益相乎,社會使用率比最佳情況為低,如平安鐘等才應該得到補貼,其他指定商戶指定行業的津貼是以褔利之名違反自由市場規則。

另外,長者因政策而增加乘車次數令交通資源沒有得到最好運用。首先,路線有平有貴,一般人想快的話會付貴一點搭快線,想平的話就搭慢線。由於長者快慢同價,這個分流作用對他們沒有效。有網民觀察說,很多公公婆婆坐過海巴士線,只搭一兩個站而且不過海,因為價格對他們來說一樣,所以有車就上,浪費了納稅人金錢,按車費比例津貼比較合理。
另一個問題是繁忙時間比以往多了乘客,雖然這只是局部地區的問題。交通工具在非繁忙時間有淨餘載客量,不是問題;可是繁忙時間車車爆滿,大家就要等多班,除非巴士地鐵公司多開班次。但繁忙時間問題是塞車,車廂本來就爆滿,交通樞紐負荷過重,加班根本不可行。有人提議限制優惠只在非繁忙時段使用。有了一個政策,因為其造成的界外效應,再多加限制,是架床疊屋,將事情越搞越複雜,沒有解決問題。設計精良的政策貴在簡單有效且不會造成負面效果。

計劃擴展到小巴,情況更嚴重,因為小巴載客量少,有網民投訴長者可以兩蚊搭小巴後,排隊超過45分鐘,影響一般人生活,應該是來不及調整人手及班次之故。有說部分需求來自水貨商僱用長者運水貨以節省交通費。走水貨未必全是壞事,優惠鼓勵水貨商僱用長者,釋放勞動力。一般來說他們已找不到全職工作,或者不想做全職只想間中賺個錢,運水貨不需特別技能,比收集舊報紙賺得多,可以改善長者生活,又能增加香港GDP。可是,這也意味納稅人津貼水貨商走水貨。本來水貨商需要較高的交通成本,現在成本平了,走水貨的利潤也高了,多得納稅人資助。

要了解一個政策的利弊,不能只看政策的表面或目標,其帶來的間接影響可以非常之大。長者兩蚊乘車優惠雖有益處,但弊處也頗多,按乘車次數資助扭曲市場行為,若改為一筆過的津貼,讓長者花在他們喜愛的活動上,將更有助改善長者生活。

[1]《長者2蚊乘小巴 進智公交炒起6%》,蘋果日報,2015年1月14日
[2]《政府研推長者免費乘車》,成報,2015年1月27日

原文刊在明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