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轉攻區議會在地方「執政」

$
0
0

要市民反對「袋住先」,民主派除了要好好解釋,經提委會預先篩選的特首選舉,只會養大一隻破壞自由、人權和法治的「政治怪獸」之外,同樣重要的是向市民指出否決政改後民主運動可以如何進行下去。

我的答案是: 將政治想像力灌注於今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把區議會「當成」有實權的市議會,假戲真做,提出18區「市政藍圖」,並以此動員慣於在立法會選舉才投票的民主運動支持者,爭取過半控制權,在社區重新發展民主運動長期作戰的「根據地」。

自接掌主權以來,中共對香港政治架構的基本設定,就是不讓得到過半數市民支持的民主派奪得任何一個重要政治位置:選特首由選委會或提委會決定;立法會有「比例代表制+功能組別」雙保險;對民主化程度相當高兼每年有數以十億元撥款權的市政局,更是殺之而後快;對最底層的18區區議會,則以委任制、當然議席以及其他選舉策略來取得壓倒性的控制權。

當政改方案被否決後,可以肯定,立法會選舉的「雙保險制」一定不會放鬆。換言之,民主派在立法會這個平台只能維持守勢,以「守住」三分之一議席卡住不利民主的選舉方案,以及在關鍵撥款或立法審議上發動議會抗爭。中共目前如泰山壓頂,維持政治角力形勢已經是相當難得的局面,不過,在金鐘立法會採取守勢不等於全盤棋都不能動。相反,為了避免「原地踏步」,民主運動必須尋找新的發力點,我認為應把重心由立法會轉移至地方政治,拉開戰線,全力爭取各個區議會的控制權,這樣才能重新激發民主運動支持者的參與熱情。

以奪取區議會為民主運動的新目標,因為那是有可能的!一、2010年中共同意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後,今年年底的選舉,458席中只剩下27席不是直選產生,區議會選舉將成為香港最接近全面直選的戰場;二、民主政黨在過去兩次的區議會選舉中,得票率較同期的立法會選舉低很多。務實點看,這反映了兩場選舉在選民心目中的性質不同;樂觀地看,那代表如果民主運動支持者以立法會選舉的心態看待區議會選舉的話,民主派在選票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小選區格局中解放不過,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玩法,民主派當然會繼續失敗。過去的玩法是怎樣呢?6個字:重協調、輕戰線。對於區議會選舉,民主派的主要部署是協調參選人不要撞區:A選區分了給A黨,A黨就自己找人「落區做工作」,之後就各自修行。

因此大家只會盯着自己分配得來的選區,不理會同區的民主派參選人在幹什麼,甚至互不認識。這種小選區玩法,適合長期以社會工作姿態服務居民的民主派政黨(但因為資源不足,整個民主派面對400多個選區,通常只能派出200多人參選,導致大量選區由建制派自動當選),不過更加適合有錢聘請更多全職地區幹事的建制派政黨。

要令區議會選舉成為民主運動的進攻重心,民主派要重協調,更要建立新戰線。建立戰線需要政治想像力。譬如,試想香港不是由18區,而是由18市組成,有大埔市、荃灣市和觀塘市等,人口由15萬(灣仔市)到65萬(沙田市)不等。18個區議會就是18 個市議會,贏得市議會過半數議席,就能決定該市發展的方向(房屋、醫療、教育、文化、經濟、環境),以及控制一些資源(目前是每年約6 億8000萬﹞。在這種設想下,參選人理所當然要跟政見相近的盟友建立選舉陣線,提出共同的「市政藍圖」,以爭取議會過半數的控制權。

民主派願意將自己的思想從小選區格局中解放,問問自己在「大埔市」執政後會幹什麼,民眾的思想也會隨之被解放。激發起來的就是一連串有關地方治理的籌劃和辯論,也許因此會有更多人覺得「過癮」而參選,讓民主派參選人「湊夠」過半數,也許會有更多民主派支持者有興趣助選和投票。萬一打下一兩個議會,民主運動就有了長期作戰的根據地;就算激戰而敗,也會有更多人願意在社區建立更有行動力的組織,下次捲土重來。

窮則變,變則通。中共在立法會卡住民主派,民主派就應改為主攻區議會,爭取在地方「執政」。區議員不必是民主運動的無名樁腳,他們可以是民主運動的新龍頭。

原刊於5月24日《明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