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互聯網
強國強拆事件,時有所聞。對待釘子戶的卑鄙手法,更是令人心寒。
想不到,強遷這種事,在香港也會同樣出現。是我的文明退步跟不上香港的步伐?
菜園村事件的時候,正值和進修搏鬥,自顧不暇的情況之下,即使外面世界核爆,我大概也只能無力的抱著我的參考書及資料同歸於盡罷了。直到金鐘清場,才切切感受到那種家園被毁的切膚之痛!
幾個月前,在地鐵看到一個燈箱廣告:「居劏思危,切勿租住工廈劏房」。看到的時候,有一剎那想打爆個燈箱!那是一個勸喻?還是一個諷刺?
曾經有朋友租住劏房,到她的住處參觀過。在唐樓裡一個單位的鐵閘打開以後,還有幾個房門,每個房門又各自有鐵閘!進去以後,房間左邊是小小的洗手間,然後長方型的一間房,就是整個「單位」的空間了!採光很差,一定要開燈,窗戶打開樓下就是酒樓的廚房位置,窗戶形同虛設。當時,房租好像是三千左右,而當時剛畢業的朋友,月薪大概八九千。
記得很小的時候,有親戚住在樂富及黃大仙的公共房屋。
樂富的親戚家沒有電梯,單位很小,廚房在屋外的走道,不是「騎樓」,而是爐頭在單位門外,我想應該也有洗手盤吧!這個真的不記得。洗手間每戶一個,但並不在單位之內,需要走到洗手間區,由於每戶可以上鎖自己的洗手間,也就可以整理乾淨,浴沐用品、廁紙也可以放在洗手間中,但因為洗手間和單位有點距離,他們家裡晚上要使用「痰罐」。而每一樓層有一兩個洗滌房,當時只是跟親戚的小孩去玩過,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給大家手洗衣服用的。當時並不流行洗衣機,而且也沒地方能放洗衣機吧!
黃大仙的親戚家也類似,但不同的是,他們的洗手間好像是公用的。對這個地方的記憶已經非常模糊。
讀書的時候,有同學住在「臨時房屋區」,年輕一輩大概沒有聽聞過。臨時房屋是木製的平房,一個單位有兩層的,但單位很小。樓下是客廳,而樓上是睡房。至於洗手間和廚房,應該是在單位裡。只是到過同學家一兩次,不好意思四處參觀,但我記得,同學的家裡會突然有老鼠走過,而同學已不以為然。
雖然這三個公營房屋單位條件都沒有很好,每個小小單位裡居住的人數也不少,但是,總還是有安身之所吧!
別怪我們這些港英餘孽總是懷念殖民地時代,作為一個小市民,能夠安居樂業當然好,但至少也要生活過得去吧!在殖民地的時候,房屋、教育政策至少真正能受惠小市民!
停建公營房屋,取消租金管制,應該還有許多無知的我無法說出的原因,造成今天香港樓價高企,香港人買不起,租不起,於是只好屈就租住劏房。
結果政府不是去解決公營房屋供求問題,不是研究樓市、租金管制問題,不是處理持有劏房、出租劏房的人,而是選擇最底層的小租客開刀!這是欺善怕惡?
我們都不想貧窮,我們努力讀書去爭入大學,我們即使要借貸也要完成大學,畢業後我們滿腔熱誠努力工作,我們即使無限OT,無薪OT也要持續進修,我們以為,只要我們努力裝備自己,我們總有一天可以遇上機會,然後衍生「希望」⋯⋯
可惜,我們發現「希望」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因為一切都操縱在小數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