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榮豐工業大廈劏房事件,居民於4月29日被屋宇署聯同警方封場迫遷,政府在欠缺妥善安置的情況下,出動防暴隊清場,在場有長者,有婦女,有小孩,但住戶連即時回家拿取藥物、衣物、私人物品也不容許(起初說要等數天),引起公眾嘩然震怒。居民及後與一眾團體及市民到太子始創大廈屋宇署總部抗議,要求「先安置、後清拆」。
協助居民取回物品、妥善處理搬遷安置,乃當務之急,而另一方面,由於政府亦將大規模取締工廈劏房,將影響逾百單位、過千居民,加上其他劏房、天台屋等取締行動,亦將涉及大量居民被迫遷離原居,社會實在有必要務實討論安置政策。
等待下次迫遷的「安置政策」
現時,政府所謂的安置,一般就是安排住戶到屯門寶田的臨時收容中心(個別會到石籬),而需要入住一段時間(一般為三個月),證明無家可歸,才能入住房委會的中轉屋,而臨時收容中心地點偏遠、環境惡劣、無私穩可言,筆者亦曾到訪,情況如深水埗的露宿者之家,因此大部份居民不會選擇入住,直接入住中轉屋的居民少之又少。結果,居民被迫租住另一劏房,甚至也是工廈劏房,政府所協助的,一般只是提供關愛基金搬遷津貼,不過,也要合乎入息限額,而所獲津貼大多也不及支付新居的上期、佣金、租金等費用。居民或是借錢、或動用僅餘積蓄,再次等待下一次迫遷。
而梁振英今年於施政報告問答大會亦提及安置︰「這方面還有一個公平的問題......安置單位給這些家庭,我們就會變相鼓勵更多人搬入這些工廠大廈的劏房」,有關說法似是而非,恍惚安置政策剩下的只有臨時收容中心,改善安置只會惡化問題。不過,若我們回顧過往大規模取締住屋單位的安置政策,以歷為鑑,則會了解特區政府改善安置政策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以歷為鑑︰90年代的安置及中轉方案
回顧90年代的兩個大型取締行動,一個是取締臨時房屋區、一個是取締籠屋︰為了在2000年清拆所有臨屋區,政府把即將拆卸重建的石籬及葵盛東的公屋改為中轉房屋,又在西貢及元朗朗邊興建組件中轉房屋,及後又於屯門寶田興建多層中轉屋,安置受影響居民,2001年高峰時期,有超過20000人居於中轉屋。
而政府就取締違規籠屋,則於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當時3年內有近40間籠屋單位因此結業,居民被迫遷出,估計當年受影響的有超過100間「註冊」籠屋,居民接近3000人,政府則興建30多間單身人士宿舍(近500個宿位)及委託社福機構管理兩座單身人士宿舍(近600個宿位)協助受影響居民。
設置中轉屋及過渡宿舍,安置大批受影響市民,雖未必完備,但總算比現時有效的安置政策。可惜,多年來,政府一直在減少市民的安置選擇。
例如,不少房署中轉屋單位已經改建,時至今天只剩四千多個,政府的說法是空置率高,不過,事實上是政策問題所致,其原因有三︰一、居民要入住中轉屋,一般要被視為「無家可歸」人士,先入住臨時收容中心才可遷往中轉屋;二、中轉屋地點遠離市區,居民因遠離就業及社交網絡而拒絶;三、部份中轉屋(組件房屋)環境惡劣,如朗邊中轉屋(已計劃清拆),蟲鼠為患、滲漏積水、保安欠佳等問題嚴重;其中第一點最為關鍵,上文已略述問題,如2014年4月審計署報告指出,石籬中轉屋空置率高達60%,有居民雖然希望入住,但卻因不願到臨時收容中心「過冷河」,因此造成所謂的中轉屋「空置率」。
至於單身人士宿舍,民政署於2005年已分期停辦,現在只剩餘由救世軍管理的長沙灣曦華樓及鄰舍輔導會位於西環的高華閣兩間單宿,不過,由於已改變入住要求,只要符合入息及以往居於不適切居所,或社工轉介則可入住,現在入住率仍然甚高,要輪候數個月才有宿位。
中轉方案的選擇
中轉或安置方案其實有甚多可能性,過往亦曾於香港實施,以免篇幅過長,在此以表列作簡單分析︰
若然政府重新推出全面安置政策,提供中轉房屋或宿舍,亦要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是否位於市區、環境是否適切、租金是否便宜、興建或改建時間長短、不影響公屋興建、規模方便管理等等。
事實上,近年政府亦因應民間熱切關注青年住屋問題,而計劃推出青年宿舍,涉及近1,000單位,位於旺角、佐敦、上環、大埔等地區,雖然有關租金收費、入息資產審查、規則管理配套仍有待商討改善,但最少說明政府並非不能設置市區中轉或過渡宿舍,再次說明改善安置,「不為也,非不能也」。
至於能否直接體恤安置公屋單位,其實每年房署早已預留二千個單位給予有特別需要人士,政策實行多年,一般會考慮醫療及社會因素,如殘疾、長期病患、家庭暴力等,經社工評估及福利專員審批,再向房署推薦個案,每年實際經體恤置上樓的更平均近二千五百,至於迫遷是否主要考量因素或成為政策,則值得商討。
而今次事件,政府應為有特別需要居民安排體恤安置上樓,並要先用現時空置率甚高的房委會中轉屋(如石籬中轉屋)及市建局單位(如豉油街12號)安置居民。當然,最基本是必須讓居民盡快取回個人物品,回家待妥善安置吧。
大幅增建公屋才是出路
必須強調,中轉方案只是在公屋短缺情況下提出的短期措施,讓居住在環境惡劣、租金昂貴的居民喘息,但中轉屋可提供的支援有限,政府若有決心解決基層住屋問題,大幅增建公屋才出路,筆者已多次指,現時《長遠房屋策略》建議的公屋興建量嚴重不足,只會令公屋輪候冊人數繼續上升,劏房問題無日無終。
(其他房策建議,如房產稅、租務管制、土地分配……篇幅有限,有興趣請參閱「影子長策會」其他文章)
(註︰部份內容曾刊登於《信報》2013年8月16日《規管劏房 居民何去何從》,以此回應近期工廈劏房迫遷及安置問題。)
文:陳紹銘(影子長策會成員、香港政策透視執委、社工復興運動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