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民主與民生——社工學生參與及反思

$
0
0

走進社區 思索社會

旺角區給予人五光十色和多元化的形象,不同階層的人每天在這裡穿梭。在繁忙的背後,旺角區居民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在生活上面對著甚麼問題?在過去兩個月,我們一班社工系學生分別透過洗樓、街站等方式與街坊接觸,嘗試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發現他們正面對著房屋、地產霸權等問題。要有效處理這些問題,除了政府改善政策外,居民的政治參與亦十分重要。居民能否向上表達訴求,共同商討改善方案,都是社區能否邁向更理想的發展方向的關鍵。民生與民主之間存有緊密的關係,居民若能掌握更多資訊及表達途徑,集合大眾力量為自己發聲,定會為社區帶來改變。以下我們將會從旺角區居民面對的各種問題出發,從中探討政治參與和生活民主的概念。

房屋權利的失落

旺角區的劏房問題普遍,居民的居住環境並不理想。住屋是基本人權,聯合國指出住屋權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住在一個安全及有尊嚴的適切居所,包括穩定、有足夠基本設施、可負擔、適合居住、擁有公平住屋機會、地點適當及文化共融等條件。但劏房、板間房等不適切居所,正正違反人權。現時香港大概有八萬個劏房,有超過二十萬市民居住,每個劏房戶居住的空間極度狹窄,嚴重拖垮生活質素。以旺角區為例,工廠大廈一個單位最多可以劏成超過四十個單位,每個單位約八十呎,月租達四千元。以上的數據來自政府,實際上劏房的數量應遠超此數。

即使居民想上私樓或公屋改善居住環境,也不容易。現時在香港的市區,居屋和私人屋苑呎價都需要一萬元或以上,而最近私人屋苑的首期付款更提升至四成,這對於渴望買樓的人士有如百上加斤。由港人決定支付首期供樓的一刻開始,他們以後每個月也要騰出大部分收入來供樓。買樓這目標對租住劏房的低收入戶來說,更加遙遠;而輪候公屋則遙遙無期:二人或以上的家庭領取到藍卡後,至少要排四年;年青的單身人士就需要排超過十年。人生究竟有多少個十年讓基層市民去等呢?當劏房戶面對著惡劣的住屋環境、安全和防火等問題時,他們卻困在現行的公共房屋制度中,難以短期內覓得更好的居所,只能繼續忍受現時惡劣的環境。除了公屋輪候時間長之外,獲派地區也是居民擔心的問題,不少輪候公屋的居民曾獲派到新界或其他偏遠的地區,這不但令他們需要付出更多額外交通支出和時間來到市區工作,更斷絕了他們與原有社區的聯繫,難以適應。這都令部分居民對公屋安排存有擔憂,甚至恐懼。因此,他們面對的房屋問題實在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和困難。

土地規劃失誤 縱容地產霸權

除了房屋問題,政府在土地用途和規劃上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政府選擇興建更多大型商場,同時減少了區內的休憩用地,令居民消遣的地方不斷縮減。更甚的是,僅存的休憩用地亦處於隱蔽之處,極不方便。位於朗豪酒店旁的山東街休憩處,小草坪、旋轉樓梯、外觀典雅,卻位置隱蔽。市民大眾根本難以發現它的存在,又或被誤以為是朗豪酒店的私人休憩處,難怪使用率長期偏低。除了休憩處,連接朗豪坊的熟食中心與朗豪坊商場只有一橋之距,位置卻極隱蔽,只有藏在朗豪酒店旁的扶手電梯、朗豪坊天橋和休憩處的側門能前往。中午時段,熟食中心大多充斥著中年的勞動階層,鮮有年輕人的身影。如此隱蔽的社區設施及配套,除了宣傳不足外,亦令我們思考究竟政府在使用土地上,是否能夠滿足到居民的真正所需?

除了土地規劃的問題外,地產霸權亦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十年過去,多少間蘊藏著眾多香港人童年回憶的文具店、報紙攤檔、街市、雜貨店因為租金愈趨上升而倒閉,取而代之的卻是單調而冷冰冰的連鎖大集團。還有那以往在街邊售賣懷舊小吃的小販,往後都只能變成外國美食車嗎?環顧我們所住的社區,人情味已不復見,剩下的只有一式一樣的招牌和商場,我們被逼著接受超市劃一卻昂貴的價格,被逼著接受社區獨有的人情味和特色一點一滴地消逝,被逼著接受生活的選擇被限制……到底,我們的生活還有選擇嗎?我們就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嗎?

政策在變 社會在變

生活的確無奈,或者我們會問,究竟可以改變什麼呢?回望從前,我們會發現也有政策爭取成功,標誌著市民的努力有所成果,政府終究也要聽取民意。最低工資足足爭取了十數年,政府於二零一一年確認法定最低工資為時薪二十八元,在二零一三年調整至三十元;關愛基金亦於二零一一年年初成立,撥款五十億元,以協助經濟上有困難、卻無法在現時的福利安全網內受惠的市民,並在二零一三年再注資一百五十億元。還有跨區交通津貼、反國民教育等政策都在不經意之間漸漸的有了改變,這些福利政策在各界的堅持下,逐步地有了改善。我們未必能在短期內令社會改變,但回首香港一直以來的發展,的確有民間力量不斷的推動。日後在繼續爭取的同時,也要確立民間努力的成果,否則容易叫人灰心喪志,也欠缺再爭取的理由。

推動民主 促進民生

要推動政策改變,改善民生,市民的參與實在非常重要。參與是人民的一種民主權利,不同的社區成員皆有權利參與制訂影響他們生活的政策及措施,這是民主的實質體現。因此民眾參與是推動民主化一大元素,不可或缺。

政治參與的途徑大致上可分為建制內及外兩方面。建制內的政治參與泛指市民在政府的架構之下,可透過其提供的官方途徑參與政治。這包括填寫政策諮詢文件、參與地區政策論壇、投票選出議員、旁聽立法會及區議會會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現有的政制之下,市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很有限,官方權力也遠遠凌駕在民眾之上。所謂「行政吸納政治」,原指通過官方的行政管道將社會各界的利益匯聚起來,並且共同參與政治決策的過程,以此呈現開放與參與性,體現大眾參與的民主精神。然而,根據公民參與階梯理論(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香港政府開放給予市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只停留在「通知」、「諮詢」、「安撫」等較低層次,只容讓市民發聲,市民卻鮮有實權影響決策。因此,現有的政下的政治參與在某程度上形同虛設,只成為政府提高民望、建立開明形象的手段,市民的政治參與流為表面,無法體現民主精神。

現有的政制之外的政治參與,顧名思義,就是突破官方架構的非正式參與途徑。例如簽名運動、示威遊行、靜坐抗議、參與關注組織及居民大組等,皆屬於群眾自行設計和實行的自發性行動。雖說這些參與政治的渠道超出政府的「規範」,看似不恰當,卻也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匯聚了部分市民的聲音和力量,是由下而上向政府爭取權益的過程,體現了民主精神。事實上,理想的民主實踐方式該包含共同商議、平等參與決策和尊重不同意見,建立當權者和群眾平等的關係。在人口眾多的社會之中,要實現這種理想的民主殊不容易,現時主流的代議式民主也視乎代表人物的質素,未能確保妥善地反映民意。因此,民眾主動積極的政治參與很重要,因為群眾本身才是自身需要和感受的最佳和最重要的詮釋者。也只有群眾參與的代表性和帶來的壓力,當權者才會重視民意,促使他們制定和實現合符民意的政策,同時又進一步提升民眾的意識,促進成長和自主性,邁向人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

無論政治體制內或外的政治參與,都體現了民眾參與的意識,並在逐步推進民主。因此,民眾因應各自的情況,在其限制內盡力發揮最大程度的參與,也算是體現了民主精神。

讓民主成為生活

進深一層,所謂的「政治」參與,令人聯想到「誰代表自己的問題」。人們不應該只寄望代議士為他們帶來改變,政治參與實際是民主理念實踐於社會的方式,民主的精神在於主權在民。人們每天都於社會生活,就應以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意思就是時刻都抱持自下而上的心態,視權力擁有者應當與自己的地位平等,透過對話、溝通、合作以作出集體決定,將少數人的權力由下而上地釋放。人們應該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以至社會的發展、政策的決定:我不要住劏房、我不要連鎖店、我不要第三條跑道;我要上公屋、我要光顧小販、我要退休保障,由自身居住環境,到社區,推至政策,權力擁有者有聆聽過我們的意見嗎?更關鍵的是我們有為自己的所想而發聲嗎?民主就是人民敢於發聲,集體參與作出集體決定,民主散發的不應是政治的苦澀味,民主的展現方式應培養成一種常識、一種態度,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社會工作公共性的反思

這次,我們一群學生在車水馬龍的旺角街頭擺起街站,拿起大聲公,大聲叫喊,希望提起市民更多對民主及民生的關注。我們自覺渺小,力量有限。但看見不少市民來到我們面前,表達不同意見,又重新得力。正如上文所說,民主並非抽空離地的口號,民主的主體是人民個體的自由及集體的討論。而街站正正體現了市民的言論自由及不同意見的交流,實踐民主的精神。當然,這並不足夠,社會上還有很多同路人,還有希望。我們不應自以為微小便放棄,我們一小步的改變、默默的堅持,正是為了鋪墊未來更大的改變。民生和民主是分不開的,兩者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作為人,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應該知道我們的權益,不應只著眼於眼前的民生問題,甚至因感到無力而向現實和權勢投降;反而應看闊一點,看到民生背後反映著民主精神的重要性,從政治參與出發,重燃我們的鬥志,為我們每個人的福祉而努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