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當初是誰幹的好事?

$
0
0

羅范椒芬又來了。這趟她提議把國情課列作新教師的入職要求,又說所有大學生都應該往內地交流一個月,好讓他們了解國情。她說:「香港只是中國十四億人口中的一分子,一定要虛心去了解國家。」說得沒錯,了解國家是必要的。但同樣地,當代國情相比起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只不過是一粒沙;要了解一個國家,我們不是應該起碼從它歷史讀起嗎?

可惜在二〇〇〇年,教育統籌局(二〇〇七年後改稱為教育局)取消中國歷史科為必修科。這決定令中史的考生人數連年下跌;有評論憂中史會走上「亡科」之路。根據資料指,中史科在一九九九年中學會考,有逾三萬日校考生,即三分之一學生報考。而在去年的中學文憑試,報考中史的人數只佔總考生人數的十分之一,即約六千五百人。

於二〇〇〇年在任的教統局局長,正是今天勸籲港人要虛心了解國家的羅范椒芬女士。她那天首肯的一個決定,令這一代的孩子在一個沒有歷史、沒有根的課程框架裏長大。究竟他們今天對國家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應該怪罪於誰呢?

當年經歷過中史科年復年的背誦與討論的學生們,或多或少也聽過發生在我國的種種事跡。從大禹治水、烽火戲諸侯、揭杆起義、焚書坑儒、三顧草廬、安史之亂,到較近代的甲午戰爭、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我們都曾順時序聽過。雖然不特別熱愛背誦歷史,我們的情緒卻都曾被歷史中的大人物小故事牽動過。當我們看見宦官小人的陰險事會詫異皺眉;又會因一次革命成功感到振奮驕傲。管你喜歡不喜歡、認同不認同,讀過歷史後,大家起碼會說句:「啊!原來今天的中國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也許這也是「洗腦」的一種吧?因為在學習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漫長過程裏,我們了解到「中國人」這身份是如何煉成的。結果當大家知道今天碰到的「強國人」欠了甚麼「中國人」應有的美德。

真正的公民教育不會只集中歌頌和放大國家近代的豐功偉績,也要承認歷史裏的錯誤然後承擔責任。你看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也語重心長地勸喻日本,要正視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才能放下包袱向前走。每個國家都應有一套完整公民教育課程是合理的事;內容必須誠實客觀、不會只報喜不報憂或譁眾取寵。所以要新一代人民認識自己國家、建立歸屬感,略懂教育的人都不會天真到覺得,靠一個內容一面倒的短期國情課便能成事 。

請緊記,教育裏的每一個科目都是社會一點一滴累積回來的基業,而不是方便當權者的工具或好高䳱遠者用來拍馬屁的籌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