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明明有需求,為何部份巴士路線仍要取消?運輸署每年均會提交十八區的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就區內的巴士路線加班、減班或取消作建議。然建議根據的載客量數字或欠準,部份調查僅依靠「目測」評估載客量,調查方法亦沒有全面公開,巴士公司亦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提供較準確的八達通數據,市民及區議會難以了解巴士路線的實際需求。
獨媒翻查今年度的中西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了解載客量調查方法的問題。去年年底西港島線通車,西區巴士乘客量下跌,該區巴士服務是今年首先被大幅削減的地區。然運輸署提交予中西區區議會的客量估算文件,卻有多項調查問題。一如多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文件並無詳細交代調查方法。在1月29日中西區區議會交委會上,有區議員向新巴及城巴代表查詢,表示資料是在2015年1月5日至16日星期一至五「獲取」,統計地點是選取該路線載有最多乘客的中途站。巴士公司拒絕透露詳細的地點,指屬「內部資料」。
「目測」評估載客量欠準
獨媒向運輸署查詢,獲回覆指某巴士路線的載客率是「指有關巴士路線在某個時段内的乘客人數與同時段內所有班次總載客量 (包括座位和企位的數目)的百分比。」「由有豐富經驗的調查員,在繁忙時段(介乎早上六時至八時半和下午約四時至六時半)於各條巴士線車上接載最多乘客的中途站,以目測的方式來搜集的,每條路線的調查地點也不盡相同。 」
運輸署的回覆揭視了至少三個問題,首先是「目測」問題。巴士在中途站停站時間不會太長,站在地面的統計員亦難以統計雙層巴士的實際載客數目,如上層究竟是否滿座。不在車上的統計員亦不能以「數人頭」方式點算,只能「靠估」。然而因各巴士載客量、座位及企位不同,例如兩輛滿座的巴士分別有10名乘客站立,但因車輛型號不同、座位及企位數目不同,實際載客量及載客率會有差別。
統計客量地點竟是「機密」
此外,署方及巴士公司選取的「車上接載最多乘客的中途站」看似合理,然而卻忽視了巴士路線在不同路段的需求,巴士公司以「機密」為由拒絕透露具體地點,亦令民間難以監察。以署方提交中西區交委會的文件為例,文件顯示多條南區往中環的巴士線客量均有明顯跌幅。這些南區開出經薄扶林的路線,其實有至少兩個客量高峰的路段。南區開出的路線往往滿座駛至瑪麗醫院,部份乘客下車後會給在近蒲飛路、富林苑及香港大學一帶的登車乘客令這些巴士重新滿座。西港島線通車後,後段的乘客流失至港鐵,因此假如署方在山道等接近港鐵香港大學站的巴士站點算載客量,毫無疑問會錄得跌幅,但便無法反映南區往瑪麗醫院一帶的需求。
運輸署及巴士公司調查載客量的日期,亦會影響結果。中西區的調查在香港大學開學前的一月上旬(港大1月19日開學),雖然運輸署新聞組回覆指「各條受影響巴士線的乘客量卻保持平穩,與開課前(即本年1月上旬)的調查結果相若。」但亦難免影響載客率跌幅的準確度。
運輸署及巴士公司就客量調查有其他較準確的方法,運輸署回覆表示,署方會因應不同情況進行調查,其中一個方法為派員進行登車調查,由署方派出調查員乘坐巴士路線,記錄沿途各中途站上落乘客的數目,署方亦有權要求巴士公司提供有關路線包括八達通的收費記錄以作核對,然署方在提交區議會的文件,一般不會透露相關的紀錄資料,有欠公開。
目前在西區已落實的減班路線,包括3B(蒲飛路至中環)、5(摩星嶺至銅鑼灣)、5B(堅尼地城至銅鑼灣)、5C(石塘咀至灣仔)、5X(堅尼地城至銅鑼灣)、10(堅尼地城至北角)、18(屈地街至北角)、18P(堅尼地城至北角)、18X(堅尼地城至筲箕灣)、40(華富至灣仔)、40M(華富至灣仔)、970(數碼港至蘇屋)及970X(香港仔至蘇屋)。運輸署計劃在港鐵西營盤站在本月尾啟用後,取消3B、4、5、5C、18及40M,並縮短104(堅尼地城至白田)及113(堅尼地城至彩虹)兩條過海隧道巴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