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Corbis.com (Royalty Free Section)
彭博最近刊登了一篇評論,題目為 “These Are the Econ Blogs You Need to Read”。文中提到在美國,經濟學家以博客論政,遠較其他專業人士進取;金融海嘯後,很多重要的經濟政策辯論,都已從正式學術期刊,搬到博客裏。這當中涉及到在經濟學裏,學術研究跟評論時政分野未必很清楚,故此很多以前刊登在期刊中的論文,不一定有長遠的學術價值。而且評論時政,目標是吸引所有公民的關注,希望達致政策辯論,學術期刊的讀者群不大,見解需要經過傳媒在宣揚開去,並非政策辯論的最佳平台。以博客為平台,可以將學術及時政分開,學者們都可以更快及更直接地評論。
該文列舉了六類博客:守門員(Gatekeepers)、宏觀學者(Macro Geeks)、智者(Gurus)、夢想家(Dreamers)、集大成者(Collectives)及其他。其中守門員類的博客,專門收集其他博客之觀點,或加以評論,再附上原文鏈結。在建立論述中,守門員的角色很重要。讀者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天讀完互聯網所有的新文章。有公信力的守門員,能幫讀者聚焦,建立社會論述。而博客的作家,一般都是無償,發聲是主要目的。守門員幫忙分門別類,亦屬好事。幾位守門員的博客,鏈結都在文末。
至於其他幾類博客,一般都是成名學者,從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為基礎,評論時政。部份博客,源於學者某部著作,則往往會以書中理論套入時事。如果看過原書,作用或會更多。當然,廣閱眾博客最主要的好處,是從多元聲音中,儘量接近真相。
當然,每個社會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師法則生,盲抄則死。香港亦有幾位知名博客。取材開放的傳媒,亦刊登了不少政策論述。香港的守門員,則是一眾FB群組。不要看輕每個like及share,因為這些都是幫忙發展屬於我們的論述。香港及整個東亞的論壇文化,亦比較興盛,所以很多理論,實際上是在論壇裏發酵。
政治及經濟的理論可以從海外借回來,但一定要經歷過在地化,才能變成我們的東西。自鴉片戰爭起,整個東亞經歷了數次的社會改造,但亦帶來災難。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盲目搬來西方的一套。比方說,國族主義,在傳統東亞思想體系中並不存在。某程度上,它只是由晚清開始,抵抗西歐帝國主義的產物(詳見”Asian Responses to Imperialism: Crash Course World History #213”)。
雨傘運動打破了原來的範式,迫使我們重新檢視香港的論述。一方面,雨傘運動是《國王的新衣》裏的小孩,指出了某些論述的荒謬;另一方面,雨傘運動又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將某些立場解禁了。接下來的,就是發展出合乎現狀的論述。農曆年假,筆者再次拜讀了好幾本寫於2012至 2014年的政治書藉,發現無論作者立場是什麼,書中論點都已追不上時代的發展。就算全盤理論仍然合理,枝葉及例証都已過時。去年,筆者一開始為《獨媒》撰文時,希望大家能寫,目的是將事情記錄下來。到了今天,再寫是為了完善我們的論述。
延伸閱讀:
彭博:These Are the Econ Blogs You Need to Read
Economist’s View
Grasping Reality
Marginal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