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商場保衛戰

$
0
0

一句老套的説話 -「商場如戰場」- 在屯門和沙田相繼應驗了。今時今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和商場及其中的商品拉上關係。如法國思想家 Guy Debord 在〈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1967 年出版)所言,商品似乎佔據了我們所有的社交關係。它所形成的「景觀」 (spectacle) 甚至成為了人們之間的媒介,連係了社會各個個體。今日在香港這個城市,我們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項都關乎到商場空間,如今更出現了示威抗議活動,形成了一個真真切切的 spectacle。我記得大約兩、三年前,筆者的一位朋友在他的畢業論文中,預言了香港將會進入一個公共空間完全被商場化的時代(全文看此)。因此政治訢求和示威的場所將會完全重疊在商場建築之內。他更設計了一座示威者和消費者共同使用的商場去體現他的預言。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他的預言絕對不誇張。

一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從來不是無端白事的打起上來,今時今日的局面當然也非一日之寒。自由行和水貨客的問題,單純一點來看,就是由於香港的城市空間不足以承接過多的人流,因此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做成滋擾。可是政府當局似乎連這樣一個基本概念亦捉不緊,繼續推行的「限奶令」只令情況加劇。面對著內地對於奶粉的巨大需求,水貨奶粉的生意根本長做長有。「限奶令」的推行,令本來用某一個數量的水貨客可以滿足的需求量,如今要用更多數量的水貨客才能滿足。另外,「自由行」的人均消費下跌,而零售行業又依賴政府去加大「自由行」額度去滿足增值越來越低的產業。然而,所增加的「自由行」額度不能吸引內地高消費力族群再光臨香港,而只能吸引一些消費力較低,而同時文化水平亦比較低的遊客。因此,增加的遊客人數並不能挽回正在收縮的零售業,而且更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做成進一步的滋擾。從筆者的觀察所得,示威者的訴求並非是對內地人的歧視,更加和仇富心態毫無關係。我們可以試試用城市學,去解釋他們對「自由行」和水貨客的反應。

商場不單單是一個消費購物和打發時間的場所,它更加是規劃上的一個工具。這個情況我們可以在美國的市郊 (suburb) 的發展模式中看到。1939 年的紐約萬國博覽會中,其中一個展館展出了一個由大型公路和行人天橋系統為交通基礎的概念城市。這個由通用汽車公司贊助的展館名為「Futurama」。它預言未來城市將以大型公路連接起來。城市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以確保居民享有廣闊的空間,而行人天橋系統亦確保汽車可以暢通無阻的在城市行走。雖然這個由汽車公司贊助的概念城市無可厚非地重視汽車在城市生活的角色,但它的遠景卻幾乎主宰了之後的美國城市的發展模式。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市郊迅速發展,其中所用的很多都是以商場為中心,用公路連貫的市郊發展模式。美國一些西岸城市的規劃當局認為,只要商場的位置得宜,就能搭載各式各樣的公共設施,如郵局丶教會丶市民會館等,成為附近市郊的城市肌理的中心點。同時,這些商場為市郊地區的單調的城市蔓延 (urban sprawl) 提供一個地理上的定位,在廣闊的市郊空間中提供一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作為標誌。故此,商場在規劃上有其重要的工具性,社區失去了商場就等於失去了社區的身份。

現代的商場的前身為有蓋的商業街,它們被稱為「拱廊街」 (arcades),在十九世紀後期在巴黎興起。德國哲學家班哲明 (Walter Benjamin) 於 1930 年間在研究巴黎的拱廊街時,曾探討過這些拱廊街和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的關係。班哲明發現,這些商場內常常出現一些漫遊者 (Flâneur) 在漫無目的地蹓躂。他們如一個觀察者一樣從城市中抽離,但同時卻在城市之中漫遊並確實地存在。商場的出現建立在這些漫遊者的無所事事之上,等待著他們突然由旁觀者變成消費者的一刻。這個行為完全是工業革命商品化的過程的產品。自此,window-shopping 成為了公共生活的元素。正所謂「唔買都睇吓」,逛街成為了打發時間的活動。而香港新巿鎮的規劃,就十分依賴這種行為模式。當年規劃當局在發展新市鎮時,以現代化的衛星城市為藍本,希望設計一個自給自足、有獨立的「生態系統」的城市。為了減輕交通系統的負擔,新市鎮刻意複製一個城市的多樣性,如高中低檔次的住宅、消費場所等,務求令新市鎮擁有如大城市一樣的完整性,滿足居民所有的生活所需。而新市鎮的中心,就是一個連接鐵路站和交通樞紐的商場。這個商場除了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之外,更加是一個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一個可以互相碰面和聚會的空間。

近年政府為了減省發展公共空間的資源,將公共空間納入私人發展項目的範圍,以商場去滿足公眾對於公共空間的需求。由此可見,商場在新巿鎮以及香港的其他地區,並非只是單純的購物空間,而是社區之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商場將日常生活所需集中一點,形成一個凝聚、交叉點和聚腳點,使消費成為社區(無論實際上或精神上)的中心點。它們有其城市規劃上的工具性,而並非單純商業機構。因此我們有必要令這些社區的商場脫離商業市場自由競價的運作模式,將其從資本邏輯解放出來,避免不斷上升的租金驅逐一些小本經營的商戶,令社區的消費選擇變得單一化。這樣才能確保社區在規劃上完整性。否則面對着幫襯多年的鋪頭慢慢變成奶粉、金莎、曲奇的集散地,居民的反應只會更加激烈,令商場變成戰場。

image: Wikipedia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7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