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局馬雲日前宣佈,撥款十億成立非牟利形式「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資助港青在阿里旗下平台創業,正與上月初,香港首富李嘉誠大力鼓勵香港青年赴以色列取經,除了到有「以色列MIT」之稱以色列理工大學(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交流外,更參觀其中一些初創企業公司(下文,簡稱為Startup)及反恐軍事應用等,大力協助港青發展,出外擴闊視野,這等「善舉」都與中央及港府就佔中運動而提出發展青年計劃不謀而合。當然,在中共工商總局點名批評阿里巴巴賣假貨下,港青能否在阿里電商平台「從夢想到成功」創業,實屬後話。
九死一生的Startup
近年香港與國內對源自以色列的Startup趨之若鶩,視為成功的典範,有見及此,專訪以色列其中一間Startup開發公共交通導航軟件Moovit公司副總裁雷‧比克(Roy Bick),將以一系列文章討論以色列Startup與以色列國情、教育、政治等關係。Moovit這軟件已覆蓋全球超過400個城市,香港屬最早覆蓋的中國城市。短短兩年間,用戶已突破了1500萬人次。該公司更剛於一月中旬,獲諾基亞(Nokia)、寶馬(BMW)及法國最大運輸系統公司克歐里斯(Keolis)等企業注資5,000萬美元,並銳意開拓亞洲市場,更被以色列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選為2013-2014年十大最有前途的Startup,與Waze,Wix等齊名,可見發展潛力甚厚。訪問一開始,雷‧比克大惑不解中國人為何對Startup深感興趣,他坦白說以色列Startup很多失敗例子,能夠成功創業者可謂九死一生。
幾日前「以色列高科技和風險投資數據庫」(IVC Research Center)聯同「投資風險管理」(REVERSEXIT)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由1999至2014年以色列有超過10,000間高科技Startup,其中僅有4%成功,500間中只有4間可以獨立增長,十六年裡有46%的企業關閉,不事生產;能夠達到全年收入有1億美元及有100名員工以上等成功指標,只有2.5%。許多新興公司不能度過「木人巷」,最終停工,大多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2年,而成功增長和活躍於市場達十年以上的,實在幾希,可見Startup的夭折率極高,並非外界所言一片好景。雖然成功創業如此艱難,但作為Startup一員的雷‧比克卻補充,不少Startup公司屢敗屢戰,畢竟以色列是個容許失敗的國家,可以隨時東山再起。
勇於嘗試冒險,不怕錯誤
當細閱李嘉誠贈送予交流團師生的START-UP NATION(中譯本《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及認真觀察以色列科技發展之成功秘訣,跟以色列獨特的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1881年流散的猶太人開始有規模的回歸這塊巴勒斯坦地土,二次大戰期間為逃避納粹政權的種族清洗,更大規模回歸,因此以色列大多數人口都是新移民。書中提及從政的高科技企業家艾耶‧馬格利特(Erel Margalit)說以色列能成為初創企業的國家,在於大多數人口是新移民,本來就一無所,可以輸得起。假如一直過著舒適的生活,有豐裕的財富,就不願離開自己的安舒區。怕輸,就不會冒險,更不會成功。
沒有那種破斧沉舟的決心,豈能輕言Startup?其實香港的歷史與以色列有不少相似之處,40年代國共內戰至中共成立,不少國內企業家與各階層人士逃難至香港,帶來資金、人力資源,他們憑著冒險的精神和毅力,創造了東方之珠的神話,孕育了獅子山下的精神。這幾年,筆者在中東不少國家,如:黎巴嫩、約旦、以色列等都不難遇上中國的留學生,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法國、俄羅斯、塞浦路斯、土耳其……更不計其數,遠至非洲等國同樣有中國留學生。敢於闖天下的亞洲年輕人中,最多是中國人,其次是南韓人。可是,在以上國家鮮會遇上香港留學生,或許,他們大多在英、美、加、澳、紐等英語國家留學,怯於去闖。究竟昔日勇於冒險、嘗試的精神為何消失了?是否教育出了問題?曾經從艱難中熬出頭來的上一代會否太保護年輕人?不容孩子冒險嘗試?
雷‧比克訪問時不斷強調:「容讓孩子冒險,不怕錯誤,勇於嘗試。」在以色列社會和學校的氣氛,從小開始,父母及老師就鼓勵他們表達、發問,不怕嘗試新事物,在錯誤中學習,孩子本應從錯誤和嘗試中不斷成長。就以當地小學的考試為例,學校從不事先張揚考試日期,更沒有甚麼測驗週、考試週,只通知學生將會考核的範圍,在平日課堂的練習或小測驗作評估,有時更鼓勵學生不要為準備測驗而溫習,更視考試為遊戲,跟學生說:「明天有數學遊戲。」其背後理念是學生若掌握了知識,就會靈活變通,應付考核,無需過於死記硬背。而試卷從不打分,只讓學生知道正確答案。
而成績表亦沒有等級、分數、名次,只用✓表示學生在不同方面表現非常優異/優異/良好/有待改善等「正面和善意」的評語。這裡,孩子少有厭倦上學,並非如香港喊口號及宣傳式的「愉快學習」,而是達到真正的愉快學習。
一個容不下年輕人嘗試、冒險、失敗的Startup,只是「齋噏」(空談),最終就由所謂的「中藥港」、「數碼港」、「生物科技港」的結局──「得個講」,繼續單靠炒樓、炒股、自由行,終究出不了一個多元和有活力的Startup City創意之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