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進行以來,運輸署一直以停駛/改道巴士線數目,「證明」佔領運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巴士路線陸續復駛後,運輸署也似乎「無話可說」,記招也懶得開了。佔領運動令部份主要道路封閉,其實對路面交通也有正面影響——它迫令運輸署及巴士公司重新思考,如何善用有限的道路維持服務。部份佔領期間以至實行至今的改動頗具創意,甚至比改道前的路線更佳。
101X:改道後受歡迎加班
101X由堅尼地城往觀塘,途經紅隧,是一條平日繁忙時間才開出四班的特別路線。佔領初期,金鐘道及夏愨道均全線封閉,剩下的龍和道十分擠塞,因此巴士公司安排101X改經西隧。路線改道後更受歡迎,雖然全程行車時間相去不遠,但改道後途經的西隧、佐敦道及加士居道,在早上一般不會擠塞,感覺上更為快捷,結果巴士公司將早上開車班次增加至四班。
從路線設計上看,101X使用紅隧其實是比較直接,不過紅隧日夜均十分擠塞,101X改用西隧前往九龍,從整體運輸規劃角度是較佳選擇。當然,巴士公司須付出高得多的隧道費。
680X:分拆不同目的地乘客
金鐘道及夏愨道全線封閉期間,巴士公司亦將一條由馬鞍山往返中環的上下午繁忙時間路線680X,由東隧改行西隧。680X改道後行車時間有所下降,令路線更受歡迎,金鐘道重開後巴士公司亦沒有安排680X重新使用東隧。
680X改用西隧正是成功分流乘客,減少路面擠塞的例子。680X原本取道大老山隧道、東隧、東區走廊及告士打道前往中環,途經的道路在上午繁忙時間均十分擠塞。改道後使用青沙公路及西隧,塞車位置只有西隧至中環一段,路線則轉型為只集中服務中環乘客。
習慣使用東隧巴士線上班的乘客也知道,在告士打道舊灣仔警署的巴士站,早上繁忙時間長期有十數部巴士排隊埋站,大部份巴士均是以灣仔為中途站再前往金鐘/中環。680X的例子顯示,巴士公司可以在繁忙時段將某些客量高企的路線,將不同目的地的乘客分拆(前往灣仔乘客可改乘680、681),減少中途站落客停站的時間,有效減輕路面擠塞及增加路線的吸引力。這個安排其實也不是新概念,城巴的兩條小西灣前往中區的路線788及789,早上繁忙時間便是一條直達中環,一條服務灣仔及金鐘。
680X的例子,應可加快推動巴士公司分拆中環及灣仔/金鐘的乘客,例如307(大埔至中環)、603(藍田至中環)及681(馬鞍山至中環)等班次頻密兼客量高企的路線,在早上便應實行分拆(681往中環的班次亦可改道使用西隧。)假設早上有50個巴士班次需先在灣仔停站再前往中環,分拆後一半班次(25個班次)可直達中環,節省灣仔停站時間,另一半班次則以灣仔/金鐘為總站,這樣便可減少25個班次塞入中環。
960/961/968:九巴的創意
除680X,九巴在金鐘道重開前也採用極具創意的分拆方式,可以作為西隧巴士線改革的參考。佔領運動初期,來往港島東西只有堅尼地道及龍和道。九巴便將中環及灣仔/銅鑼灣乘客分流,兩條由屯門前往灣仔碼頭的960及961線互相分工,960使用西隧前往中環;961則改用紅隧服務灣仔;由元朗前往銅鑼灣的968則同樣依960/961的模式分拆為兩條路線,乘客可以使用屯門公路轉車站及大欖隧道轉車站轉車,將乘客影響減至最低。
目前早上繁忙時間西隧出口,是習慣性塞車,不少使用西隧巴士線前往港島的乘客,均是在上環港澳碼頭下車,再換乘港鐵前往目的地,結果不少只剩下少量乘客的西隧巴士慢塞中環、金鐘、灣仔到銅鑼灣。下午的繁忙時間則出現在西行路段,由銅鑼灣、灣仔開出的巴士慢塞中環、上環才進入西隧。西隧不少路線其實亦可分拆不同目的地的乘客,部份班次改以中環為總站,前往金鐘、灣仔、銅鑼灣的路線則應直接繞過中環一帶。乘客可以更快到達目的地,各段繁忙道路也可以減少部份巴士車流。
這些問題雖然看似瑣碎,但這是理論上負責「宏觀調控」的運輸署官員所必須要知、要做的事。